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不道歉:大国的最优应对路径是什么?

答案是:围。在自然、历史、经济、文化、人口和综合国力的动员“成本-收益”上看,日本围不住中国(成本天高),中国围得住日本(成本收益可持续)——日本与中国在围的持久性上,日本耐不过中国,中国耐得住日本。下述几个判断是坊间最关心的,但都不到位。

(1)如果高市早苗坚持不道歉,大国只好升级抗议的强度,这样还搞经济吗?

(2)如果这一次中国放任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那就开了个恶例,以后大国说啥日本都当耳边风了(岛台更高兴)。

(3)中国应对高市早苗的手段在工具箱里多的是,等着看国家的办法吧。

问题的本质在这:日本四岛作为东北亚一种亚地缘地理,且近大陆岛屿的文化,在公元600年左右(唐)——也是太平洋复活节岛文明走向自回归收敛的关节点年月——走向了自己本四岛地理尺度文明的内生收敛过程(大概三拨人:从中国大陆岛上过去的,从白令海峡冰桥过去的,从更北边和东边太平洋岛上划水过去的)。

今天,我们从日本文字中,大体上知道以镰仓幕府力量为标示的四岛文化割据性力量(武力征战割取势力范围为主导)和天皇建置性力量(文化地缘统一整合为主导),分别在公元600年左右——天皇制度胜出,和公元1200年左右——幕府制度胜出,出现两股力量整合的周期态征。经过400年左右,割据性力量和建置性力量出现恐怖性平衡(类三国时期曹操与汉家皇室的平衡),非常不良性,老百姓非常压抑和痛苦。

幸运的是,中国在南北朝(两股力量在地域上分庭抗力)并唐宋元明清时期,建郡置县力量越来越强,不仅出现越来越强的收敛,而且出现了比欧洲统一(类似欧盟)和北美洲统一(美国北南方统一)更加优越的后果(在文化整合上更为优越)。日本却在外来黑船(美国海军1860年代)冲击后,变向了中央力量强(天皇),幕府力量弱(其实安倍和麻生都是异派幕府性力量,尊皇为表,割派为里)的优化后果。但时间很短,甲午海战日本的胜出实是割据性力量占上风的恶结果(我国战后东亚通史的叙述没有抵达这一点)。

围日本,就是要教会日本人转回向自己内生的良性文化收敛过程——祛除日本的内乱性力量——1931年后侵略中国的力量就是这个过程没有有效遏制再次走向极端性的后果——被二次灭国。综其历史,让日本人感到被分裂的痛,而不是分裂别人(干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快乐,既是帮助日本,也是教训日本,割下其内部发散力量的喜瘤。

把日本围起来,比如说其粮食的自给率只有38%,围它某个粮食通道三个月,其自给就难受起来了。天然气只够用25天,围它某个天然气通道,就像围台湾的那个沈伯洋坏水那样,一下子它就怂了。水、电、原油、煤,对日本,都有这样的功效(对台屿也一样)。

围起来,再比如说,其国土规模狭小,你稍微切掉它一块地方,它就感到窒息的不得了。前几年,我们“围了”一下自己的钓鱼岛,效果就非常好,为什么不在琉球群上选个岛点切它一下呢? 围一下,扰乱一下这个“岛卵”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效果好。

不要让这个干细胞一样的岛卵群,一天老用竹竿来戳熊猫的眼睛和肚皮,而让它干这事的“成本-收益”倒挂,这个坏邻居就会学乖很多。目标是,尽快让日四岛上真正热爱四岛文化均衡收敛的“中央-地方”内生过程占主流,让割据势力边缘化并消失。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