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并不是属于“权威人士”的独家传话筒

最近,康熙与洪承畴之间的故事引发了广泛讨论,使得历史研究的热度迅速攀升。不少人士借此机会对民科历史进行抨击,他们认为历史的真实性应当依赖于“权威人士”所著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史记》,《资治通鉴》,《明史》,《二十四史》以及《全球通史》等经典著作,并且强调应以专家撰写的历史资料为准绳。

但是,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讨论,恰恰就是这些“权威人士”带有严重个人倾向的史书。这些史料往往使得历史变成了“权威人士“的传话筒和扩音器,失去了其应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而,对于希望看到真实历史的民科,就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来论证和还原与”权威人士“完全不符的真相。

撰写历史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立场,包括我自己在内。尽管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尽可能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但依然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大量的个人立场。特别是在缺乏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我不得不依靠个人的逻辑推断来填补空白,而一旦涉及逻辑推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主观立场。

我所指的资料,是以农业、考古、军事理论、地缘政治、水经、水利、养殖等客观综合的论证为基础的,而不是单纯依赖其他史书的引用。因为一手的史书资料本身已经是创作,二手的资料是叠加创作。造成了真相已经被大幅的篡改。

例如,《史记》本身大量参考了《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原本就是一些零散的谋士记载,刘向在整编《战国策》时,已经大量加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元素。《史记》引用《战国策》,实际上已经是故事的二次创作。

那么,引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以《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为例,其中的描述就极为夸张。比如聂政的故事,聂政的姐姐在故事中都有名字出现,并且详细描述了聂政如何从一个刺客变成RPG武士,在朝堂上大杀卫兵,最终杀死韩国国君韩哀侯。这种精彩的论述,如果不是司马迁亲眼目睹,或者有摄像机记录下来,我实在难以置信。

同期,韩哀侯征服了郑国,这是战国历史上第一个消灭姬姓大国的事件。然而,在这一重大事件中,关于谁带兵作战、战斗持续了多久、具体如何作战等关键细节却未提及。我难以相信,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竟然会缺失大将的名字,而刺客的姐姐却能青史留名。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史记》更像是文学作品,史实只是顺带提及。

在这一期中,我们将通过几个《史记》中较为著名的故事。例如,《史记》将张仪与苏秦塑造成时代的双雄;将楚怀王刻画成昏聩的傻瓜,把秦国描述成奸诈的骗子;将长平之战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和赵王的无能。《史记》这本带有强烈立场的小说,是如何一步步将读者引入歧途的。

史书的大问题张仪和苏秦

张仪和苏秦(他们两个存在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320年-280年)已经被考古学家们严谨考证(主要通过出土文物),确认他们并非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张仪的活动年代要早于苏秦。基于这一事实,那些流传甚广的关于张仪与苏秦之间互动的故事,诸如苏秦担任相国时张仪向他求助,苏秦巧妙地将张仪送往秦国,从而使得秦国不敢轻举妄动攻击燕国等情节,便可以断定完全是出自司马迁这位文学巨匠的虚构创作。

司马迁在撰写这些故事时,显然是怀有深远的文学意图和时代背景考量。他试图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达一个核心思想:秦国在当时被视为暴虐无道的“暴秦”,因此各国应当团结一致,共同抵抗秦国的暴政。这样的叙述,反映的是司马迁自己对于暴政的普遍反抗情绪,以及秦国在当时被认为丧失了仁义道德的形象。人民就这样被代表了。

然而,当我们翻开真实的历史画卷,所呈现的景象却与司马迁笔下的描述大相径庭:

公元前340年,秦国、齐国、赵国三国联手对魏国发起猛烈攻击,起因是魏国包围了韩国的都城新郑,进而引发了马陵之战,与此同时,西部的秦国也参与了河西之战。

公元前325年,齐国与魏国再次携手,共同进攻赵国,成功夺取了平邑和新城两座城池。就在这一年,赵武灵王登基即位,除了韩国之外的其余五国纷纷陈兵邯郸城下,意图趁赵国新君初立之际,瓜分赵国的领土。

