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蓝图与盈利现实:荣新节如何带领东软“三十而立”?

11月19日,一项关键合作落地福州新区:东软集团与长乐区签署重点项目协议,此举标志着东软在智慧城市与数字基建领域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

500

根据协议,双方将整合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教育人才等核心资源,围绕数字政府、产业创新、医疗康养等重点方向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构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作为合作的关键执行步骤,东软同步设立了三大核心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分中心、数据价值化中心、智能医疗科技研究院福州分院。

这一布局不仅是区域合作的实体化成果,更是东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的重要支撑。东软将依托福州产业场景,加速推进“数据+AI”技术的研发与落地,系统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据要素价值化“福州模式”。

那么,此次合作能否成为东软在AI时代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亏损不止,盈利遥遥无期

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自1991年成立以来,长期以行业翘楚的姿态引领市场。其在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布局广泛,致力于以软件技术赋能全球数万家企业客户,推动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然而,与行业领先、市占率第一等光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软集团近年来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

财报数据显示,东软集团2022年至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1.47亿元和-0.36亿元。尽管亏损额逐年收窄,但始终未能实现实质性盈利。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9.08%至46.8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却暴跌206.04%至-4269.98万元,呈现“增收不增利”局面。

为应对经营压力,东软集团于今年5月完成权力交接,创始人刘积仁退居荣誉董事长,由荣新节接任董事长兼CEO,这一变革被外界视为企业重塑的信号。然而,新帅上任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业绩反转。

2025年三季报显示,东软集团营业收入为74.9亿元,同比上升8.7%;归母净利润为5108万元,同比下降66.5%;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4377万元,同比下降145.9%;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273万元。

值得一提的,截至三季度末,东软集团总资产191.7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3.9%;归母净资产为94.51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0.5%。充足的资产规模为其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但若不能尽快实现盈利,长期价值恐被侵蚀。

在技术迭代加速、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软集团的扭亏之路依然艰难。未来,能否突破“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关乎这家老牌软件企业在新时代的存续与发展。

传统业务失速,新业务难挑大梁

东软集团持续面临的“增收不增利”困境,折射出其在业务转型期的深层结构性挑战。

从业务结构看,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智慧城市一直是东软集团的两大核心业务。以医疗健康为例,东软在医疗医保信息化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参与全国25个省、200多个城市的医保系统建设,服务超8亿人群,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第一。

然而,这两大传统支柱业务正显现增长疲态。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收入为6.80亿元,同比下降1.37%,成为四大业务中唯一下滑的板块,毛利率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智慧城市业务收入7.27亿元,同比仅微增2.91%,较上年同期17.02%的增速大幅放缓,毛利率也下降5.24个百分点。

东软集团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源于行业红利消退与内部响应滞后的双重压力。

从外部看,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市场格局重构。在传统政企市场,东软不仅要面对IBM、埃森哲等国际巨头的挤压,更要迎战用友网络、华为云等国内厂商凭借云原生和价格优势发起的猛烈冲击。

东软虽在医疗信息化等垂直领域保持较高市占率,但其整体业务结构仍依赖传统解决方案,创新技术与商业化落地能力未能同步跟进。

另一方面,随着客户对定制化、低成本服务的需求增加,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或运营优化维持利润水平。而东软集团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97%,研发投入虽持续但转化效率不足,直接导致其核心盈利能力疲软。

在传统业务增长动力熄火的同时,东软布局的新兴业务板块也未能如期成长为新的增长极,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企业互联及其他业务收入12.04亿元,同比增长2.66%,较上年同期26.59%的增速大幅放缓,毛利率下降3.07个百分点;智能汽车互联业务收入20.78亿元,同比增长20.11%,但毛利率也下降1.96个百分点,跃升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东软在智能汽车互联等赛道仍具潜力,但这些业务普遍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与资本市场对盈利的迫切期望形成矛盾。

当前,东软的智能汽车互联业务虽前景可期,但需要持续的巨大投入;而传统业务则急需进行“自我革命”,通过产品化、服务化升级来提升利润率。新管理层面临的是一个艰巨的转型任务: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

三十而立前夜,荣新的背水一战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盈利困境备受质疑的当下,东软集团继续加码AI新业务。

今年上半年,东软集团在AI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垂直领域AI应用新签合同额达4.84亿元,同比增长约50%。特别是在其传统优势的医疗健康领域,AI+医疗应用合同额达到3.31亿元,同比增长约60%,成为AI业务增长的最强引擎。

比如:东软“添翼”医疗健康智能化全系解决方案持续升级,新增的“智能CDSS病历服务赋能体”等应用场景已落地55家医院。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飞标医学影像标注平台累计标注医学影像数据超20万例,影像图像超1亿张,服务于100余家医疗机构。

对于2026年即将迎来上市三十周年的东软集团而言,拓展新业务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掌门人荣新必须完成的时代答卷。

首先,如何将AI订单的增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目前东软仍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正在侵蚀短期利润。市场期待看到AI业务不仅带来收入增长,更能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次,如何平衡传统业务与AI新业务的关系?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传统业务仍是营收主力,但其增长已显疲态。东软需要在维持传统业务基本盘的同时,加速AI新业务的规模化,这对管理层的资源调配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再有,能否构建持续的AI创新能力?AI应用新签合同额达4.84亿元固然可喜,但AI技术迭代迅猛,东软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持续获得大单,并在激烈的AI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

过去的市场地位和辉煌历史,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功。但在技术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东软集团至少已经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布局。对于这家承载着中国软件业太多记忆的企业,市场正期待着它在AI时代能够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答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