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就是读不进去《百年孤独》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满怀敬意地翻开一本世界名著,比如《百年孤独》,决心接受一番文学的洗礼。
结果读了几十章,脑子里只剩下“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他的N个重名亲戚在来回折腾。除了那股“神神叨叨”的宿命感,实在难有更多共鸣。最后只能默默放下书,陷入自我怀疑: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吗?
直到我看到作家马原的一句话,才恍然大悟。他说,有些现代派小说,从一开始就颠覆了阅读传统,“注定曲高和寡”,必须靠专家解读才能传播。
一、我们读小说,到底图个啥?
说句大实话,我们普通人读小说,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
是因为生活太单调。 我们被困在办公室、小区和两点一线里,而小说能给我们“盗梦”的机会——去体验侠客的豪情、恋人的痴狂、侦探的机敏,用最小的成本,活一遍别人的人生。
是因为心有困惑。 我们希望在故事里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借书中人的抉择,来拷问自己的人生。
这本该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一场基于人情事理的、心照不宣的秘密对话。
二、当“解读”比小说本身还长
但现在,这场对话被强行塞进了一个“翻译官”。
有些小说,故事本身还没看明白,就得先去研究它的主义、它的流派、它的哲学背景。人物关系没理清,就得先弄懂它用了多少种叙事圈套和时空魔术。
当一本小说,需要你先看三篇论文才能“入门”,它和读者之间的缘分,可能从一开始就断了。
这导致了一个怪现象:评论家们把小说捧得越高,它离普通读者就越远。 小说的价值,仿佛不再取决于它是否感人,而取决于它能否被“解读”出多少层深意。
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三、创新有边界:请停留在我的“舒适区”边缘
我绝不是反对创新。但创新,不能变成“炫技”。
这里我想借用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最近发展区”。意思是,学习的内容,最好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
小说创新也是同理。作家可以当领路人,带我们去从未去过的风景,但不能一下子把我们扔进原始森林,还不给地图。
真正高明的创新,是拓宽“舒适区”的边界,而不是彻底炸毁它。 它应该让我们感到“新奇”和“惊喜”,而不是“困惑”与“挫败”。一旦形式的实验,完全超越了大众情感和认知能理解的范畴,那不管它在理论上多么完美,都容易变成小圈子的自嗨。
所以,别再轻易怀疑自己的鉴赏力了。也许不是我们跟不上文学,而是有些文学,主动选择了远离人群。
小说的伟大,从来不只是技巧的炫技,更是它能否叩开千万普通人的心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