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破裂,科研将迎来寒冬还是转机 | 科技周览

500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美国CDC将终止所有实验猴研究

据Science新闻11月21日披露,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接到指令,将在未来数月内分阶段关闭其所有实验猴研究项目,约200只恒河猴和豚尾猕猴参与的实验将被叫停,主要涉及HIV、乙肝等传染病的防治研究。

这是继10年前NIH宣布停用实验用黑猩猩之后,美国联邦机构再次终止自身的非人灵长类实验项目。

据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这一关停计划是由CDC新任副幕僚长Sam Beyda在内部会议上宣布的。Beyda此前曾在“政府效率部”(DOGE)工作,2023年刚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并无公开的科学研究背景。

Beyda在与CDC科研人员沟通时称,他代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部长罗伯特·F·肯尼迪行事。后者近期提出“让美国再次健康”议程,其中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大幅削减动物实验。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FDA、EPA、NIH等机构相继宣布计划减少、淘汰传统动物实验,转而投入器官芯片、类器官和计算模拟等“新方法学”。按照目前设想,HHS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批准具体方案,CDC“除结束项目外别无选择”。

前CDC HIV预防处负责人Demetre Daskalakis指出,猴子实验在开发艾滋病毒暴露前预防药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全球HIV新发感染率明显下降;同时,针对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许多新药和新制剂也依赖这些动物模型完成临床前测试。他担忧,一旦项目整体叫停,“下一代预防药物究竟能在哪里完成关键试验,将变得非常不确定”。华盛顿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Deborah Fuller补充说,这将是“HIV研究领域的巨大损失”,有些研究“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替代方案”。

与科研界的忧虑不同,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政府停止资助动物实验的倡导组织“白大褂浪费项目”(White Coat Waste Project)对这一消息表示欢迎。该组织公共政策高级副总裁Justin Goodman称,这一决定“超出了我们原本的预期”,很可能为其他联邦机构“树立示范”。

实验项目被叫停后,这批约200只实验猴的命运成为悬念。CDC内部员工希望能逐步退役这些动物,将其转移到大学附属的研究中心或其他机构,使相关研究可以在不同平台延续。然而据透露,HHS似乎在考虑更“彻底”的方案。今年10月下旬,Beyda曾主动联系北美最大的猴类保护区之一“和平灵长类庇护所”(Peaceable Primate Sanctuary)负责人Scott Kubisch,询问该机构“能立即接收多少只猴子”,以及是否可能在一年内“全部接收”。

按照现行防疫规范,体内携带SHIV(由猿猴免疫缺陷病毒与HIV基因片段拼接而成的实验用病毒)的实验猴,出于安全考虑很难转移,很可能不得不被实施安乐死。华盛顿大学负责动物照护的副教务长Sally Thompson-Iritani认为,这种做法“极不负责任”。

相关来源: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exclusive-cdc-end-all-monkey-research

为了成功篡位,寄生蚁后诱骗工蚁“亲手弑母”

科学家记录了一种新型宿主操纵行为:入侵的寄生蚁后会“欺骗”工蚁杀死它们的蚁后母亲。入侵的蚂蚁假装自己是蚁群的一员,随后向蚁群原本的蚁后喷洒化学物质,导致工蚁女儿们反抗自己的母亲。最终寄生蚁后成功篡位,使工蚁将其奉为新的统治者。这项研究于11月18日发表在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

500

东方毛蚁(左)和黄毛蚁的蚁后(右)| Taku Shimada/Kyushu University

“最初我想用‘女儿受骗弑母’的寓言来命名这项研究,但询问ChatGPT后确认寓言作品中并无此类情节。”论文第一作者、日本九州大学的Keizo Takasuka表示,“这体现了现实有时比故事更荒诞。”

弑母行为——即后代杀死或吞食母亲的现象,在自然界中较为罕见。这种行为虽然看上去不合理,但实则能通过两种方式带来益处:通过滋养幼体提高后代存活率使母亲间接获益,或者让后代能将资源投入到自己的子孙中。Takasuka指出:“迄今记录的弑母行为仅有两类,分别使母方或子方受益。而我们发现的新型弑母案例中,获益方并非二者,而是寄生的第三方。”

