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太敢拍!环保版《坚如磐石》

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制度保障,背后是无数人的坚持和牺牲。环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有人愿意为一杯清水,守住心里的那点执念。
作者|冼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走进影院前,我对《顺流而上》的期待停留在主旋律环保题材的刻板印象里,或许是平铺直叙的理念宣讲,或许是刻意煽情的价值输出。

但当灯光暗下,镜头切入建德雾气氤氲的水面,那种冷峻写实的质感瞬间打破了偏见,这分明是一部带着韩国犯罪片基因的类型佳作。甚至是一部聚焦环保战场的《坚如磐石》。同样的权力勾结、同样的绝境追凶,只是这场战斗的战利品,是一杯干净的水。
01
影片开篇就抛出钩子,新任环保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陆青云的好友离奇死亡,线索直指某企业的水污染黑幕。调查过程中,权力阻挠、利益勾结、暴力威胁层层叠加,像极了《黄海》中那种绝境追凶的压抑氛围。
谭凯饰演的赵山河带着老执法者的沧桑与执拗,眼角的细纹里全是故事,马思超塑造的年轻警官则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孤勇,两人的搭档关系既有观念碰撞,又有无需多言的生死相托,这种人物塑造暗合了在黑暗中坚守正义的内核,却没有刻意放大英雄感,只让人觉得他们就是身边会遇到的、有点轴的普通人。

最令人惊喜的是影片的叙事节奏。它没有陷入环保题材常见的说教陷阱,而是用犯罪片的叙事逻辑推动剧情。深夜潜入排污口取证时,镜头贴着水面移动,赵山河手中那根看似普通的鱼竿格外显眼,后来才知道,这是本片技术顾问、总监制喻旗(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原二级巡视员)用鱼竿改装的便携式取样器,鱼线末端挂着铅坠和矿泉水瓶,能在执法人员无法靠近的区域远距离取样,正是这个土发明,让他们在险境中拿到了关键水样。
执法者屏住呼吸的喘息声清晰可闻,那种紧张感不是靠背景音乐烘托,而是让你跟着攥紧了手心。与违法企业博弈时,没有慷慨激昂的控诉,只有“你没有证据”“我们会找到证据”的冷静对峙,却比嘶吼更有力量。揭开利益链时的反转,也没有刻意制造大快人心的爽感,反而带着点现实的沉重,原来坏人和好人之间,从来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

导演张力川采用的克制纪实风格,让暴力和冲突都显得格外真实。没有夸张的动作戏,赵山河面对威胁时,只是下意识地把年轻同事往身后挡了挡。这种处理方式,不煽动情绪,却让情绪在心里慢慢沉淀,后劲十足。
画面质感的营造同样值得称道。建德的青山绿水被镜头拍出了双重意味,未被污染的河段澄澈透亮,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碎金,像极了小时候外婆家门前的那条河。而排污口附近的水域则泛着诡异的墨色,两岸草木枯萎,河底的淤泥裹着垃圾,触目惊心。尤其是溶洞里的场景,黄磷废水顺着岩溶裂隙流淌,水面泛着幽蓝的光,鱼虾翻着肚皮漂浮其上,那种死寂的诡异感,比任何特效都更让人脊背发凉。


摄影师用冷色调勾勒出这种强烈对比,手持镜头跟随执法者穿越泥泞的河道、破败的工厂,裤脚沾满的污泥、脸上蹭到的灰,都显得格外真实。这种以美景衬疮痍的镜头语言,比单纯的特效呈现更具冲击力,你会突然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绿水青山,可能正在被悄悄破坏。
02
如果说类型化叙事是影片的骨架,那么对环保人真实困境的刻画则是它的血肉。
影片故事发生在2012年以前,彼时生态环保的高压态势尚未形成,新的《两高司法解释》也未出台,环境案件的侦破难度,丝毫不亚于刑事案件和腐败案件。
影片没有把环保执法塑造成英雄主义的高光时刻,反而着力展现其背后的艰辛与狼狈。赵山河在调查中遭遇威胁,执法团队面临取证难、立案难、执行难的三重困境,企业用金钱、权力层层阻挠,甚至勾结黑恶势力暴力抗法,他们不是无所不能,也会疲惫、会迷茫,会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证据叹气。

这些情节并非艺术夸张,而是当时环保工作者的日常。影片中,安顿集团表面经营着合规的玩具厂,暗地里却将含有六价铬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致癌废水,通过废弃水井排入地下——这种排污方式正是后来2013年新的《两高司法解释》明确的14种严重违法情形之一。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半衰期极长(在地下水中可达两千年),一旦污染地下水,长期难以修复,直接威胁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为了找到这个隐藏的排污井,陆青云和赵山河只能凭着村民的模糊记忆,用洛阳铲一点点探查,而郑副市长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开挖,那种明明知道真相就在脚下,却被层层阻挠的无力感,让人心急如焚。

