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侧面,看十五运会描绘大湾区宏图

粤港澳联动,湾区起宏图。
文|罗冉峰、刘成康
谭力文、朱健文
激情全运会,相约大湾区。11月9日,随着主火炬塔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完成点燃,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式开幕。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自四年前确定全运会史上首次以多地联办形式举行以来,就被寄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粤港澳三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多领域跨区合作前景的厚望。
随着十五运会正式开幕,体育大生意特意选取了十五个切面,标记出在十五运会办赛周期期间,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成果的生动代表。

竞赛篇
1. 圣火与开幕式
很多人记得,2024年巴黎奥运会主火炬由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代表共同点燃,象征着奥运在性别平等方面的新宣言。而十五运会主火炬由粤港澳三地代表共同点燃,同样成为代表三地紧密合作的历史瞬间。
作为承载大型运动会内涵的赛事资产和文化符号,十五运会会徽三花交叠旋转造型、奖牌“同心跃”的同心结设计、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的头顶水花,都在强调粤港澳三地共融发展理念。而标志赛事精彩开启的开幕式,自然更要继续深度表达粤港澳一衣带水、三地同心。开幕式的大部分节目均由粤港澳三地的表演者联合完成,广东、香港、澳门代表团联合出场,更展示三地体育界心相连之谊。
开幕式高潮时刻,“百米飞人”苏炳添代表广东、奥运击剑金牌得主张家朗代表香港、亚运武术金牌得主李祎代表澳门,联合点燃主火炬,将粤港澳未来共创辉煌的愿景刻写于这个中国体育的全新光辉时刻之上。全运圣火采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可燃冰,火炬传递则采用创新性的“三地联动,四城同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同步进行传递仪式,每个城市各设50棒传递。每个城市的传递完成后,四路火种在广东奥体中心的融火仪式上融为一体,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从“硬联通”“软联通”走向“心联通”。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火炬传递,也是全运会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门传递,三地融合发展的步伐正在加速。

2. 19城联办
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19个城市共同承办,创下全运会办赛城市数量的新纪录。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梅州、清远、汕头、汕尾、韶关、阳江、云浮、湛江、香港、澳门,共同举办34个大项、419个小项的竞技体育赛事,以及23个大项、166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
在具体项目落地方面,十五运会以“广东为主、港澳优先”为原则,充分尊重港澳意愿。香港和澳门赛区,分别落地了两地致力推广或拥有优势的项目。例如香港在击剑、自行车项目人才辈出,又长期举办全球享负盛名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最终申请到承办击剑、场地自行车和七人橄榄球等项目。澳门近年着力引入优质乒乓球、排球、三人篮球赛事,也成为乒乓球、女子排球与三人篮球等项目的承办方。
而综合观察各个城市的办赛安排,同样显著可见项目背后的城市特色。“足球之乡”梅州、“篮球城市”东莞、“排球之乡”江门、“爱网球来珠海”珠海、“棒球之城”中山、“曲棍球名城”云浮……都当仁不让地承担了相关项目的办赛任务。汕头、汕尾、阳江等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城市,则承办了多个水上项目比赛。十五运会万众瞩目,粤港澳各个城市将各自的运动名片借助办赛机遇全面推广,是区域协调发展要义的另一层体现:更多本地资源特色的呈现,带来粤港澳城市群的差异化优势推广。
3. 跨境比赛
备受期待的三地联办项目——男子公路自行车——已经在11月8日圆满完赛。这是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比赛,代表着大湾区融合的生动实践。赛道以现代工业奇迹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香港、澳门、珠海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途经情侣路、珠海渔女、“日月贝”珠海大剧院、迪士尼乐园、澳门大桥等各地地标。
采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在融合北斗定位、无人机、射频识别、视频识别、无线传感和AI算法等技术的跨境无感通关系统的支持下,参赛运动员在三地往来比赛的过程中完成6次“无感通关”。
接下来的马拉松项目,同样会以跨境形式进行。参赛运动员将两度跑过深圳湾大桥,完成由覆盖深圳、香港两地的42.195公里赛道。在十五运会确定三地联办时,公路自行车与马拉松两大长距离项目跨境进行的可能性已经让车迷和跑友雀跃不已。最终赛事的顺利推进,无论从宣传意义还是为未来更多大型盛事跨境举行做前期探索来说,都给予“湾区互融”更大的想象。

