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成顶流,奶皮子糖葫芦是怎么突然走红的?

如果要问最近最火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奶皮子糖葫芦肯定是最有名的一员,作为当下最火的顶流网红,奶皮子糖葫芦是怎么突然走红的?这其中的逻辑又在什么地方?

500

一、奶皮子糖葫芦成顶流?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最近动辄40、60元一串的奶皮子糖葫芦火了,不止各大店铺门前大排长龙,甚至相关的视频都成为了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继“黄油年糕”的风潮后,美食界的新爆款又出现了——奶皮子糖葫芦。

“奶皮子糖葫芦”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糖葫芦的基础上叠加一层或两层奶皮子,醇厚的奶香与山楂等水果的清甜进行中和,在口感上具有“1+1>2”的效果。

在“奶皮子糖葫芦”爆火后,这一品类成为了各大糖葫芦店的“引流密码”。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深圳,“奶皮子糖葫芦”所到之处都掀起了排队狂潮。据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一家名为“野栗乡”的新店因为售卖奶皮子糖葫芦,火到大排长龙,即使工作日中午来,也要排队1小时。而深圳有门店则直接因为奶皮子糖葫芦爆单,不得不暂停接单。

这种热度也延续到了线上,蓝鲸新闻记者检索发现,奶皮子糖葫芦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破亿,小红书上光笔记就十几万篇,几乎只要把奶皮子糖葫芦的图片摆在首页就意味着点击量。

这样的爆款自然也引发了企业的争相布局,和此前黄油年糕几乎成为面包店甜品店标配一样,奶皮子糖葫芦如今也成为了各大茶饮、零食炒货店的标配。蓝鲸新闻记者检索发现,薛记炒货、乐乐茶等连锁门店也趁势推出了奶皮子糖葫芦系列新品。甚至在A股市场上引发了三元股份、庄园牧场等相关概念股的涨停。

500

二、奶皮子是怎么突然走红的?

近期,奶皮子糖葫芦在街头巷尾持续热销,成为横跨南北的美食顶流,突然走红的奶皮子糖葫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成为了奶皮子糖葫芦最大的新鲜感所在。奶皮子制品作为中国北方常见的传统制品,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它本身具有浓郁醇厚的奶香,口感细腻且富有弹性,是北方人民餐桌上的常客。然而,长期以来,奶皮子的食用方式相对单一,大多局限于直接食用或者搭配简单的食材。而奶皮子糖葫芦的出现,则是对传统奶皮子制品的一次大胆创新。

再来看经典糖葫芦,以其酸甜可口的山楂果裹着晶莹剔透的糖衣,成为了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经典零食。将奶皮子与经典糖葫芦有机结合,这种看似简单的组合,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创意。奶皮子的醇厚奶香与山楂的酸甜清爽相互碰撞,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口感层次。在视觉上,奶皮子的洁白与山楂的鲜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色彩差异制造出了强烈的新鲜感。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组合,就像是在平淡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抹亮色,自然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这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成为了奶皮子糖葫芦走红的必然基础。

500

其次,强社交属性成为了走红的重要助力。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生态中,产品的“可晒性”往往比其实用性更为重要。奶皮子糖葫芦凭借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洁白如雪的奶皮、鲜红欲滴的山楂、透明闪亮的糖壳,构成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随手一拍即成“大片”。这种“高颜值+强反差”的特质,使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优质内容素材。

更重要的是,奶皮子糖葫芦的制作门槛低、原料易得、工艺简单,使得大量小微商家甚至个体摊贩都能快速复制这一模式,无需重资产投入即可参与流量红利。这种低进入壁垒与高传播效率的结合,使得奶皮子糖葫芦在短时间内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公众视野中的存在感。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份零食,更是一种轻量级的“社交货币”,购买它、拍摄它、分享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身份认同与圈层归属的行为表达。

500

第三,契合反向消费趋势,满足小确幸的心理需要。当下,反向消费思潮逐渐兴起,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奢侈,而是更注重消费的性价比与情绪价值,愿意为 “不贵但有质感” 的产品买单。奶皮子糖葫芦的定价高于传统糖葫芦,但仍处于大多数消费者可轻松承受的范围,属于 “轻奢型” 小吃消费。这种定价策略既避开了大众消费的同质化竞争,又没有超出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恰好击中了 “花小钱办大事” 的消费心理。

更重要的是,奶皮子糖葫芦为日常消费赋予了仪式感,它不是日常必备的刚需食品,而是偶尔为之的休闲选择,购买与品尝的过程成为缓解生活压力、增添生活乐趣的 “小确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兼具传统韵味与创新体验的小吃,能够让消费者在短暂的味觉享受中获得情绪舒缓,满足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同时,作为国潮美食的代表之一,它还承载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这种文化情感价值的叠加,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消费吸引力,使其在众多小吃中脱颖而出。

500

第四,社交媒体算法则成为出圈的关键推手。在数字传播时代,算法是内容分发的核心引擎,而奶皮子糖葫芦的产品特质恰好适配了社交平台的算法逻辑。其高颜值、强话题性的内容容易获得高点赞、高评论与高分享,而这些互动数据会被算法判定为优质内容,进而推送给更多潜在用户,形成裂变式传播闭环。网络博主的打卡推荐、普通用户的自发分享、商家的营销推广等内容在算法加持下,形成全方位的传播矩阵,让奶皮子糖葫芦的热度持续攀升。这种传播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原本局限于北方的奶皮子制品,能够快速被全国消费者知晓与接受。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的传播不仅带来了流量,更塑造了消费潮流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平台看到奶皮子糖葫芦,“打卡尝鲜” 就从个人选择变成了群体潮流,这种从众心理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推动产品从网红走向顶流。

从长期来看,奶皮子糖葫芦与此前爆火的脏脏包、芋泥奶酪球、芝士瀑布汉堡等网红小吃共享着相似的生命周期逻辑:依靠感官刺激与社交传播快速起势,但往往难以摆脱“昙花一现”的宿命。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产品普遍具有高糖、高脂、高热量的特征,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在追求“出片”与“上头”的同时,消费者理应保持理性,避免陷入“为打卡而吃”的非必要消费陷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