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了二战后经济腾飞才能做到米饭打底

【本文来自《向中国外交战线上的战士们致敬!分享“学生午餐”都能让日本人破大防》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秋旭
  • 日本人的饮食从日本没有统一之前到经济发展最高峰的时候都相差不大,米饭打底,条件稍好有鱼肉,有菜汤,就完了。换东北人都算不上饭前菜,塞牙缝都差远了。

    中国人饮食中,食材丰富,量足。艰苦的时候有艰苦时的应对办法;富裕时享受富裕的成果,但食材品类真的多种多样。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餐饭更像某些人专选的减肥套餐,也难怪日本相扑选手这么受崇拜,光不限制饮食这一项就够多少人羡慕一生的。

日本到了二战后经济腾飞才能做到米饭打底。

战国时代,农民如果能吃到大米,那是大名治理无能的表现之一。农民只配吃白薯杂粮。大米饭是贵族的饮食。当时管大米饭叫银粒子。

明治维新之后,农民日子稍稍好过点,能吃的起杂粮饭过节了。日本的很多军人回忆录里都有记载,只有到了军队,才能吃到大米和肉类。结果就是不少人因为过多食用大米而缺乏辅食摄入,导致因缺乏维生素引发的脚气病造成大量死亡。甲午战争时,日军大量非战斗减员除了日本自己文过饰非,另外很大的来源就是如此。

日本的饮食其实是很贫乏的。古代日本基本就是米饭加烤野生动物肉、鱼和酱。油炸食品是到了战国末期才开始由葡萄牙传进来,德川家康据传就是吃了炸鱼引发胃癌死的。我们看见的日餐其实是明治之后和外国饮食融合之后的产物,比如说寿司、牛肉饭、寿喜锅和三文鱼。现在日料推崇的金枪鱼在古代日本人并不爱吃,主要是缺乏保鲜条件,运不过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