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BBC的堕落,是西方媒体在政治极化中迷失了方向
2025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因一部涉及美国“国会山暴乱”的纪录片陷入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11月9日,BBC首席执行官戴维宣布辞职,他在声明中称,“BBC并非完美无缺,我们必须始终持开放、透明和负责的态度。”“虽然这并非唯一原因,但目前围绕BBC新闻的争议无疑促成了我的决定……我必须承担最终责任。”戴维坚称辞职“完全是我个人的决定”。戴维于2020年9月被任命为BBC总裁。

11月10日,纪录片的受害者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要向英国广播公司索赔10亿美元,这导致这家成立一百多年的新闻媒体陷入生死边缘。
事件的起因是2024年10月28日,特朗普第二次参选的关键时期,BBC播出了《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的时事纪录片。
纪录片回顾了发生在2021年的美国“国会山暴乱”事件,其中一个片段是特朗普对支持者群体发表的一段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鼓励人们“奔向国会山”,并表示“我将在那里与你们共同战斗、竭尽全力战斗”,随后,镜头立刻转向了挥舞旗帜的暴乱分子向国会山行进的画面,这几乎坐实了特朗普是在“煽动暴力”。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该片段其实是经过了精心的剪辑处理的,工作人员将两段时间和语境完全不同的讲话拼接在一起。特朗普的原话是:“在场的诸位很快就将前往国会大厦,以和平、爱国的方式让他们听到你们的声音。”而“全力战斗”这部分内容,是另外一个讲话的内容,当时他谈论的其实是2020年选举日当天的事情。
纪录片的制作者普雷斯科特曾供职于BBC编辑方针与标准委员会,他曾将备忘录发送给董事会全体成员,警告这类操作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但BBC管理层仅表示“无意误导观众”,并坚持认为该栏目的剪辑属于“行业常规操作”,总裁戴维则对类似行为予以默许。
英国《每日电讯报》批评BBC的剪辑几乎是“炮制了一段发言并完全误导了观众”。
重点是,纪录片发布的时期,正好是特朗普竞选最激烈的时期,要不是特朗普的人气高涨,很大概率会被选下去,美国的历史就将改变。
美国经常指责中国、俄罗斯干扰大选,这回实打实地展现了最亲密盟友英国的主流媒体BBC在全力影响美国的大选,而且是在作假。
英国保守党要求即刻对此事展开调查,前首相约翰逊痛斥BBC“丢人现眼”“英国国家广播机构的旗舰栏目竟公然散播谎言,BBC会有人为此担责并辞职吗?”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则毫不客气地抨击BBC“故意造假、选择性剪辑”,是“100%的假新闻”,根本不值得英国民众为它买单。
此次剪辑事件暴露了西方媒体“客观中立”的伪装及其更深层的运作逻辑——通过选择性剪辑构建“政治正确”的叙事框架,没有底线攻击它认为是对手的国家和个人。
这种操作被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斥为“可耻的媒体欺诈”,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政治对手“污名化”。
英国影子文化大臣哈德尔斯顿表示,这并不是BBC首次出现偏差,但确实是迄今为止“最令人惊愕的案例”之一。
之前BBC每次攻击中国时,中国都予以了反驳,可BBC从来没有道歉,置若罔闻。只是这次踢到了铁板,英国的老大美国总统特朗普成为受害者,而这位总统是睚眦必报的个性。
特朗普长期与西方主流媒体对抗,早在2016年竞选时,他指责CNN、《纽约时报》等媒体传播假新闻,是“人民公敌”,而BBC的剪辑丑闻正好印证了特朗普的指控,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11月10日,特朗普律师团队致信BBC,要求其“以同等关注度撤回纪录片、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否则将发起10亿美元诉讼。信中指控BBC“故意干预美国大选”,其行为已超出新闻失范范畴,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危机爆发后,BBC总裁戴维不得不辞职,戴维在声明中承认“剪辑错误损害了BBC声誉”,但拒绝承认系统性偏见。然而,辞职未能平息争议。
全球公众对BBC的信任度骤降,民调显示,65%的受访者认为其“已丧失新闻独立性”。
这场危机背后,是媒体生态的深层异化。在流量至上的时代,BBC为追求“爆款”不惜牺牲新闻伦理;为支持英国心仪的美国总统候选人不惜编造谎言。其内部文件显示,该纪录片团队曾讨论“如何让特朗普看起来更危险”,这种将新闻视为“政治武器”的思维,与其标榜的“公共服务”使命背道而驰。

《纽约时报》评论:“BBC的堕落,是西方媒体在政治极化中迷失方向的缩影。”
英国政府已启动独立调查。这场风波引发的反思远超个案:当媒体可以随意剪辑对手的讲话,当“客观报道”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公众如何辨别真相?
因为西方主流媒体都曾经有意无意为难过特朗普,报道也注定有不少水分,这次特朗普强势回归后,起诉了《纽约时报》(索赔150亿美元)和《华尔街日报》及相关方(索赔100亿美元),并曾因与推特的诉讼获得1000万美元赔偿。这些诉讼多围绕“诽谤”和“名誉权”展开。

一些网络平台也因为特朗普威胁要起诉,选择了和解,Meta(原Facebook):赔偿约2500万美元、X平台(原Twitter):赔偿1000万美元、YouTube(谷歌旗下):赔偿2450万美元。
BBC大概率选择与特朗和解,这种事拖得越久,对BBC越不利,真要上了法庭,不亚于一场凌迟。BBC终于要为自己的不法行为付出代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