澳门体育馆大马路十五运会宣传
4. 群众项目
群众赛事活动(群众项目)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开始进入全运序列,旨在通过全运会大舞台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十五运会群众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23个大项、166个小项。除了赛区同样覆盖粤港澳三地,群众项目最体现三地融合的创新之处,还在于首次允许粤港澳三地联合组队部分集体项目赛事。
例如参与龙舟项目的23支队伍之中,粤港澳联队惊艳亮相。队伍阵容由10名广东队员、8名香港队员、8名澳门队员组成,分别获得混合组500米第6、男子组200米第9、女子组500米第9。众所周知,龙舟、舞狮、舞龙等南方特色项目,在粤港澳三地深度扎根。如今全运会三地组队先河一开,对三地体育文化交流合作起到进一步刺激作用。从粤港足球交流的“省港杯”,到广州富力曾派梯队参加香港足球联赛、香港金牛参加内地NBL篮球联赛,再到如今全运会群众项目组建粤港澳联队,内地、香港、澳门“以体育会友”的形式从各显身手到并肩出战,反映出互动深度的与日俱增。
5. “马”到功成
马类运动是香港特色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项目就由香港承办。而这次十五运会,马术项目花落深圳,则翻开粤港体育交流的精彩新一页。香港赛马会为马术项目的顺利举行提供深度支持服务,参与场地设计、马匹福利、反兴奋剂、马房管理、赛事服务保障、宣传与社区活动等工作。期间涉及到香港兽医内地工作、兽药使用、马血通关等细节,主要通过围绕兽医执业、兽药进口、设备流通、反兴奋剂检测及经验交流五大领域展开“五个联通”创新体系,实现制度壁垒突破,助力各类办赛细节流畅执行。
事实上,香港赛马会对内地体育发展的支持由来已久,尤其是在马类运动发展的合作方面更积累了丰硕成果。如香港赛马会与广州合作,在从化建立从化马场,作为马匹训练、骑师培训的基地,期间探索出马匹无疫区等创新性区域合作机制。随着从化马场规划2026年起举办常规赛马赛事,粤港两地的马类运动合作空间仍在不断拓阔,成为跨区体育合作资源优势互补的代表性案例。

政策篇
6. 一事三地
在“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的现实语境中,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后,落实打破行政区划、打通跨区域资源流通、构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规模先行式实践。
根据十五运会组委会在办赛周期中各场新闻发布会中透露的信息,组委会将通过本次办赛,在体育领域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举措。粤港澳三地持续强化对接沟通,充分运用常态化联络机制,从“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四个层级,搭建起运行成熟、运作高效的联络平台,围绕项目布局、竞赛组织、市场开发、信息化建设、口岸通关、志愿服务、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重要事项商讨研究,努力推动形成共识,确保筹办工作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顺利推进。
自正式获批办赛以来,经过四年的积极筹备,粤港澳全运会正在逐一落实此前社会各界对联合办赛的期待。一道道难关被攻坚打破,一次次创新在聚沙成塔。全运圣火已点燃,熊熊火光照出的,正是大湾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黎明。

7. 便利通关
通关便利化是十五运会顺利实现跨区联办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有望成为未来大湾区加强融合的大赛遗产。十五运会期间,一系列通关便利措施,覆盖到比赛用品进出境、反兴奋剂样本跨境运送、跨境赛事赛时“无感通关”等范畴。而就大众民生而言,服务于超过9000名参赛人员跨境往来的针对性机制,更是令人期待未来内地与港澳便利往来的常态化。
在各个口岸,对参赛代表团开放专用通道、对持票观众的绿色通道,还有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急事急办”的机制,都在扩充人民群众从商务往来到生活联通的想象。再加上国家移民管理局在11月初推出扩大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范围、在部分与港澳台通航通行口岸推广应用智能通关、扩大内地居民换发补发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试点城市范围、为持探亲签注往来港澳地区的内地居民在港澳地区续办同类型探亲签注提供便利等创新举措,十五运会前夕,内地与港澳群众,已经收获一份关于往来便利化的新厚礼。