东方毛蚁与遮盖毛蚁在日本常被称为“恶臭蚁”,属于“社会性寄生蚁”。它们会通过隐蔽行动渗透并最终掌控毫无戒备的宿主蚁群——分别以黄毛蚁和日本毛蚁为对象。寄生者利用蚂蚁依靠气味辨别敌友的特性,诱骗宿主工蚁将其视为同类。

“蚂蚁生活在气味构成的世界里,在潜入蚁巢前,寄生蚁会悄悄从巢外活动的工蚁身上获取群体气味,这样就不会被识别为敌人。”Takasuka说。

利用气味掩护侵占其他蚁群的现象在蚂蚁中并不罕见。现有大量社会性寄生案例显示,寄生蚁后入侵蚁巢后通常会直接杀死宿主蚁后,并驱使工蚁为其服务。此前虽有过工蚁因社会性寄生虫存在而弑母的记载,但引发这种弑母行为的具体机制直至今日才被首次揭示。

当这些“恶臭蚁”被工蚁接受并确立蚁后位置后,寄生蚁后会向宿主蚁后喷洒一种恶臭化学物质——研究人员推测其为甲酸(某些蚂蚁特有的化学物质,储存在特殊器官中)。Takasuka解释说:“我们认为寄生蚁通过喷洒甲酸来掩盖蚁后原有气味,利用的是蚂蚁依赖气味识别的特性。这导致原本保护母亲的女儿们将蚁后视为敌人并发起攻击。”

随后,寄生蚁后会立即(但暂时)撤离现场,如同逃离犯罪现场。“她清楚甲酸的气味极其危险,因为一旦被宿主工蚁察觉,自己也会遭到攻击。”

寄生蚁后会间歇性返回,多次喷洒宿主蚁后,直至工蚁完成弑母并清理尸体。待尘埃落定,寄生蚁后便重返巢穴开始产卵。由于巢穴中已无其他竞争者,这批弑母工蚁便会转而照顾新任寄生蚁后及其后代。

此类行为首次被影像记录后,Takasuka团队将探究这种特殊弑母行为的分布范围有多广,是否存在于蚂蚁之外的其他昆虫中。“虽然仅蚁亚科会利用甲酸引发暴力反应,但不排除不使用甲酸的蚁类及社会性黄蜂也可能通过类似方式实施弑母行为。”Takasuka说。

相关论文: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5.09.037

如果AI泡沫破裂,科研迎来的寒冬还是转机?

人工智能(AI)在资本市场上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位,这也引发了担忧:AI正处在一个“泡沫期”,甚至可能迎来类似互联网时代的泡沫破裂。Nature新闻团队11月19日的一篇报道分析了AI泡沫破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文章称,从资金规模看,这轮AI浪潮空前庞大。如今流入AI相关企业的资金,大约是20多年前互联网泡沫的17倍。英伟达(NVIDIA)市值一度高达约4.6万亿美元,单一公司就超过除美国、中国、德国之外几乎所有国家的GDP。然而,AI 的商业回报却没有想象中亮眼。一份咨询机构报告显示,近八成已经部署AI的公司发现,这项技术对利润没有带来显著提升。

如果 AI 泡沫真的破裂,会对科研造成怎样的冲击?回顾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

当年的“dot-com”崩盘蒸发了超过5万亿美元市值,科技公司裁员人数以十万计,大量电子工程师和计算机人才一夜失业。但经济史学家指出,从科研产出看,情况远没有资本市场那样惨烈。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在泡沫破裂后确实明显下滑,但论文发表数量却几乎没有受影响,反而持续稳步上升。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仍在不断铺开。换言之,泡沫挤掉了投机,但留下了技术本身。

500

学生人数在“dot-com boom” 后急剧回落,而论文发表数量一路上扬。| Nature

多位经济学家预计,如果AI领域发生类似崩盘,裁员和倒闭的重灾区可能是那些扎堆跟风、缺乏差异化的AI初创企业,例如市场上众多同质化的“AI记笔记”应用或“AI 科学家”项目。相比之下,掌握关键芯片、算力和顶尖研究团队的头部公司(例如Google、NVIDIA、OpenAI等)更有可能挺过寒冬。

