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建构无人机反登岛作战体系,战时难堪大用

台军建构无人机反登岛作战体系,战时难堪大用

2025-11-12 10:47·胜云之见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500

徐秉君 | 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11月6日在“立法院”报告中所展示的无人机作战规划,表面上构建了一套从联合作战到战术运用的完整体系,实则暴露出台军在战略认知、技术储备和实战能力上的多重困境。根据台军书面报告,其无人机运用被划分为联合作战、战术和战斗三个层级,试图通过数量优势和技术堆砌来弥补质量缺陷,进而构建反登岛作战体系。然而,深入分析这套体系,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与难以克服的现实矛盾。

500

台“腾云二型”大型无人机

一、三层级体系:台军无人机战略架构与现实困境

台军将无人机运用划分为联合作战、战术、战斗三个层级。联合作战层级的无人机遥控距离超150千米,部署于空军及海军部队,主要承担长时间远程联合侦察监视任务,提供早期预警,汇总侦察目标至指管系统,构建共同作战图像,并运用远程长滞空反辐射无人攻击机实施攻击。

战术层级无人机遥控距离在20至150千米之间,部署于陆、海、空军各部队,负责战场侦察、火力协调及评估任务,其中100至150千米的无人机侧重海上侦察,20至100千米的无人机则着重对登陆部队侦察。

战斗层级无人机遥控距离在20千米以内,部署于陆、海、空军基层部队,主要执行陆地监侦任务,并以攻击型无人机对侦察目标进行打击。

从战略架构来看,台军将无人机深度嵌入其“整体防卫构想”,意图通过无人机的小型、分散、廉价、消耗型特质,分阶段削弱敌军攻势,提高生存能力。在战时,中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如“MQ-9B”与“腾云”,在战力保存阶段负责情报监视与通讯中继;中型平台如“剑翔”、“翔展”在敌军迟滞阶段对登陆舰队和岸防雷达实施电子干扰与导引打击;集群部署的可耗式轻型攻击无人机,在滩头歼敌阶段对登陆部队实施高密度、低成本的精确打击。

然而,最为关键的是,台军设想的联合作战体系缺乏核心支撑——没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依赖GPS信号极易被干扰;没有远程预警体系,难以实现战场态势感知;没有自主数据链系统,各平台间协同能力存疑。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联合作战构想,在解放军完备的电子战和网络战能力面前,难以形成对大陆的实质性威慑。

500

台陆军要求从将军到士兵人从会操作无人机

二、压倒性优势:解放军无人机体系的全维掌控

与台军无人机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解放军无人机体系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实现了全维掌控。解放军无人机群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军事需求,同时构建应对外部无人机威胁的反制能力。

在登陆作战中,无人机群可在“跨海、登陆、巩固”三阶段发挥关键作用:跨海阶段负责远程预警与侦察,实时监控台海态势;登陆阶段实施电子干扰、火力压制,清除滩头障碍;巩固阶段承担前沿警戒与近距离支援,为地面部队开辟通道。近年来大陆军方的实兵演习,特别是在“跨海夺岛”的演习中,以无人机群为“先锋”,完成侦察、干扰与直接攻击任务,验证了实战可行性。

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军在无人机反制领域也构建了完整链条。通过整合卫星、雷达、光电、声学等手段,构建全域监控网络,实现对无人机群的多维度探测。依据距离实施梯度防御,200公里外以远程火炮摧毁发射平台;50至200公里用防空导弹与电子战武器干扰通信;5至50公里部署微波武器、激光武器;5公里内则以高射炮、密集阵火炮实施饱和打击。同时,解放军密切关注全球无人机反制技术进展,并自主研发特色技术,如借鉴电磁炮思路提出的“单兵电磁枪”方案,可干扰1公里内无人机的导航与通信。

