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尸骨未寒,特朗普的“秘密”正在埋葬美国?两党恶斗下的真相博弈

爱泼斯坦尸骨未寒,特朗普的“秘密”正在埋葬美国?两党恶斗下的真相博弈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导语】 当爱泼斯坦的邮件如幽灵般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咆哮“这是民主党骗局”,当高达89%的美国民众齐声要求公开所有案件文件却遭遇司法部的强硬阻挠——我们猛然惊觉,这场曾轰动全球的性犯罪丑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法律案件范畴,演变成一张缠绕着权力、金钱与欲望的巨型罗网,更俨然成为了美国权力精英阶层的“生死簿”。究竟是谁在拼命掩盖那些令人不齿的真相?又是谁在暗中窃喜于这场混乱带来的政治渔利?今天,我们就试图拨开迷雾,撕开这层包裹着肮脏秘密的裹尸布,探寻那被权力阴影笼罩下的重重黑幕。

一、时间轴暗藏玄机:从“亲密好友”到“甩锅大师”——一段关系的嬗变与权力的魅影

 1992年: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交集便已留下印记,两人被拍到与年轻的啦啦队队员一同在特朗普的海湖庄园聚会,这为日后两人关系的传闻埋下了伏笔。

 2002年:特朗普在接受《纽约》杂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谈及与爱泼斯坦的友谊:“我认识杰夫已经十五年了。了不起的家伙……和他在一起很有趣。甚至有人说他和我一样喜欢美女,而且很多都是年轻的。”此番言论,如今听来,字字句句都像是淬毒的针,无情地刺穿了特朗普后来声称对爱泼斯坦恶行“毫不知情”的谎言。

 2003年:作为庆祝爱泼斯坦50岁生日纪念册的一部分,特朗普寄去了一张内含手绘青春期裸体女性形象的生日纸条,并附诗一首:“唐纳德:谜团永远不会变老,你注意到了吗?… 朋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生日快乐 —— 愿每一天都成为另一个美妙的秘密。”这份诡异的生日礼物,其暧昧与低俗的意味,更进一步揭示了两人当时“蜜月期”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对所谓“年轻美女”的共同癖好。

 2008年:爱泼斯坦因性虐待未成年人被调查,时任美国佛罗里达州南区联邦检察官的亚历克斯・阿科斯塔(Alex Acosta)与其达成了臭名昭著的“甜心交易”(Sweetheart Deal):爱泼斯坦秘密承认一项招揽未成年人的轻罪,仅服刑13个月,且大部分时间处于工作假释状态,其所有未透露姓名的同伙则获得了永久的刑事豁免。这一交易为日后的司法公正性埋下了巨大隐患。

 2011年:爱泼斯坦发送了多封涉及与权贵交往的相关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在多年后成为揭开其庞大关系网的关键线索。

 2016年:爱泼斯坦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声称,在美国大选一周后曾在特朗普大厦逗留。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无疑为两人关系的时间线增添了又一个疑点。

 2017年:特朗普提名在爱泼斯坦案中留下“污点”的阿科斯塔出任劳工部长。阿科斯塔并无相关执法经验,其任职本身就引发了舆论对特朗普团队与爱泼斯坦案关联的猜测。阿科斯塔在该职位上一直任职至2019年爱泼斯坦再次被捕前后。

 2019年7月:爱泼斯坦因涉嫌在2002年至2005年间在纽约和佛罗里达州性交易数十名未成年人,被联邦大陪审团起诉。然而,8月10日,其即在曼哈顿大都会惩教中心的牢房内死亡。官方迅速判定为自杀,但事发当晚牢房外的监控录像“离奇缺失”、狱警本应每30分钟进行的巡查未被执行等诸多疑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被自杀”的广泛质疑和阴谋论的盛行。爱泼斯坦的死,仿佛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证据毁灭”环节,为整个案件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2022年6月:爱泼斯坦的长期同伙、英国社交名媛吉斯兰・麦克斯韦(Ghislaine Maxwell)因合谋虐待儿童、性贩卖未成年人等5项罪名成立,被判处20年监禁。麦克斯韦的落网和定罪,曾让人们看到了揭露更多真相的希望。