眼下,AI领域存在明显的人才虹吸:美国科技公司吸纳的AI相关博士远多于高校,几乎70%的相关PhD毕业生直接进入产业界工作。如果泡沫破裂导致行业裁员,是否会出现人才向高校回流的现象?部分专家认为,这种回流确实可能发生,至少会让大学在培养下一代AI人才方面受益。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学术界会因此重新成为AI研究的中心。但不少科技史学者乐观指出,即便这些人才不回到传统大学体制,他们也可能投身某些新的科学方向:例如利用AI工具解决蛋白质折叠、材料设计、气候模拟等难题。

500

从2004年到2020年,AI相关PhD毕业生进入产业界的比例逐渐上升。| Nature

Nature援引专家分析称,泡沫并不只留下废墟。AI泡沫即便破裂,也会留下算力基础设施、开源模型、算法思想以及训练出来的技术人才。这些资源很可能像铁路和互联网一样,在未来几十年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能源、教育等领域,产生“溢出效应”。这样的趋势已经隐约可见。今年一些来自OpenAI、Meta和Google的顶尖研究人员离职,创立新公司,专注利用AI加速物理和化学研究;Meta首席科学家Yann LeCun也表达了辞职意愿,打算专注开发更能理解真实世界物理规律的“世界模型”。

英国女王大学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John Turner表示,真正的悬念不是“泡沫会不会破”,而是当资本和人才的洪流退去后,AI技术将沉淀在哪些新的土壤中,孕育出下一代改变世界的发明。

相关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776-0

适度饥饿为什么更健康?

“七分饱”为什么更健康?11月12日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新研究首次揭示了乙酰辅酶A作为“代谢信使”的功能,发现其可直接调控线粒体自噬,为克服胰腺癌KRAS抑制剂耐药提供了全新治疗靶点,从根本层面上解释了“适度饥饿”如何触发身体的积极反应。

如果把细胞想象成一个城市,线粒体就是城里的发电厂。很多老旧的发电厂(功能失调的线粒体)还在勉强运行,冒黑烟(产生自由基),污染城市环境(氧化应激),危及整个城市活力。

适度饥饿,相当于一次计划性的城市改造,启动“线粒体自噬”,定向爆破那些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老旧发电厂。

乙酰辅酶A是这座城市里的“核心原料”,连接着糖、脂和氨基酸的分解与合成。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乙酰化修饰提供乙酰基来实现。例如在饥饿条件下,乙酰辅酶A水平下降,通过影响关键蛋白的乙酰化状态来诱导细胞自噬。但它的一切行动都听命于AMPK和mTOR这两位感知能源状况的“管家”的指挥。

而新研究发现,线粒体外的乙酰辅酶A本身竟然就是一位“秘密特使”——它无需通过AMPK和mTOR的层层指令,就能通过外部乙酰辅酶A的波动直接控制线粒体,进行“城市更新”(线粒体自噬)。

那么,细胞是如何“感知”细胞质乙酰辅酶A浓度的波动,并将这一信号传递给线粒体的呢?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在乙酰辅酶A水平下降诱导的线粒体自噬模型中一个名为NLRX1的蛋白脱颖而出。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乙酰辅酶A如何激活NLRX1?研究人员排除了乙酰化修饰的可能性,进一步发现乙酰辅酶A直接结合NLRX1蛋白的LRR结构域上一个进化上保守的“口袋”中,这种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进一步研究揭示,营养充足时,高浓度乙酰辅酶A如同“分子刹车”,精确地嵌入NLRX1的LRR结构域,将其牢牢锁定在“休眠”状态,阻止线粒体自噬启动。当营养匮乏或药物应激时,乙酰辅酶A浓度下降,“刹车”随之松开,重获自由的NLRX1立刻改变自身构象并集结成队(寡聚化),主动招募自噬蛋白LC3,启动对问题线粒体的选择性清除。

500

饥饿条件下乙酰辅酶A水平下降,促进NLRX1寡聚化及与LC3结合,激活线粒体自噬。| Nature

这一基础生物学发现最终指向了一个严峻的临床问题——KRAS抑制剂的耐药。KRAS是肿瘤内突变率最高的癌基因,KRAS抑制剂面临迅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研究团队发现,KRAS抑制剂会下调ACLY蛋白,导致细胞内乙酰辅酶A水平下降,这一变化意外地激活了以NLRX1为核心的线粒体自噬通路。通过“大扫除”般清理掉受损的线粒体,肿瘤细胞成功减轻了药物带来的氧化应激,从而逃避杀伤、产生耐药。