电影中一个细节让我尤为触动,陆青云初次取样时,随手拿起塑料瓶就想装水样,被赵山河及时制止:“有机废水得用棕色玻璃瓶。”后来才了解到,塑料瓶材质易吸附有机污染物,导致检测结果失真,而棕色玻璃瓶化学性质稳定还能防光,最大程度保留水样原始状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藏着环保执法的专业与严谨,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狡猾的企业,还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检测结果,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更让人揪心的是取证过程中的危险。执法者为固定排污证据,需要在深夜潜入企业排污口,用鱼竿取样器采集水样,污水散发的刺鼻气味仿佛能穿透银幕。赵山河进入溶洞调查时,闻到一丝类似火柴燃烧后的刺激性气味立刻警觉——那是五氧化二磷的气味(黄磷氧化后的产物),他当即判断洞内有黄磷污染,迅速让同事撤离。


而此前河面上出现的大量死鱼,眼球突出、眼底充血、鱼鳞蓬松,这些特征也让他第一时间锁定黄磷中毒的结论。这些专业判断背后,是无数次实战积累的经验,也是与危险周旋的底气。导演在采访中提到,拍摄这段戏时,主创团队在观看真实事件调查视频后深受触动,真切感受到环保人的不易。
影片对环保不易的呈现,远不止于执法层面。当执法者找到污染源头,却发现背后牵扯着地方经济利益、就业问题时,那种两难抉择更显沉重。赵山河说:“我们不是要毁掉一个企业,而是要让它守住底线。”这句话道破了环保工作的核心矛盾,环保与发展并非对立,却常常在现实中陷入僵局。
电影没有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客观呈现了这种复杂性:企业主的贪婪与侥幸、地方官员的政绩压力、普通民众的生存诉求,让你明白,治理污染从来不是“一查到底”那么简单,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勇气和坚持的持久战,是无数人在夹缝中一点点推动的改变。

更难得的是,影片没有将环保局限于执法者的责任,而是通过普通民众的视角拓展了主题。被污染水源影响的村民,从最初的沉默隐忍到后来的主动作证;年轻环保志愿者用镜头记录污染证据,在网络上发声;甚至企业内部的良心员工,也选择站出来揭露真相。他们不是天生的勇士,只是不想再让孩子喝着有异味的水,只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这些情节传递出的,不是每个人都要为环保牺牲的道德绑架,而是一种朴素的共情:环保,从来不是某一群人的战斗,而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关乎我们爱的人,关乎每天日常喝下的每一杯清水。
03
而这份对清水的守护,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真诚创作——一部电影能拥有如此厚重的现实意义,背后是主创们将环保理念融入创作全过程的坚守。
为还原真实的环保执法流程,主创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走访全国各地的环保部门,采访了上百位一线执法者和环保志愿者。他们不仅记录下执法细节,更把专业的环保知识自然融入剧情:从鱼竿取样器、棕色玻璃瓶的正确使用,到气袋空气取样器检测挥发性有机物苯,再到暗管探测仪通过超声波寻找地下偷排管线(这种非侵入式检测设备,能让隐藏在地下的排污管网无所遁形),每一个仪器的出现都有其现实依据,每一个操作流程都符合专业规范。
影片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对“环境违法入刑”这一制度进程的回望。十几年前,环境污染案件多以行政处罚结案,违法成本偏低,导致部分企业肆无忌惮。正是像赵山河这样的环保人,历经无数次调查、取证、申诉,才推动了2013年新的《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明确了14种环境违法入刑情形,其中就包括影片中涉及的私设暗管排污、非法倾倒危废三吨以上等行为。
电影通过陆青云和赵山河的努力,再现了这一制度诞生的艰难历程,没有刻意拔高推动历史的意义,只是让你看到,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制度保障,背后是无数人的坚持和牺牲。我们今天能喝到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这些普通人用勇气和执着换来的。

这种诚意最终转化为影片的感染力。当电影结尾,污染企业被依法严惩,河道经过治理重新变得清澈,孩子们在河边嬉戏时,没有刻意的煽情音乐,没有英雄式的欢呼,只有赵山河望着河水露出的释然笑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杯清水,背后竟藏着如此沉重的重量。
《顺流而上》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精彩的叙事,也不在于它有多震撼的画面,它只是用真实的力量,让你明白环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需要每个人参与的持久战。它没有要求你必须做什么大事,只是让你在喝水时,能想起那些在污水里取样的人,在看到清澈的河流时,能懂得珍惜,在遇到污染现象时,能勇敢地说一句“不”。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顺流而上》用类型片的外壳包裹着深刻的现实议题,用真诚的创作传递着环保的信念。原来所谓“顺流而上”,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有人愿意为一杯清水,守住心里的那点执念,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守护这杯清水,多走一小步。而这无数个一小步,终将让清水长流。



四味毒叔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