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将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影响有多大?

哈萨克斯宣布加入《亚伯拉罕协议》。

这一步,托卡耶夫是真下了决心。哈萨克斯坦宣布要加入《亚伯拉罕协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中亚大国,正式把脚伸进了美国主导的中东秩序重构里。它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中亚国家,也是第一个真正把“以色列和平”写进穆斯林外交词典的突围者。

500

表面看,这是一次“和平”的姿态,是“跨宗教对话”的延伸;但往深处看,这其实是哈萨克斯坦在国际体系中一次高风险的政治下注。——下注的是自己在穆斯林世界的信誉,押注的是和华盛顿的未来。

托卡耶夫的算盘很清楚:中亚的传统外交是“平衡”二字。既不想惹毛俄罗斯,也不想被中国掐脖子,还得和西方保持距离又不彻底决裂。过去三十年,哈萨克斯坦靠这种柔性平衡活得不错。但今天不一样了。俄乌战争打乱了棋盘,中国的“一带一路”越走越深,美国重返中亚势在必行——托卡耶夫必须在这场权力新博弈中选边。加入《亚伯拉罕协议》,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姿态外交”:我不跟美国对着干,但也不完全投靠;我以“和平”的名义进入美国的安全网络,但依旧保留独立的面孔。

500

但问题在于,这张“和平”的皮,能包得住地缘政治的骨吗?这份协议的原意,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工程,本质是美国为以色列“铺红毯”的外交创新。现在哈萨克斯坦加进来,等于让这个框架第一次越过中东,伸向中亚。美国当然乐见其成——这意味着华盛顿的影响力正在北扩,把俄罗斯的后院变成自己的延伸地带。

有人说,这是一种“地缘胜利”;也有人看得更透:这是哈萨克斯坦的外交脱钩仪式。从苏联体系脱钩,从俄语安全圈脱钩,从传统伊斯兰集团的情感绑架中脱钩。托卡耶夫要告诉世界:我不是谁的附庸,我有自己的路线。

但现实很可能不会这么干净。哈萨克斯坦的社会底色,依然是深厚的伊斯兰文化。加入《亚伯拉罕协议》,意味着要与以色列公开“牵手”——这在许多穆斯林国家眼中,是种政治冒犯。亲巴勒斯坦派别、伊朗系舆论、甚至本国宗教人士,都会质疑:你是在向谁输诚?在为谁背书?一旦中东再度爆发冲突,哈萨克斯坦的立场将变得十分尴尬:既不能得罪美国,也不能公然背叛伊斯兰兄弟,这种“双重约束”,注定让外交表演变成走钢丝。

更讽刺的是,这场“和平加盟”背后,还隐约有冷战阴影。美国在推销《亚伯拉罕协议》的时候,总喜欢挂上“共同体”“信任”“共赢”的标签。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包装的秩序工程。谁签,谁就被纳入美国的安全框架;谁拒签,谁就被贴上“不合作”的标签。哈萨克斯坦这次签下去,短期能换来白宫的掌声、资本的注视,但长期呢?会不会像乌克兰那样,被迫承担一个地缘缓冲带的代价?

托卡耶夫也清楚这一点。他在发言里反复强调:“这不是背离伊斯兰世界,而是走向和平的补充。”这话说得圆滑,但在国际政治里,圆滑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毕竟,和平是个高贵的词,但“和平”从来不是协议签出来的——它是力量平衡的结果。

这件事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哈萨克斯坦要不要签,而是它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签。一个月前,托卡耶夫刚公开支持特朗普的“加沙和平计划”,现在又宣布加入《亚伯拉罕协议》。这一连串动作,像不像在为特朗普下一轮中东布局提前铺路?更像的是:在一个多极格局摇晃的世界里,哈萨克斯坦选择了赌一个“美国回归”的未来。

500

也许几年后,这会被写进教科书,作为中亚外交“独立宣言”的样板;也可能,它会成为又一场“地缘幻觉”的注脚。中亚的天空,云层总是厚的。哈萨克斯坦想成为连接东西的桥,可桥既要稳固,也要能承重。当大国的脚步从桥上踏过,哈萨克斯坦的选择,究竟是通往和平的门,还是通往风险的起点?这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当中亚的风再起,历史会记得这一天——一个国家以“和平”的名义走向风暴,而风暴之外的掌声,来自海的那一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