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起来讨伐秦国,但最终被秦国的嬴疾所率军队击溃。

公元前317年,嬴疾乘胜追击,对三晋发起进攻,双方在修鱼之地展开激战。

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内部动荡不安之际,一举灭亡了燕国。

公元前312年,五国又联合起来围攻齐国的都城,迫使齐国不得不归还所占的燕国领土,燕国因此得以复国。

公元前300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四国联手围攻楚国,双方在垂沙之地展开激战,最终楚国惨败。

公元前298年,齐国、韩国、魏国在孟尝君的领导下联合进攻秦国,此时的秦国内部权力被宣太后及四大贵族所掌控,在芈戎的抽象指挥下,秦军遭遇了重大失败。

公元前293年,伊厥之战爆发,韩国和魏国再次遭到秦国的重创。

公元前286年,五国再次联合讨伐齐国,其中燕国更是势如破竹,一度将齐国逼至仅剩两座城市的绝境。

其实上,通过整理司马迁的时间轴,就会清晰的看到,在公元前280年之前,所谓的“合纵连横”策略在七国之间从未真正形成。相反,七国之间常常结成临时同盟,针对看似最弱的国家发起攻击,以争夺土地和战争利益。而且,所谓的“暴秦”形象也并非事实,齐国、燕国等其他国家的行为同样残酷无情,甚至出现过相互灭国,铲除对方宗室的极端情况。

公元280年前,也就是秦国消灭楚国的首都前。秦国也还没强大到六国有意识的去联合对抗它。甚至在之后,六国之间也并没合纵。只不过是在危急的时候,才会聚一起跟秦国打。例如长平之战,六国看着秦国和赵国单挑,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忙,甚至连粮食都不肯借给赵国。燕国还趁赵国的军队不在,在背后偷袭赵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并未灭亡任何一个中原国家,即便是弱小的韩国也未被秦国所灭,反而韩国在公元前375年就灭亡了拥有悠久历史的郑国。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事件是,苏秦的时期(大概是前300年-前280年),他从未组织过六国伐秦。反而作为燕国的间谍跑去了齐国,紧接着发生了后面的五国灭齐。

合纵和连横,是各国都在做的事情。但是司马迁凭借自己出色的文学水平,把这事变成了六国针对秦国的事件。我小时候看《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就是参考《史记》三次创作的,故事都很精彩。但是好看不代表事实,当我初步了解了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历代帝王统一路线,农业等之后,就发觉这本书看不下去了了。

司马迁在撰写历史时融入了过多的主观情感色彩,导致其笔下的历史逻辑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不仅体现在外交策略的描述上,还渗透到内政治理、军事行动等多个方面。例如,《史记》中将楚怀王描绘成一个愚昧无知的君主,将秦国刻画成狡诈阴险的形象,这些都与历史的真实面貌存在较大出入。

楚怀王是个什么人呢?我们来整体看看。

楚怀王其人

在《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中,楚怀王被描绘成一个智力不足,不听忠臣言语的君主。张仪巧言令色,轻而易举地哄骗他割让了六百里土地,导致楚国与长期盟友齐国关系破裂。随后,楚怀王意识到自己被秦国欺骗,愤怒之下,毅然决定与秦国展开丹阳和蓝田两场大规模战争。在这段历史叙述中,还穿插了屈原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他竭力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的诡计,并直言秦国人人皆是欺诈之徒。

《史记》的叙述虽然引人入胜,但与历史事实却大相径庭。事实上,在楚国与秦国爆发丹阳之战之前,两国自开国以来的四五百年间,几乎未曾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即使在《史记》的所有记载中,两国也仅是在配合晋国时才会发生冲突。主要原因在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唯一的连接点——汉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汉中并非今日的汉中市,而是指商洛市至西峡县的那条道路)不适宜开战,双方长期以武关这个位置为界。

这条名为汉中的道路崎岖难行,后勤运输极为困难,且易遭伏击,因此双方从未在此展开大规模战役,仅有小范围的摩擦。两国打之前,秦国和楚国一直是联姻状态。秦国对于楚国,是保持平等且联合的态度,因为不是很清楚这个国家的实力。

