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为什么抢着为这只“鸡”花钱?

全运会赛程过半,比赛没看多少,我却被一只“鸡”刷了屏。
不是真鸡,而是全运会的吉祥物“大湾鸡”,它的原型其实是中华白海豚。
从“指豚为鸡”的搞笑误会,到全民狂欢的二创热潮,这只吉祥物现在比全运会还要火!

“大湾鸡”比全运会还火?
如果你最近刷短视频,肯定看过这些画面。
“大湾鸡”在场边弹射起飞、翘脚转圈、互相打闹,甚至不小心撞到栏杆……

从没见过如此“鲜活”的吉祥物。
别的吉祥物缓慢谨慎地走路,“大湾鸡”却一半时间在蹦蹦跳跳地前进,一半时间在小碎步狂奔。

它们会卖力甩头摇晃、倒立、转圈跳、互相追跑、隔着头套向观众比心。

为什么这么有活儿?
是因为“大湾鸡”的“内胆”是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初中生们。
没有规定动作束缚,不用循规蹈矩,他们在场上彻底放飞自我。

纵观历年赛事吉祥物,能像“大湾鸡”这样形成现象级传播的并不多。
它做对了什么?

“大湾鸡”的爆火逻辑?
“大湾鸡”的走红,始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设计团队最初选择中华白海豚作为原型,其实有个小心思:“很担心把吉祥物做成一个可以吃的东西……选白海豚,心里想的是,海豚总不能被吃掉吧。”
还是小瞧广东人了。
当吉祥物出现在广州街头,当地人一眼看去:这不明摆着是鸡尾巴、鸡翅膀、鸡脚,还有鸡冠吗?
虽然设计团队解释“鸡冠”实际上是三朵水花,但互联网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遵循“没有一只鸡可以活着走出广东”的原则,两种颜色也对应着广东烧鸡的两种经典口味。
白的是白切鸡,粉的加了酱料,是豉油鸡。

还有就是形象反差。
传统吉祥物走的都是端庄路线,“大湾鸡”却主打抽象。
他们的动作不是程式化的,而是带着个人情绪和即时反应的。
跑嗨了会刹不住车,兴奋时会忘乎所以地弹跳,互动时有少年人特有的笨拙和真诚。
这种“人味”的溢出,打破了大型赛事机械、冰冷的运营感,让吉祥物从“它”变成了“他”和“她”。
也因此,“大湾鸡”成了唯一一个“露出真人内胆照样可爱”的吉祥物。

在虚拟形象、AI生成内容大行其道的今天,“大湾鸡”的火爆也是一次“活人”的胜利。
它的所有魅力,都依赖于真人演绎。
这种活人感,是任何数字建模都无法替代的。

一只鸡的“钞”能力从何而来?
“大湾鸡”不仅带来了欢乐,更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
据报道,全运会吉祥物周边已开发特许商品2800多款,线下开设零售店超700家。
运动员同款“广州喜乐包”等热门商品,在二手市场被炒到上千元。

这背后,是一整套成熟的潮玩产业链和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作为核心购买力的女性用户,更愿意为快乐、治愈、可爱的情绪价值买单。
“大湾鸡”的活泼表现,恰恰提供了这种情感慰藉。

潮玩行业还有一个共识:好的“人设”远比好的“设计”更重要。
“大湾鸡”没有复杂官方剧情,却凭借扮演者们的生动演绎,让静态玩偶“活了”起来。
这种“人格化演绎”的思路,在商业上其实已经被多次验证过,迪士尼就格外擅长。
唐老鸭靠暴躁话痨成为人气王,玲娜贝儿没有故事,却凭借在乐园里生动的即兴互动,被粉丝“养”成了顶流女明星。

“大湾鸡”还上演了一场二级市场反推一级市场的精彩戏码。
开幕式上的“广州喜乐包”因未公开售卖,在二手平台被热炒至天价。
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购买欲望和FOMO(害怕错过)心理,有效为官方后续推出正式版造势。
这种策略在潮玩领域十分常见,通过限量、抽签等方式炒热二级市场,从而拉动常规一级市场的销售。

回过头来看,“大湾鸡”的爆火既是一场意外,也是必然。
它的成功提醒所有内容创作者和品牌:真正的消费洞察,从来不只是关于产品本身,而是关于产品背后的人,以及他们渴望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印客美学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