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顾自己,再顾他人

文:蔡垒磊
最近热搜上总挂着辛芷蕾和张颂文的新电影《日掛中天》,而我又没有时间去电影院看,于是就去了解了一下剧情梗概——得亏是小号,我就不详细看完原片再写了,有个有意思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剧情大概的意思是女主肇事逃逸了,男主帮她顶罪,坐了好几年的牢。出狱之后男主去医院看胃癌,意外遇见了去孕检的女主(期间交往了另一个已婚男人),然后就有了一系列基于愧疚,想要补偿而引发的狗血故事。最后男主决定放手,而女主经历了一系列来自生活与精神的重击之后,选择将男主刺死。
我们从小接触的正能量教育里,有一笔非常浓墨重彩的,就是互相牺牲——如何表达相爱呢?就是你为我,我为你,你为我牺牲,我也为你牺牲,都是不顾自己,只顾对方的那种。相较而言,西方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常常被我们解读为自私,冷漠。
但是这样的文化,常常让我们的情感陷入扭曲,虚伪,日常充满了各种表演——即有的时候我明明不想这样,但社会要求了我只能这样做。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即你不这样做,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于是道德在我们这里,往往会成为“被道德”,成为群体绑架个体的武器。
男主应该给女主顶包吗?从这第一步开始,就错了。当你去帮助别人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你就对对方造成了某种绑架和束缚,关系就开始变得不舒服了。即对方可能接收到了你的恩惠,但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白白接受的恩惠,它带来的往往是束缚,即女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是没有自由选择权的,她不可以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她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她的选择里,必须要以男主的利益为最优先,否则就会接受良心的责备。
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罢,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自我感动式的,不计成本的付出者,这些人带来了恩情,也带来了镣铐,让接收方无法保持自身主体的完整性。所以首先,要远离这种对我们比对自己还好的付出者,我们不能去接收这样的恩惠,否则后面就会越来越窒息;其次,我们一定要避免成为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人,人必先对自己最好,然后才能分出一部分对别人好。而且但凡对别人好,一定是保全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是有限制的,是克制的,有富余的情况下,才能“顺手”对别人好,而不能是特地舍弃了很多东西去对别人好,不管什么关系都是一样,否则就会剥夺对方的部分主体性,让对方感受到相处的压力。
女主最后意识到她无法一辈子戴着这样的镣铐生活,刺了男主,结束了精神折磨。但这是最优解吗?的确,她当初就应该自己承担后果,不应该接受男主的牺牲,但如果另一个人不经你同意,自己就去牺牲了呢?或者一个人当时基于害怕,又或者小孩子无法独立生活,所以接受了来自伴侣或者父母的巨大恩惠,难道只要不一辈子回报,只要对方对回报感到不够,还不够,那就得一直回报,或者一直受到良心的责备吗?
不是的,其实只要女主想开了,这题也就解开了。即一个人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想开”,而不必顾及之前接受过别人多少恩惠。人是不必然要去回报的,也是可以不顾及任何人的指责与绑架,直接拿回自己所有的主体性,重新开始生活的。
那你说,这样的规则,牺牲者岂不是很不值?你牺牲如果在计算值不值,本身就不叫牺牲了,叫投资,那让你血本无归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你一开始在期待回报的所谓牺牲,已经是不对的了,那让你受点惩罚也是正常的,谁让你牺牲的?你从一开始就做错了。
回报,是没有标准的,所以回不回报都是可以的,不必感到愧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我束缚在一些别人框定的所谓社会潜规则里,而其实做人,本就是没有这样的框架的。我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可以从现在开始,就不绑架他人,不过度地对任何人好,也不接受任何来自别人的绑架,哪怕别人是因为过去让你获益的事情而绑架你,我们也不必然要还。
就是这样,就从此刻开始,做一个有完整主体性的人。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链接」(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



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