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十五运会宣传
8. 粤车南下
为进一步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脉,推动香港与澳门深入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2023年出台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允许港澳居民以自驾方式前往广东省进行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而作为匹配性政策,“粤车南下”香港政策也在十五运会揭幕前正式出台。
“粤车南下”香港政策分为香港口岸停车场政策和粤车进入香港市区两部分,第一批先开放4个城市(广州、珠海、江门、中山),半年后推广到广东省其他地市。车辆跨境通行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无疑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又一新突破。愿湾区融合发展如三地间通行的车辆一样,在康庄前进大道上高速飞驰。
9. 人才交流
汽车是生产力工具,人才则是生产力发展第一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往来便利方面,内地赴港澳人才的相关政策以2023年出台的6类人才申请政策为代表,涉及人才类型包括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法律人才与其他人才。
而港澳赴内地人才方面,以广东省多部门印发、2022年出台的《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细则》为代表,港澳人才可申请社保补贴、基层就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孵化补贴等多种类型补贴,以及各类个人所得税优惠。
无论是北望神州还是南下开拓,以政策性便利支持作为营养供给,人才之花必将在湾区“9+2”城市群遍地盛放。
10. 河套与横琴
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地理衔接形成代表城市之间早而有之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往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的驱动下,深港合作、珠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开拓,更形成全新制度创新合作。
深港合作的代表案例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合作区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在深圳河两侧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理念构建。2023年与2024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先后出台,标志着合作区开发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更是涉及行政规划创新的大型区域发展规划。深合区位于广东南部的横琴岛,原为珠海横琴新区,2021年正式揭牌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广东与澳门共同管理的特殊经济区。2023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印发、2024年深合区正式封关运行、2025年“珠海市横琴”“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等旧称正式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取代,代表着深合区发展推进的日益加深和高度创新。

配套篇
11. 新航站楼
路通财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巩固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地位的关键基础。十五运会揭幕前夕,一系列大型交通建设的落成,也成为大赛推动湾区发展的时代注脚。
航空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的启用。2025年10月30日,历经五年建设、总投资537.7亿元的白云机场T3航站楼与第五跑道正式投运,白云机场迈入“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超大规模运行时代,成为中国民航首个拥有五条商用跑道的机场,赋能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

广州白云机场十五运会宣传
12. 新城际铁路
2025年9月底,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琶莲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同时两条线路与广惠、广肇、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白云机场北站—花都站)贯通运营,标志着大湾区城际铁路乃至广东城际铁路从“单线布局”迈入“网络化运营”新阶段。
标志性城际铁路在大赛前开通,无疑首先意味着十五运会赛事运营享受到更高效率的人员往来便利。更重要的是,惠州、肇庆、清远等城市,进一步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广东省内经济排名前列城市加强融合,促使大湾区铁路网将各地的资源星射形式般对外散放。未来,粤港澳联动发展的前景也将如璀璨星光般耀眼。
13. 新跨海通道
2024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大湾区范围内新增两条公路交通跨海大动脉。深中通道跨越珠江出海口,连通深圳与中山,途径“大湾区地理核心”广州市南沙区。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珠海与江门,两地通行时间节约一半,可谓“打通断头路”,实现广东沿海区域的全新贯通。
跨海道路建设进程仍在推进。狮子洋通道连接广州南沙与东莞虎门,为珠江口往来提供第四条通道,进一步加速珠江东西部互通。大桥飞架东西,湾区凭通途、起宏图!
14. 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换挡加速”。以2024年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元年”,短短一年余时间广东已形成深圳、广州、珠海三大低空经济集聚区。
广州为省会,深圳与珠海作为毗邻港澳的经济特区,三大低空经济集聚区,进一步构成大湾区低空经济带。低空物流运输、即时配送、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活力与生活便利呼啸起飞。
15. 粤港澳体博会
2025年11月8日,十五运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第26届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第22届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广东体博会始创于2000年,2004年起与粤港澳体博会并行。由广东省体育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体育局联合主办,粤港澳体博会成为凝聚的三地体育资源优势和积极互动思想的区域产业交流平台。
当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代表性和底蕴的体育产业盛会,与粤港澳历史性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相融于同一条时间线,十五运会深化三地联通的意义再次突显。从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地接地、9000万人民的心连心,到粤港澳城市群“21+2”的更大范围联动,体育给广东、香港、澳门一个“支点”,掀起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巨型浪头!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体育大生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