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切片之下,不只 Tim,无人能幸免
10 月 10 日,B 站 UP 主 Tim 做客罗永浩的播客,在讨论到碎片化信息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概念:解构主义。
“ 内容在这个时代会超级容易被切片化和拆分化,但这个东西其实对原意的扭曲是巨大的,任何一个话带出语境就不对了 ”。
短短一个月后,这番话如同一道回旋镖,狠狠砸向 Tim 。
你可能已经知道了,近期 Tim 因为一段去相亲角 “ 相亲 ” 的视频翻车,引发舆论风暴。
这场风暴源于影视飓风 B 站 1400 万粉丝的 Q&A 视频,视频中,因为抽中了一条写着 “ 读到我去相亲角推销自己 ” 的粉丝评论,Tim 前往杭州的相亲角。在他的相亲简历中,自我介绍写着国内初中学历,离异单身,父亲职业快递相关,母亲照顾家庭,未来计划购入车房。
在颇为现实的相亲角,毫不意外,Tim 遭遇了阿姨们的各种否决。
但简历里没有透露的信息是,Tim 在国外读了高中和大学,父亲是圆通快递总裁,自己创立的公司年营收达上亿。这种身份反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性,无疑是节目效果拉满。
很快这个片段也被人剪成切片进一步传播。

图片来源:影视飓风

针对叙事的各种质疑也随之而来,一个 “ 霸总 ” 来到相亲角,隐瞒了自己的核心优势,高亮了自己的弱点,以此来扮演弱者,恶意炸鱼,制造节目效果,这是什么爽文照进现实嘛?
# 影视飓风 Tim相亲被嫌弃学历低 # 、# 影视飓风 Tim 相亲社死 # 之类的话题相继冲上微博热搜,此时,大众的批评还集中在行为层面,有人觉得搞笑,这波老辣的阿姨们也是 “ 有眼不识泰山 ” 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 Tim 看似谦虚,实际上,扮猪吃老虎,过于装逼,飘了。
随着流量的不断涌入,视频不断被制作、传播,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甚至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动机,有人开始揣摩,Tim 会不会抱有一丝康熙微服下江南的心态?有点居高临下了。
这种批评层层加码,最终上升到阶层冷漠、消费弱者的层面。
但颇为有趣的是,在主流的舆论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是的,如果你打开影视飓风针对这次事件发布的 B 站回应视频,会发现不少人对这场风暴的起因感到不解,对极端解读更是持反对意见。

对于熟悉影视飓风的人来说,Q&A 视频是一种持续已久的互动传统。
影视飓风起源于 B 站,早期是创始人 Tim 基于自己对视频拍摄和剪辑的兴趣做的个人账号,除了专业的剪辑知识之外,无论是停更、毕业甚至是在杭州租了房,他都会发视频跟粉丝分享。
也正因偏日常、分享向的长视频,路人观众也得以建立更为立体、更为亲密的认知,进一步对 Tim 产生好奇,向粉丝转化。
影视飓风走向团队运营后,这种亲密感也以另一种形式固化下来:每逢账号粉丝数有重大突破,制作团队会收集粉丝提问并解答,过去 3 年里,影视飓风制作了 7 期 Q&A。
在前不久的 1200 万粉丝 Q&A 中,Tim 应粉丝要求,作为内裤模特出镜,而在 600 万粉丝的 Q&A 中,一位粉丝提出要 Tim 打他一巴掌,Tim 表示 “ 打粉丝不太好 ”,随后灵机一动 “ 但你要想打我一巴掌,不太好,但可以 ”,并在团队中找了一个敢于打老板的员工。
这些视频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豁得出去。
熟悉这一语境的人眼里,Tim 前往相亲角、做内裤模特、找人给自己一巴掌,属于是同一个类别的 “ 挑战 ” 。


同一内容,公众看见的是傲慢,粉丝看见的是传统,这种舆论上的割裂,是怎么形成的?答案的核心,也许在于切片这一传播形态。尤其是,当长视频创作者被动进入短视频切片的语境中。
如今,几乎任何舆论事件的发酵,都伴随着切片的传播,而且在事件发酵过程中,切片往往会经历两到三轮的迭代演变。
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大家可能把长视频通过切碎浓缩成短视频。以本次事件为例,这期 Q&A 视频完整时长为 17 分钟 17 秒,整个相亲片段在其中只占一小部分,具体来说,这个片段时长约 50 秒,最开始传播的也就是这 50 秒。
一方面,大众存在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很多平台有机制,会把过于雷同的内容被判定为抄袭,导致下架或限流,所以下一波人再想要吃这个流量,就要对这 51 秒的视频进行再加工,要新角度,更夸张,更抽象。
有些营销号会把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的素材,特地剪辑到一起,特意激化矛盾。
而拼凑剪辑的空间也逐渐被占领,新一轮的 “ 二创 ” 就会开始编造主角完全没说过的话,用自己的臆想或者 AI 来创造不同,给整个事件添油加醋。
在经历多次演变后,呈现到大众眼前的内容,会离原视频越来越远,越来越极端。
所以,大家明明在讨论的是同一件事,但又不再是同一件事。我们讨论着同一个主题,但所依赖的信息版本却截然不同:有人是原版切片,有人是添油加醋的二创,有人是恶意捏造出来的信息,每个人手里的拼图都是不一样的,又怎么可能拼出一样的图呢?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切片,那就是:除了能吸引人的话以外,所有的信息都被去除了。
以这 51 秒的相亲视频为例,它至少剥离了两层至关重要的语境。
它剥离了 Q&A 传统这一视频语境,17 分钟的原视频是一个有问必答的粉丝互动环节,核心是整活与回应粉丝,切片把视频背景切割掉了,没人关心 Tim 为什么去,只关心他去了,然后被鄙视了。
其次它剥离了社区语境 —— 无论是粉丝社群还是 B 站平台本身。
像 “ 国内初中学历 ” 的自嘲,在粉丝社区中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梗,此前当 Tim 介绍自己公司学历最高的员工时,就曾使用过,放到整个 B 站里看,问题也不大,热爱鬼畜,足够年轻化的用户群体也大都理解这种自嘲,甚至他们乐意拥护直面自嘲的人,蔡徐坤也许就是最好例证。一旦脱离特定语境,“ 自嘲 ” 并不一定能跟幽默划等号。
这种失效,在形态层面也源于长视频跟短视频截然不同的生态逻辑,在长视频社区,你可以依赖观众投入时间成本,来深入理解创作者的人设和习惯,但短视频是碎片化的,是割裂的,本质恰恰是击碎语境的,在不断下滑建立起的爽感中,创作者不应该指望所有人要主动去寻求被剥离的语境。
站在今天,全网分发似乎已是创作者的一大趋势,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许多头部创作者都带有强烈的原生平台烙印,他的风格有着最适合他的平台以及受众。
他们的内容风格、叙事节奏乃至玩梗的尺度,都与其核心受众的审美偏好长期磨合、彼此塑造,最终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 “ 共生 ” 关系。
在创作者的影响力不断外溢的过程中,必然要直面更为多元、更为复杂的网络世界,如何适应和平衡不同平台,已经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 Tim 的 B 站回应视频评论区,并未出现塌房情绪,反而呈现出高度理性的讨论,不少粉丝在分享自己感受的同时,还建议他下一期的内容干脆就解构短视频切片现象。

似乎这次充满情绪和冲突的舆论风暴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是一次鲜活的传播学样本。
从偶像塌房转向传播解构 —— 不失为一种对抗恶意切片与短视频化的社区自救。而这种独特的社群反应,或许也再次印证了不同平台有着不同的原生烙印。



知危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