500

台军锐鸢无人机

三、作战体系:从单平台到体系化作战的差距

台军无人机计划最大的软肋是缺乏体系支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解放军已建成天基侦察、空中预警、电子对抗和网络作战一体化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并通过各类军事演习,检验无人机与无人艇、地面机器人的协同作战模式,进而形成立体作战能力。

反观台军无人机作战体系,存在从单平台到体系化作战的巨大差距。台军虽试图通过采购大量军规商用无人机来提升作战能力,但这些无人机在技术性能、协同作战能力以及作战体系融合度等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其无人机作战更多地侧重于单平台的侦察与攻击功能,在体系化作战方面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同机制。

不仅如此,台军无人机采购主要依赖于美国,而美国对台军售存在系统性延迟;同时面临技术迭代风险,蓝营“立委”马文君尖锐指出,无人机技术更新周期仅12-18个月,当前采购的大批量装备到2027年可能已沦为“高价废铁”;再就是后勤链脆弱,台军无人机维护也依赖美技术支持,而其规划的3000余架无人机需配套大量操作员、维修员与弹药,以台军现有人员素质(2024年士兵留营率仅62%),根本无法支撑长期作战。

而解放军无人机体系则早已实现了体系化作战的跨越。无人机群不仅在技术性能上先进,具备强大的侦察、打击、电子战等功能,而且在作战体系中与其他作战力量紧密协同,形成高度一体化的作战网络,并从根本上瓦解台军的战略构想:如:电磁压制优势:电子战飞机可在台海构建百公里级“电磁迷雾”,台军无人机导航、通信系统将全面瘫痪;反无人机体系成熟:舰载“红旗-10”导弹、陆基激光武器(如“沉默狩猎者”)可高效拦截无人机;海空封锁能力:福建舰服役后,解放军可实现台海全域海空控制,切断台军无人机补给通道,使其“数量优势”沦为“一次性消耗品”。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在跨海夺岛演习中,无人机群与海军舰艇、空军战机以及陆军部队密切配合,实现了信息共享、火力协同与作战行动的无缝衔接。这种系统化作战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无人机群的优势,提高作战效能,对台海战场形成全面掌控。

500

台军对美采购V-BAT无人机

四、实战检验:俄乌冲突与台海场景的本质差异

尽管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为台军提供了借鉴,但台海场景与俄乌战场存在本质差异。在俄乌冲突初期,乌军无人机因数据链协同缺失出现重复打击问题,但随着战术调整,采取“无人机连/营—传统旅”的嵌入模式,缩短了杀伤链、减少了误伤概率,并通过“无人机+特种作战人员”的模式引导战机,实现了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

然而,台海场景与俄乌战场有显著不同。首先,台海战场是跨越海峡的高强度登陆作战,作战环境复杂且高度集中,与俄乌战场的分散冲突模式截然不同。其次,台军无人机体系面临解放军无人机体系的全维压制,难以在体系对抗中能有胜算。最后,台军无人机的作战效能受到作战体系、技术装备、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制约,难以在高强度对抗中实现其战略构想。

500

台军“剑翔”反辐射无人机

五、结论:幻想背后的战略误判

台军试图以无人机为核心构建“反登岛壁垒”,本质上是对现代战争形态的误判:在信息化条件下,单一武器的“数量优势”无法弥补体系能力的代差。解放军的海空一体化打击、电子战压制与立体登陆能力,已形成对台军的“降维优势”,而台军无人机战略的技术依赖、体系混乱、保障脆弱与战略孤立,使其注定成为“镜花水月”。

台海军事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综合国力和体系作战能力,而非某一类武器的数量多寡。台海场景与俄乌战场的本质差异也进一步凸显了台军无人机战略的局限性。台军试图以无人机实现"以小博大"的构想,不过是又一场注定破灭的战略幻想。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台独”和“以武拒统”行径,都将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土崩瓦解。在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台军的“无人机反登岛”计划注定是一种战略失败,而解放军无人机体系的强大实力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实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