楚怀王之所以决心与秦王开战,是因为秦王占领了巴蜀地区。而楚怀王的上一任楚威王刚刚攻克了巫和黔中(即今天的三峡和湘西地区),楚国正计划进一步蚕食巴蜀,却发现该地区已被秦国占据(巴蜀内乱,向秦国求救,秦国趁机灭了巴蜀)。此时,两国的边境已大幅接壤,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外,楚国与齐国的关系历来不稳固。在楚威王时期,楚国曾在徐州大败齐国,因为楚威王的战略规划是向东发展,先后攻打越国、鲁国和宋国(其实不止这几个,泗上十二国是楚和齐都觊觎的目标)。这几个国家同样也是齐国觊觎的对象,齐国自建国以来,多次对宋国和鲁国发动战争,但由于这些国家难以攻克,且齐国实力有限,始终未能如愿。正因为楚国与齐国在地盘上有大面积的争执,两国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真挚的情感纽带。

屈原之所以倾向于齐国,原因更为复杂。屈原家族的封地位于稊归(今宜昌),其西面正是巫和黔中地区。他的扩张目标直指巴蜀,自然不可能与秦国友好相处。此外,屈原长期垄断楚国的莫敖官职(相当于宗教领袖),但在战国时期,莫敖的作用已大不如前。令尹和司马的职位被景氏和昭氏两大势力霸占,且这两大势力的实力在当时日益增强。因此,屈原才会联合楚怀王推行改革,以削弱其他两大族的影响力。

在丹阳之战爆发前,秦国心中并无必胜的把握。秦楚双方一直通过互送公主和亲来维持和平。当时,楚国的领土面积是秦国的五六倍,且楚国自称拥有百万大军,前任楚威王更是屡次击败周边国家,在徐州大败齐国,在魏、韩与楚的边境击败魏韩联军,并击败了越国最后一任国王无疆,基本征服了越国。

事后诸葛亮可能会认为,秦军必胜无疑,因此张仪才敢如此嚣张地欺骗楚王。然而,在战争爆发前,秦国刚刚获得的巴蜀地区局势尚不稳定,在丹阳之战前后已经发生了叛乱。同时,秦军正忙于攻打魏国的河东地区以及稳定巴蜀局势,根本没有理由节外生枝。

更为合理的逻辑是,楚怀王主动挑起了这场战争。因为双方的边境接壤,要打就趁早,趁秦国占据巴蜀不稳,尽快打或者尽快获得战略缓冲地。这个决定,站在楚国的立场看,是正确的。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楚怀王逼迫对方的相国张仪割让土地以维持双方和平,而张仪在出发前可能已与秦王商议过,若谈判失败,便不惜一战。

因此,双方最终爆发了丹阳之战(公元前310年)。秦军取得大胜,斩杀楚国八万大军。通常情况下,大胜之后必然会向对方索取更多土地,但秦国并未继续进攻楚国,反而转而继续经营巴蜀,并加紧攻击河东地区。

为啥秦国不继续攻击楚国,或者说他们不大可能主动挑衅楚国。公元前310年,秦国的粮食还不足以支持他们多线作战。当时要不要暂停攻打河东,而增加战线去打巴蜀,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争论。张仪和司马错进行详细的辩论,最终司马错胜出,秦王同意司马错的意见让张仪配合司马错攻占巴蜀。

而从军事的角度,从汉中这条路攻击楚国,很容易被伏击而造成后勤中断。所以秦国后期攻打楚国的时候,首先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合击,从汉中跑了出来。同期进行了接近30年的布局,从黔中,巫,汉中,南阳四条路线包夹,分散楚国的注意力,接着才是大规模的正式攻击楚国。

说回楚国。正是因为秦国是被动打了一场仗。同年年底,楚怀王不甘心失败。突然发动反攻,联合三大贵族集合全国的兵力,穿过了汉中,直逼咸阳附近的蓝田。秦国大惊失色,紧急调回所有的军队,并与韩国和魏国讲和,促使他们从南阳方向袭击楚国。