这一机制的破解,直接指明了全新的治疗方向。实验证实,敲除NLRX1或使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能显著增强KRAS抑制剂的抗肿瘤效果。这意味着,针对“乙酰辅酶A-NLRX1”轴的联合治疗策略,有望成为克服KRAS突变肿瘤耐药的新方向,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45-x

信鸽体内的“罗盘”,终于找到了

长期以来,鸟类如何进行长距离迁徙并精准导航一直是个谜。11月20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表明鸽子可能是通过检测内耳中的微弱电流来感知地球磁场的。这一发现可能标志着科学家终于找到了鸟类的“罗盘”器官。作者表示,“这项研究前前后后花了十年时间。”

关于鸟类感应磁场的机制,科学界此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视网膜细胞中的某种量子物理效应让它们能“看见”磁场;另一种则认为,鸟喙中存在微小的氧化铁颗粒,充当了微型指南针。然而,这些假说一直未能完全解释磁场信息究竟是在大脑的何处被感知,以及感觉神经元如何将电磁变化转化为神经信号。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神经科学家David Keays领导研究团队,将目光锁定在了鸽子的前庭系统,这是脊椎动物用于感知加速度(包括重力)和保持平衡的器官。

研究团队将6只鸽子暴露在略强于地球磁场的人工磁场中,鸽子头部被固定不动,而磁场方向不断旋转,用来模拟鸽子在自然环境中点头、转头时,头部所经历的地磁场变化。

暴露约一小时后,研究人员利用组织透明化和分子标记技术,对鸽子全脑范围内的神经元活性进行扫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磁场变化下被显著激活的,正是接收前庭信号的脑区。这强烈暗示,感知磁场的“信号入口”就在内耳前庭系统。

研究推测,当鸽子一边踱步一边有节奏地点头时,前庭系统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在地磁场中运动,会产生极其微弱的感应电流;而特殊蛋白可以捕捉这些电流,让神经元对磁场变化产生响应。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进一步证明前庭细胞里确实富集这类对电信号敏感的特殊蛋白,为前述推测提供了分子级证据。

为了检验眼睛是否参与其中,研究人员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信鸽大脑中与磁场相关的区域仍然会被激活。这说明内耳这一感觉通路并不依赖光线,似乎与视网膜量子效应假说相悖。不过Keays补充说,这并不意味着眼睛一定不参与磁场感知,原则上某些动物可能拥有不止一个磁感应器官。

瑞典隆德大学的感觉生物学家Eric Warrant称,新研究可能是迄今为止“对动物磁场感知神经通路最清晰的展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学家Ulrich Müller则认为,要确证内耳为磁感受器官,还需要进一步的遗传学证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关键基因片段,观察动物是否会因此失去磁场导航能力。

相关论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ea6425

科学家观测到太阳以外的恒星爆发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消息说,研究人员在射电波段观测到距地球130多光年外一颗红矮星的爆发。

红矮星是一类比太阳暗淡得多、温度更低、体积也更小的恒星。巴黎天文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的研究人员利用荷兰的低频阵列(LOFAR)射电望远镜探测到这一爆发现象,类似于太阳的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是恒星抛出的巨大磁化等离子体爆发,在太阳系的空间天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会引发地球上可见的极光。

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介绍,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推测除太阳外的其他恒星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并没有确切的观测记录。在这次探测中,研究人员通过恒星特征性的射电信号观测到短暂而强烈的恒星爆发。

据介绍,该观测成果有助研究人员将空间气象学应用到其他恒星系统的研究,这一新兴领域为理解恒星的磁活动如何影响其周围行星的宜居条件开启了新视野。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新发现对探寻其他恒星周边是否存在生命提供了新思路。恒星周围允许液态水存在的区域通常被称作“宜居带”,这一区域内的行星可能具备生命生存条件。银河系已知的众多行星大多围绕红矮星运行。然而,这些行星如果经常被红矮星爆发抛出的物质冲击,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其大气层,行星即便处在宜居带,其表面也会变得荒芜而不宜居。(新华社)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15-3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