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 粤语歌遇见杜牧诗
七夕
粤语歌遇见杜牧诗
文/弹唱 谢琰
《秋夕》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 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每到七夕,有人乞巧祈福,有人歌颂爱情,都要折腾得闹哄哄。关于七夕的诗词,也无非吟咏这两个主题。杜牧的《秋夕》,却是我最喜欢的七夕诗词。他没有太多表达的欲望,他描写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观天。这件似乎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恰恰是七夕节最原初的意义,也是现代人最难享受的奢华。
牵牛、织女是两颗星,在银河两侧,都很亮。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观测这两颗星,有人还通过观测它们来制定天文历法,规划自己的生活,于是引发了很多想象。比如说《诗经•小雅》里面有一首《大东》,就是直接描写牵牛星、织女星的古老诗篇。它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那个时候还没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人们只是对两颗星产生了想象,将其人格化了。几句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天上有银河,看上去是光辉灿烂的。再看看那颗织女星吧,它一天移动了七次,虽然移动了七次,但是也没看到它织出锦绣的布匹来。再看看那颗牵牛星,它也不能拉车呀!这是古人的幽默和调侃,说织女星不会织布,牵牛星不会拉车,都是名不副实啊!
再往下发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慢慢出现,大概在战国末年就已流传。一开始,这个故事是比较悲剧的,就是说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无法圆满。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看到了,两颗星永远被银河所隔开,无法团聚。当时民间甚至形成了一种禁忌。人们会认为七月初的几天是不适合娶妻嫁女的。牛郎最后没有娶到织女,结局很不吉利,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牵强附会到七月初。
大概到汉代的时候,七月初才被“洗白”,慢慢变成吉祥的日子。传说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跟神仙西王母有多次约会。西王母降临前还得派信使来探看,来传信。信使就是青鸟,所以李商隐有一首诗写“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这个传说里出现了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小鸟。一男一女相会,得有小鸟来帮忙。于是慢慢形成了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牛郎织女总是不能相见,但是每到七月七日,就飞来大群乌鹊,搭起一座鹊桥,他们就能踏着鹊桥越过银河相会了。七月七日,也就从一个不吉祥的日子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日子。
有本书叫《西京杂记》,是晋代人写的,记载了很多汉代风俗。汉代宫女经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在这个楼上干嘛?举办一种仪式,即穿针比赛。穿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意味着相怜、相爱。针线一相连,情感就被牵动起来,你牵着我、我牵着你,就好比针牵着线、线挂着针。所以,穿针活动包含对爱情、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当时这些宫女在七夕节穿针斗巧,看谁穿针多、穿针快。
古代女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织布。有个词叫“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传统,男人出门种田,女人在家织布、做衣服。穿针引线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心灵手巧的一种表现。古代女子在七夕节进行穿针活动,其实就是想表示:上天啊,请你赐给我更多的“巧”吧,让我的手更灵巧一点,心思更细腻一点,让我的家庭更和美一点!
除此之外,古人在七夕节还可能表达别的愿望。晋代有本书叫《风土记》,里面也记载了七夕节的一些风俗。这天晚上,大家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露天摆上酒席,上面有各种水果、酒肉。大家对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方向洒香粉,因为两颗星今晚要相会。还有很多人晚上不睡觉,要守夜。为什么守夜呢?因为心里怀着愿望。有人说,如果看到天上的银河出现白色的气和五颜六色的光,就是非常吉祥如意的象征。如果能见到这样的景象,人们会赶紧磕头拜倒在地,祈福祈寿,求富求贵。但是只能求一个愿望,不能太贪心。
直到今天,全国各地的七夕节还保留了一些祈福风俗。例如在七夕当天会吃一些特定食物,都带着“巧”字,比如巧果、巧酥之类,表示我想祈求更多的“巧”,想获得更多的幸福。归根结底,“乞巧”的意思就是希望愿望能够实现。有人希望爱情甜蜜,有人祈祷生活美满,有人渴望心灵手巧,有人梦想升官发财,都会在七夕这天表达出来。正如历史会不断被后人修饰,节日也会不断被人们打扮,赋予越来越多的甜蜜的负担。
杜牧的小诗《秋夕》,细究起来应是一首宫怨诗,即是描写深宫中寂寞女子的悲怨之情。但他把情感藏得太深,又把画面勾勒得太美,于是整体上给人传递的感受,是静谧玄妙大于凄清冷寂。天气渐凉,银色的蜡烛照射着床前的画屏,女主角却并不在床上辗转反侧,而是移步到庭院中,手持小扇扑打着草丛间飞舞的萤火虫。古人常用团扇表示被抛弃的意思,但杜牧并不想强调这个传统。扇扑流萤的动作,在这首诗里是最热闹的一笔。它也许反衬了女主角内心的伤悲,但更多透露出一些生活的趣味,不至于像“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那样枯槁如死。过了一会儿,也许是走累了,这位女子坐在宫里台阶上,看着如水的夜色,感受着淡淡的寒气。这夜晚的银光从何而来呢?她抬起头,看见天上的银河,以及银河两侧的两颗星辰,久久不能离去。她的心里或许澎湃如潮,或许凄冷如冰,但诗人没有画蛇添足,而是就此搁笔。他没有刻意赋予这个节日以太多的意义,他只想说:这一刻的星空,不同于他日;这一刻的心情,不同于他人。于是,七夕的全部意义,就这样质朴而纯粹地保存在“观天”的场景中。
杜牧还有一首《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这首《七夕》,与著名的《清明》一样,不见于杜牧《樊川文集》、《外集》、《别集》,都是在南宋人编的其他书里被发现的,只能算作“集外诗”。它们是否为杜牧所作,颇值得怀疑。这里不作纠缠。就诗论诗,《七夕》的艺术水准远低于《秋夕》。它的大意是:今天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但此刻的喜悦却比不上一年以来的别离之苦。更让人郁闷的是,第二天下了一场雨,阻拦了牛郎再次渡过天河与织女相聚,于是只能期待下一年了。诗意很平淡,野心同样很平淡:它也是只写了观天,没有移情到人间。既然一切烦恼都源于观天,那么不如只去观天。
七夕前几天,我偶然在朋友圈听到一首粤语歌,是女歌手曼里发表在专辑《一生何求》中的《四季歌》(当然是翻唱的)。叫《四季歌》的歌,太多了。这首《四季歌》,却从未听过。它的单纯和静美惊艳了我,并且让我立刻想到它应该可以配上一首七言绝句。我于是给它配上了杜牧的《秋夕》,又附带捎上《七夕》作为第二段。或许因为这首歌原本是粤语,我也很执拗地希望用粤语唱;本来,粤语就更接近唐朝人的语音。我赶紧向广东的同学请教粤语,现学现卖地弹唱出来了。一切都很粗糙,但我觉得很好玩,也请大家听着玩吧。
作者简介
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章黄国学主编。
THE
END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冯可然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