关于蓝田之战的具体战况,《史记》的记载颇为模糊。但从结果来看,双方均遭受了巨大损失,最终秦国与楚国讲和,再次通过联姻巩固了双方的关系。

从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0年,两国再未发生战争。秦国为了维持和平,甚至归还了部分土地给楚国。直到楚国的太子横在秦国杀人,秦国联合齐、魏、韩三国发动垂沙之战,两国才再次开战。

楚怀王在位期间,把打了一百年的越国彻底征服。并且强硬的跟秦国对抗,使得楚国不至于被肢解,甚至还获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来对东边开拓。楚国的问题,是长期的问题。屈景昭三大贵族一直有矛盾,楚王只能不断平衡他们来获取国家一致对外。

丹阳之战为啥惨败?景翠是当时的大司马,也就是军队总司令,但是带队的大将是屈匄。这两个族一直龌龊不断,之前还因为水资源问题差点打架。

打输了之后,楚怀王还能把这几个族团结起来,进行反攻。也证明了楚王的威信和能力是不错的。

之所以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是为了说明《史记》是按照司马迁的个人喜好和叙事风格来编辑故事的,并未完全按照合理的逻辑来反映历史真相。楚怀王并非愚蠢之辈,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最终组织了蓝田之战,垂沙之战可能会提前十年爆发。正是由于不了解整个宏观的历史逻辑,楚怀王才被误认为是一个弱智的君主。

如果逻辑不成立,那么故事便成了野史。包括对秦国的描述,将秦国和张仪描绘成欺诈和诓骗的形象,同样缺乏客观的历史依据。

真实的历史在哪里?

《史记》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描述。反而是战争的时间,战争双方的人数,国君继位年份,贵族的家谱,大事时间轴等。这部分虽然有夸张成分,并且大量错位,但是基本上是合乎逻辑,并且相对客观的。这些毫无感情的叙述,反而是这本书里面最真实的。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掘的内容,与司马迁的时间轴对比,是能够对的上的。

战争的地点,人数,打的周期,决定了双方的后勤能力。双方的后勤能力,反映的是双方的粮食产量和存量。粮食的产量和存量,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性质大概的情况。例如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同样把赵括和赵王都写成是弱智,是因为赵括低能,赵王也很愚蠢中了反间计?所以打败了。那么,他们两个是真的弱智,还是不得不如此做呢?

双方实力对比如何?

在战争初期阶段,秦将王龁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术布置,成功压制了赵国名将廉颇的攻势,使得廉颇不得不采取守势以应对秦军的强大压力。

为何素以勇猛著称的廉颇会在战场上处于下风?毕竟,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当,且廉颇本人也是一位久经沙场、威名远扬的猛将。那么,他为何会被相对不那么出名的王龁(尽管王龁实际上也具备不凡的军事才能,只是历史记载中出场机会较少)所压制呢?

要解答这一疑问,还是应该从考古学、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军事策略以及炼铁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还原。

通过对秦军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相关养马场的考察,我们可以得知,在当时的战争中,秦军拥有的马匹数量大约在2万到3万匹左右,而赵国则仅有大约1万到1.5万匹。秦军的马匹主要来源于陇西地区,即今天的兰州、天水至咸阳一带,这一地区水草丰茂,适宜马匹养殖。相比之下,赵国的马匹主要来自河套地区的前套和中套,赵国把这两地方称为九原和云中。

但由于榆中一带已被秦军占领,赵国的养马场面积和数量均不及秦军。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双方在骑兵力量上的比例差异。

在兵力对比方面,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国与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兵力投入比例大约为40万对阵50万至60万(秦国在王龁之后,不断的增兵,所以去到更高的数字)。

这一数字背后,实则反映了双方在后勤保障能力上的巨大差距。秦国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咸阳地区,另有部分来自安邑(今山西运城)。无论是从哪里调运,秦国都是通过黄河水路将粮食运抵前线,大概的路线是潼关,陕(三门峡),在野王附近(今天的焦作)转沁河向高平运输。