 2025年1月:特朗普重新上台执政伊始,便迅速解雇了当年成功起诉爱泼斯坦的联邦检察官。紧接着,其律师团队与仍在狱中的麦克斯韦会面。会面之后不久,麦克斯韦突然公开声明,称“特朗普绝对没有做错任何事”。更有举报人报告,麦克斯韦被秘密转移至西半球条件极其优越的特殊牢房,并配备了服务小狗等非必要的特殊待遇。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从解雇关键检察官到“策反”重要证人并提供优待,其目的直指为特朗普脱罪,手法之熟练,堪比黑帮电影情节。

 2025年2月:在美国民众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司法部公布了首批爱泼斯坦案相关文件,但其中并未包含公众翘首以盼的“爆炸性信息”。与此同时,国会特别工作组负责人卢纳公开承诺,将致力于揭露爱泼斯坦的“客户名单”,给渴望真相的人们带来一丝曙光。

 2025年7月:就在公众对“客户名单”充满期待之际,司法部与FBI联合发布了一份备忘录,声称“经过彻底调查,没有证据表明爱泼斯坦持有勒索权贵的‘客户名单’,也没有发现其被谋杀的证据”,并宣布停止公布更多案件文件。这一表态无疑是给热切期盼真相的民众泼了一盆冷水。同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民调显示,高达89%的美国民众支持公开所有案件文件,而对特朗普政府处理此案方式表示满意的仅占25%。司法部的强硬态度与民众意愿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坐实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猜疑。

 2025年9月3日:多名爱泼斯坦案的受害者与部分两党议员在国会大厦前举行联合发布会,强烈呼吁全面公开案件档案,为受害者寻求迟到的正义。同日,由民主党众议员罗・卡纳与共和党众议员托马斯・马西联合发起的“强制公开法案”请愿书,已获得4名共和党议员的支持(民主党212名议员均表示支持,仅需再有6名共和党议员支持即可达标,启动全院表决)。面对日益高涨的公开呼声,特朗普当天回应称,相关风波是“民主党人的骗局”,试图将其政治化。

 2025年11月12日: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公布了数万页爱泼斯坦案文件。在这场选择性的公开中,民主党方面公布的邮件显示爱泼斯坦指认特朗普对其性犯罪行为知情;而共和党方面则公布了两万多页文件,旨在曝光爱泼斯坦与民主党官员的通信往来,双方互相攻讦,将真相博弈彻底沦为政治工具。同日,“强制公开法案”请愿书成功凑够218票的多数,迫使共和党议长迈克・约翰逊同意就该法案举行全体表决,暂时打破了共和党此前在国会层面的阻碍态势。

 2025年11月(待表决):众议院预计将对“爱泼斯坦档案全面公开法案”进行表决。然而,即便法案在众议院通过,最终文件能否全部、无保留地公布,仍需参议院的表决通过以及总统特朗普的签署批准。考虑到特朗普政府此前的态度,这一过程注定充满变数。

 2025年11月14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布首条相关帖子,称民主党人在司法部已公布五万页文件的情况下,仍在竭力炒作爱泼斯坦“骗局”,其目的是为了转移公众对民主党糟糕政策以及政府可能停摆带来的尴尬局面的注意力。他还强调爱泼斯坦是“民主党人”,这是“民主党的问题”,而非共和党的问题。同时,特朗普给出了两人关系破裂的新解释,声称是因为爱泼斯坦试图招募他的员工,自己便断绝了与其的联系,这与他早年对爱泼斯坦的“赞美”形成鲜明对比。

 紧接着,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第二条相关内容,画风一转,不仅呼吁司法部调查爱泼斯坦与前总统克林顿的关系,还点名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民主党大金主里德・霍夫曼以及摩根大通公司等,要求核查这些人和机构与爱泼斯坦的关联。随后,司法部长帕姆・邦迪迅速响应,责成纽约曼哈顿地区联邦检察官着手开展相关调查。不过,有媒体评论指出,目前并无可信证据显示特朗普点名的这些人士直接介入了爱泼斯坦的性犯罪活动,其此举更像是在面临压力时,试图通过将水搅浑、追查政敌来进行政治反击的最新手段。

