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真看得我有如鲠在喉之感
【本文由“梅准尔”推荐,来自《刘道玉:我们没有一所大学校训中有“自由”二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返朴》的编辑在13年后的今天挖出这篇文章,真看得我有如鲠在喉之感。刘道玉教授的这篇文章,整个前三分之一全在列举西方从古至今的各种观点和事例,然后是民国时期各位“大师”言行事迹。总体目的是要论证“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而真正用于逻辑论证这一观点的文字不到全文的六分之一。如果把刘道玉教授算作他那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那么这篇文章真可以算是他们这个群体的代言之作了。
说实话,我在阅读过程中的状态是“目瞪口呆”。作为在上个世纪末在四川大学接受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我知道在知识界普遍存在对西方教育体系和方法的推崇和向往。但整篇文章不讲实事求是,不讲因地制宜,不讲国情限制。就一句话:教育必须要自由。作为一位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的科学家、教育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让我瞠目。但凡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人类社会不存在无限制的绝对自由。那就具体到教育上,他怎么就能得出“任何约束、管制和干预,都只能扼杀创造性”、“创造性的成果既不是由科研规划出来的,也不是由领导重视和号召出来的”的结论?不要任何约束管制,且不论高校和科研院所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和学阀,前些年科研经费大家怎么花的,心里没点数吗?党和政府不重视、不投入经费,如何实现低费高效的高等教育?让学生们像美国一样贷款上学然后用一辈子去还吗?
读完之后细思之,我回溯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大概正处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与中国当时推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八十年代末正式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现实经验和教训,反思和修正路线的时候。z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刘教授被免去了武大校长一职。刘教授的心结大概由此而来,多年郁积于胸,后面甚至发展到多次在《纽约时报》等海外报刊上发文,提醒西方要防范中国的应试教育溢出,影响欧美教育界。于是,他产出这样一篇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斯人已逝,在这个浪潮汹涌、蓬勃向前的时代,他和他的朋友们这类言论也会随风而逝。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发展,怎么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还是交给既能看得清楚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又能汲取西方教育经验和教训的新一代教育者来操心吧。
刘教授好走不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