赵国是从邯郸运送粮草,虽然也经过太行山,但是其运输距离大概只有秦国的一半不到。

史书中关于后勤比例的记载显示,士兵与后勤人员的比例大致在1:2到1:3之间。据此估算,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投入的后勤人员数量,保守估计也至少是赵国的两倍。这意味着秦国的粮食消耗量同样至少是赵国的三倍左右。秦军能够在如此远距离、高消耗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充足的兵力投入,这充分说明秦国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粮食产量的多少,与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和铁器的普及使用密切相关。粮食产量越高,通常意味着该地区的水利建设和铁器制造水平也越高。因此,研究炼铁技术、考古发现以及《水经注》等科学文献,对于理解当时的战争背景至关重要。

在铁器装备方面,赵国的甲胄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多层叠甲的设计而闻名于列国,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赵军较强的防护能力。然而,秦国的弩箭技术在当时则仅次于韩国,特别是在占领宜阳之后,韩国的弩箭供应渠道被切断,使得秦国的弩箭在射程、耐久性和标准化程度上均达到了列国中的最高水平。从质量上看,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似乎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但若进一步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赵国的铁器主要来源于武安铁矿,而秦国的铁器则来自新近占领的巴蜀地区、中条山以及宜阳。其中,巴蜀的铁矿质量与武安相当,均属于中等品质,但中条山和宜阳却是优质的铁矿基地。尤其是宜阳,更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炼铁中心。因此,综合来看,秦国在铁器的硬度和韧性方面理应具有不少的优势,并且在数量上面占据绝对的优势。

再来看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耕地面积大约只有400万亩,但经过改革后,这一数字迅速增加至1000万亩。这表明大量的荒地得到了有效开发,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水利设施的广泛布点和高效利用。正因如此,秦国的粮食储备更加充足,其年产量至少是赵国的三倍左右。

综上所述,回到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境中,廉颇之所以难以抵挡秦军的攻势,根本原因在于赵国在粮食供应、兵力规模、马匹数量以及人员素质等多个关键方面均不占优势,甚至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的失利实属情理之中,而若能反败为胜反倒令人意外。尽管廉颇本身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但在缺乏硬件优势的情况下,他也只能依靠自身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智慧来尽力维持战局的平衡。

为啥中了反间计?

在实力明显处于较大劣势的情况下,双方究竟激战了多久呢?答案是漫长的三年。廉颇这位杰出的将领,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竟然能够坚守阵地长达三年之久,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充分证明了廉颇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武将,更是一位精明的策略家。

廉颇能够巧妙地运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和兵力,成功抵御了白起指挥下的多轮猛烈攻击。同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赵王并非如某些人所言那般昏庸无能,相反,他充分信任并大力支持廉颇,给予了这位将领最大的自主权和资源保障。

那么,既然廉颇表现得如此出色,为何最终还是决定换将呢?原因又回到了那个令人头疼的后勤问题上。赵王在做出换将决策之前,其实已经竭尽全力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史书》中虽然有所记载,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件关键事件的描述却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反而将大量篇幅用于渲染赵括的愚昧无能。

赵王首先尝试向国内的富豪和地主借粮,希望能够缓解军粮短缺的燃眉之急,然而这些富豪和地主却纷纷拒绝借粮。无奈之下,赵王又转向齐国求助,希望能够得到邻国的粮食支援,但同样遭到了齐国的拒绝。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信息,实际上暴露了赵国面临的两个巨大问题。首先,赵国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无论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是迫于无奈,赵王都必须孤注一掷,进行最后的决战。其次,富豪和地主拒绝借粮的行为,也深刻揭示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的改革并不彻底,土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资源依然牢牢掌握在少数权贵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赵王能够坚持三年之久,已经堪称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进入了逼战阶段。赵王多次催促廉颇出战,希望能够尽快打破僵局,但廉颇却始终坚守不出,因为他深知在当前形势下,出战必败无疑,赵国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此时,赵国昔日的名将赵奢、乐毅已经不在人世,而未来的名将李牧尚未崭露头角。赵王焦急地询问了一圈,看看还有谁愿意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最终只有赵括主动请缨。

赵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充满了各种传奇色彩的故事,真伪难辨,让人难以捉摸。但无论如何,赵括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愿意站出来承担这份重任,至少在勇气方面是值得肯定的。这个连廉颇都不愿意接手的烫手山芋,他却毫不犹豫地扛了起来。

