左手科技奖,右手暴力催收:度小满的“双面人生”
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共有38位科学家及193项成果获奖。其中,度小满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多模多维大模型驱动的金融风险感知与评估系统”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然而,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在舆论场中激起波澜。
在公众认知中,“科技进步奖”通常授予芯片、生物医药等具有显著社会价值的硬科技创新成果。而度小满作为一家屡因暴力催收、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受到争议的金融平台,此次获奖引发不少网友质疑,甚至有人调侃称:“科技的尽头是网贷。”
度小满这一看似“硬核”的荣誉与其公众形象之间的强烈反差,不仅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也折射出公众对金融科技企业业务合规性的深层审视。
光环与争议
在金融科技的赛道上,脱胎于百度金融的度小满一直以合规形象示人。
2018年,百度正式宣布其金融服务事业群组完成拆分,度小满开始作为独立主体运营。其业务布局覆盖信贷、理财、支付、保险、个人金融科技服务及供应链金融六大板块。其中,信贷业务在规模和利润贡献上均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其业务体系的核心支柱。
度小满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度小满小贷贷款业务余额2586.13亿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为2411.24亿元,经营贷款余额为174.89亿元。资产质量方面,报告期内满易贷不良率为1.09%;周转贷不良率为0.89%。
从表面数据来看,度小满似乎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资产优质的信贷体系。然而,在其精心塑造的合规形象背后,用户投诉却持续涌现,揭示出另一重现实。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11月25日,有关度小满的维权信息已超过36001条。投诉内容高度集中,暴力催收、高利贷、恶意扣款、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成为重灾区。
一位用户在黑猫平台上的投诉颇具代表性:“我与2025年8月20日在度小满小程序上贷款,因工作的市场内部装修2到3个月,暂时没有收入,协商延期未果,就遭遇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我和我的家人朋友,已经给我造成的身体和心里上的伤害,现在要求度小满赔礼道歉并处理相关人员。”
这类投诉并非孤例。大量消费者反映,在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还款后,遭遇了度小满及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的恐吓威胁、骚扰家人朋友等暴力催收行为。这些行为与其宣扬的合规形象形成尖锐对立。
对于度小满而言,是继续在合规宣传与激进实践中维持双面形象,还是真正重构其信贷文化,将“用户保护”从口号落为实际行动,将决定其能否行稳致远。
业绩双增与估值走低
从百度拆分而来的度小满,如今正陷入“业绩向上、估值向下”的尴尬局面。
根据《2025年度第一期满航资产支持票据定向募集说明书》,度小满小贷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22.57亿元,同比增长24.70%;净利润达到8.59亿元,同比增长306.10%。按净利润规模计算,其日均盈利超过235万元。
然而,这份成绩单并未能扭转资本市场对其估值持续走低的残酷现实。胡润研究院披露的《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度小满估值为110亿元,相较从百度拆分之初的260亿元估值,缩水近六成。
估值低迷的背后,是市场对其业务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在金融科技行业估值逻辑从规模导向转向生态价值的背景下,缺乏核心场景支撑的度小满,在蚂蚁集团、微众银行等拥有母生态支持的对手面前,难以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蚂蚁集团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天然拥有海量的消费场景和数据资源。根据阿里巴巴2025财年报告,蚂蚁集团2024年实现净利润383.27亿元,同比增长61%,为母公司贡献了126.48亿元投资收益,占阿里整体净利润的30.42%。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场景化金融科技的强大盈利能力。
微众银行背靠腾讯的社交生态,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流量入口,实现了低成本获客和精准风控。微众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9.63亿元,净利润为55.66亿元,截至6月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了71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负债总额为6569亿元,较上年末亦增长10%,规模扩张节奏保持稳定。
度小满虽然出身百度,却未能有效继承百度的搜索场景优势,在金融业务日益依赖生态协同的当下,“孤军奋战”的度小满显得格外吃力。
一来,用户获取成本更高。在没有自然流量入口的情况下,度小满不得不依赖外部渠道获客,显著推高了运营成本。相比之下,蚂蚁借呗、微众银行微粒贷等产品凭借母公司的生态优势,能够以更低成本触达用户。
二来,客户粘性更弱。度小满的信贷产品缺乏使用场景支撑,难以形成用户闭环,导致客户忠诚度低、流失率高。用户在需要资金时才会想到度小满,一旦有其他选择很容易转向竞争对手。
三来,风险判断能力受影响。缺乏场景数据使得度小满在风控环节处于劣势。蚂蚁集团可以通过用户的消费行为、芝麻信用等多维度数据评估信用风险,而度小满主要依赖传统的金融数据和有限的替代数据,风控精度和效率面临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度小满如不能尽快补强场景能力、构建差异化壁垒,其估值修复之路仍将充满挑战。
亟需向外界正名
一边是营收、净利双增的财务表现,一边是投诉高企、估值持续下探的市场冷遇,度小满正站在科技向善与商业逐利的十字路口。
其困境的核心,在于科技光环与网贷标签之间的剧烈撕裂。公众不再满足于企业披着AI、大数据的外衣讲增长故事,而是追问:技术创新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福祉?商业成功是否建立在合规与责任之上?

在此背景下,度小满亟需向外界正名,通过透明化运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探索可持续科技赋能路径实现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
第一,以透明化运营筑牢信任根基。度小满应当主动公开产品定价机制,明确展示综合资金成本,消除“明低实高”的质疑。同时建立催收行为可追溯、可监督的机制,将催收行为纳入合规监管框架,彻底切断与暴力、恐吓式催收的关联。
第二,以用户权益保障重塑服务伦理。度小满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用户困难帮扶机制,在借款人遭遇临时性还款困难时,提供合理的延期、分期方案,而非一味强硬催收。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长期客户价值经营的关键。
第三,以真正的科技赋能突破同质化困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风控能力,降低对高利率、强催收的路径依赖。
度小满仍有机会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家戴着科技光环的网贷公司,但时间已经不多了。在监管环境持续收紧、公众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自我革新的窗口期正逐渐关闭。若不能在向善与向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再耀眼的奖项也难掩其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