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换帅启新程,能否为盈利合规开良方?

2025年11月14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信息显示,微众银行迎来成立近十一年来的首次换帅,黄黎明正式出任第三任行长。这一关键人事变动,标志着这家数字银行巨头在成立近十一年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00

在增长失速、盈利能力承压的背景下,微众银行的此次换帅之举,更像是一场主动求变。

当微粒贷的增长神话难以为继,新行长黄黎明的核心使命,便是带领微众从消费贷的舒适区,挺进小微企业金融与财富管理的深水区。这道考题的答案,不仅是微众的生死线,也是整个民营银行转型路径的参照系。

然而,任何转型都始于对过去的清醒认知。回望来路,微众正是依靠微粒贷这把利刃,以其纯线上、轻资本的模式颠覆传统,开启了它的黄金时代。

从数字破局者到战略基石

微众银行于2015年5月推出其首款核心产品微粒贷,旨在直面传统银行业务覆盖不足的普惠金融痛点。

这款产品的诞生,标志着国内互联网消费信贷全新模式的开创。其颠覆性的核心优势在于依托大数据风控与纯线上操作模式,打破了传统信贷的时空限制,让用户无需抵押担保即可获得便捷的融资服务,由此奠定了微众银行的市场定位。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微粒贷已成长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线上信贷产品之一。

截至2024年末,该产品已累计服务超7000万借款客户,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超93万笔,市场地位显著。在此成功基础上,微众银行进一步构建起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的产品矩阵,覆盖个人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真正践行了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的初心。

微粒贷作为关键驱动力,有力支撑了银行的整体发展,推动其资产规模在2025年6月末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147.25亿元,共同铸就了微众银行在数字银行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一款满足普惠需求的创新产品,到支撑银行稳健发展的核心支柱,微粒贷的演进路径清晰地勾勒出微众银行科技驱动普惠金融的战略逻辑。然而,在高增长的亮眼数据背后,微众银行也同样面临着多重严峻的挑战与危机。

当增长引擎全面熄火

从财报数据来看,微众银行昔日的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上半年,该行出现十年来首次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营业收入为189.63亿元,同比下滑3.44%;净利润为55.66亿元,同比下滑11.86%。这一业绩拐点的背后,是该行长期以来依赖的高息差、低拨备、流量快增三角支撑同时松动,导致盈利空间被双向挤压。

具体来看,资产端收益受提前还款与利率下调影响持续走低,而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为应对潜在风险,拨备不断增厚,持续侵蚀利润空间。同时,随着线上流量红利见顶,新客获取成本攀升,存量客户运营中伴随的投诉与合规整改支出也推高了整体费用。收益降、成本升、拨备增,三者共同构成了当前盈利压力的来源。

微众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合规基础也呈现压力信号。

根据财报数据,不良贷款率回升至1.57%,较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降至293%以下,三年累计下降超10个百分点,显示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弱化。

监管层面,据证券时报来源,该行在2024年因反洗钱与账户管理问题被处以1387万元高额罚单后,2025年10月又因集团授信管理失效、手续费违规及整改不到位等问题再次被罚105万元,反映出其在合规治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系统性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资产平台同期挂牌的微业贷不良资产包中,310户企业债权平均逾期近约1754天,回收前景黯淡,进一步揭示出微众银行在小微企业风控模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

当前微众银行所面临的,不仅是阶段性业绩回落,更是原有增长逻辑与当前发展周期之间的深层矛盾。如何在效率与稳健、规模与合规之间取得平衡,构建真正具备持续性与抗周期能力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其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告别流量,重塑基因

面对三重挑战,微众银行需要深刻认识到,依赖单一产品和流量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推动深层次战略转型,核心是从追求规模的流量红利思维,转向构建内生的能力红利。

500

在资产端,过去依靠微粒贷快速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优化资产结构成为当务之急。核心策略是一升一降,一方面主动控制高风险、高定价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从源头遏制不良资产产生。另一方面将信贷资源向定价能力更强、客群质量更优的小微企业与科创贷款倾斜,目标在未来三年内逐步提升公司类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根本上改善生息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结构。

在负债端,微众银行过度依赖市场化高成本存款的负债结构,是净息差收窄的重要因素。为此,银行需要积极开拓低成本资金来源,将争取政策性资金作为负债管理的重点方向。此举有望系统性地降低整体负债成本,有效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为盈利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在收入端,加快多元化布局,摆脱对消费金融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是平滑业绩波动的长远之计。微众银行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发展财富管理业务,通过建设开放平台和特色产品,提升中间收入占比,将客户流量价值从借贷导向转向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增强科技输出能力,将经过实践验证的风控模型和系统解决方案向同业机构推广,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所有这些转型都需要风控与资本管理两大基石的支持。在风控层面,既要利用拨备前利润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减轻历史负担,也要根据小微与科创贷款的新特点,提升风险识别精度。在资本层面,面对资产质量压力和转型投入需求,需要提前规划,积极运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元化工具补充核心资本,确保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安全水平,为战略转型提供充分的试错空间。

从资产到负债,从收入到风控,这一系列转型举措相互关联、彼此支撑,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微众银行必须打破对过去路径的依赖,通过建立更深厚的客户经营能力、更精准的风险定价能力和更稳健的资本管理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周期中,构建可持续的增长新模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