最后是如何打的

关于军事上的策略,我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毕竟在我的战国史研究中会有更为详尽的阐述。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个战役的最后过程。《史书》中记载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细节,第一个就是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46天,而不是一天之内就结束的。从赵括率军发起进攻,到最终战役落下帷幕,整个过程历时46天。

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关键,它揭示了赵括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么愚蠢,而是因为粮食储备确实已经严重不足。按照常理推断,赵括作为前锋冲在最前面,而后续的粮道却被切断。他本有足够的时间选择撤退,秦军也未必有足够的勇气追击。然而,赵括没有选择退兵,其核心原因还是在于粮食匮乏,必须尽快与敌军决战,这样一来,整个事件的逻辑链条就变得清晰了。

秦赵双方的作战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将对方彻底击溃,直至对方仅剩一人。最终决战地点选在了长平,即今天高平市下辖的一个县。这个地方三面环山,背靠丹河,双方选择在此地进行决战,显然是决心要拼个你死我活,没有太多战术上的花哨。对于秦军而言,选择这个地点的一大优势在于他们还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足以支撑他们打到赵军最后一兵一卒。

就在此时,第二个关键信息出现了。秦昭襄王亲自前往河内地区进行动员,号召15岁以上的男子前来助战,并承诺免除他们一年的徭役。这个信息同样至关重要,按照古代兵家的兵力和后勤配比原则,军队规模越大,损耗也就越大。因为除了作战部队外,还需要配备牧师、兽医、军医、后勤搬运等辅助人员,这就意味着需要多条补给线路。白起采取三面围攻、后方包围的战术,至少分出了四支大军,再加上后勤人员,总兵力至少在两百万人以上,这堪称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

那么,赵国方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他们距离战场如此之近,却为何没有派人前来增援?事实上,赵国并没有派出任何援军。赵括心中无疑是失望的,因为后方没有任何援军到来。面对超过两百万人的团结的秦国,他只能率领部队不断发起冲锋,直至自己战死沙场,整个军队也随之投降。白起下令处死降兵,四十万赵军将士全部被杀。

这一信息极为重要,它证明了秦国并非残暴无道,而是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民众纷纷踊跃参战。反观赵国,尽管在邯郸经营多年,却始终没有一人前来支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大军在经历了40多天的激战后被全歼。

此外,这一结果也反映了两国土地改革成效的巨大差异。秦国的土地改革彻底而有效,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人民乐于支持国家对外战争。《史记》中曾赞誉秦国“勇于外战,怯于私斗”,这正是对秦国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但是,这篇《史记》也就只有这么一句话了,联系上下文,其实还不是在夸而是在贬低秦国呢。

结语

历史如何看?最核心的并不是《史记》,《资治通鉴》,《明史》,《旧唐书》甚至《二十四史》这些,写书的人一定有立场,有立场就一定会把整个逻辑编向自己的立场。从而歪曲了历史原本的面貌。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这些人的书籍来源,是前一任的书籍他们再扩充。例如史记改编战国策,战国策汇集各个谋士的散料。导致了大量的信息本来就不合理。加上写史书的人大部分是不怎么关心农民,关心农业,导致写出来的作品,把乱世写成盛世。把落后,封建写成了仁义,道德,这种事情频繁的出现。

如何才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在我看来,恰恰是没有立场的《水经注》,水利建设,农业相关知识,考古,铁器冶炼技术,土地改革,养殖业知识,军事论,地缘政治等客观的知识类书籍。

这些书籍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立场束缚,它们以客观的视角记录和阐述各个领域的知识与事实。通过研究这些书籍,我们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去还原历史场景,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

古代的国君,大部分自幼就接受严格且综合的学习和培训。他们的学习内容涵盖我们上面提及的多个领域。他们所作出的决策,往往是基于综合考量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宫斗产物。

要还原当时的情景,就应该模拟当时国君所面对的复杂综合情况,才能理解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合理。

以史为鉴,首先必须确保历史的真实性,虚假的历史毫无参考价值。历史并不是任人摆弄的玩具,他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以目前的科技能力,以及写历史的人的综合知识水平,对于还原当时情况有缺失。我一直都希望能够看到的历史,是充分论证的历史,而不口口相传的历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