 二、谁在阻挠真相?两党都在“捂盖子”——权力共谋下的选择性失明

 特朗普团队与行政系统的阻挠:从司法部咬死“无客户名单”、文件公布时的拖泥带水与选择性披露,到转移麦克斯韦至“豪华牢房”并使其改口,再到解雇关键检察官、总统本人亲自下场将事件政治化并试图引导调查方向——特朗普团队及所掌控的行政部门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极力诠释什么叫“欲盖弥彰”。他们的目标似乎并非寻求真相,而是确保某些“秘密”永远沉睡。

 民主党:在2019年爱泼斯坦第二次被捕并死亡,民主党已掌控众议院的情况下,并未强力传唤关键文件,错失了一次可能推动真相调查的良机。在2024年大选期间,民主党也对爱泼斯坦丑闻避而不谈,直到2025年在舆论和政治博弈需要下才被迫“亮剑”,推动文件公开。所谓的“政治中立”和“追求正义”,在他们看来,似乎也远不及选票和政治利益重要,其表现出的“懦弱”与“机会主义”,同样是掩盖真相的遮羞布。

 深层权力网络的共谋:爱泼斯坦的“黑皮书”和庞大的关系网中,既有克林顿这样的民主党大佬,也有特朗普这样的共和党核心人物,更不乏摩根大通等资本巨鳄在其中穿梭往来,提供资金支持或进行利益输送。真相一旦全面曝光,恐将不仅仅是某个党派或某几位政客的危机,而是足以引爆整个美国精英阶层的“道德核弹”,动摇其统治的合法性根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两党在核心利益层面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即避免真相彻底曝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三、受害者与民众:最大的输家——正义的迟到与民意的被忽视

 当权贵们在国会山为政治私利互相攻讦、扯皮不休,当特朗普政府与司法部动用权力阻挠真相,爱泼斯坦案中那些曾经的少女受害者们,如今依然在漫长的岁月中等待着迟到的正义。一名受害者的律师曾坦言:“每拖延一天,每一次的掩盖与推诿,都是对幸存者的二次凌辱。”她们的创伤被政治博弈无情地利用和消费。

 与此同时,高达89%的美国民众支持公开所有案件文件的民意被公然无视,这更深刻地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庞大的权力机器和根深蒂固的精英利益面前,普通民众的呼声不过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他们对透明、公正和问责的渴望,在权力的傲慢与自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四、为什么必须追问?因为这不仅是特朗普的危机——制度性腐败与民主的拷问

 爱泼斯坦的私人岛屿,如同一面丑陋的“照妖镜”,无情地映照出西方权贵圈糜烂不堪的底色和权力的绝对腐化: “萝莉快线”飞机上的显贵名单,一旦全部曝光,足以让半个美国统治阶层身败名裂,其影响力远超任何单一政治丑闻; 司法系统在本案中展现出的“选择性失明”、“甜心交易”的达成、关键证人的“被自杀”与后续改口、司法部对公开信息的刻意操控,无不证明了在资本与权力的侵蚀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两党在心照不宣的“默契”下对核心真相的共同遮掩,揭示出统治精英们最恐惧的——不是个别政客的倒台,而是民众彻底看清他们所主导的“游戏规则”是何等的肮脏与不公,从而动摇整个体制的信任基础。

 因此,追问爱泼斯坦案的真相,绝不仅仅是针对特朗普个人或某一届政府的危机,更是对美国标榜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深刻拷问。它揭示了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的铁律,以及在金钱政治和精英共谋下,普通个体寻求正义的艰难。

 【结语】 当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上咆哮“骗局”,当司法部长帕姆・邦迪迅速响应特朗普的指令去调查政敌,当迈克・约翰逊被迫接受法案表决——我们正在目睹一场由权力、谎言、恐惧与民意交织的史诗级真相突围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无论有多少文件得以公开,这场旷日持久的丑闻及其背后所暴露的系统性问题,已经向世界证明:权力的秘密或许可以被暂时埋葬,但它绝不会永远消失。它只会在阴暗的角落里继续腐烂,并在未来的某一天,散发出更加刺鼻的恶臭,提醒着人们那些被遗忘的罪恶与被践踏的正义。而对于美国而言,这场由“秘密”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缓慢而坚定地侵蚀着其制度的根基,拷问着其民主的成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