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反杀回来了?新能源时代燃油车回暖怎么回事?
最近几年,只要说起汽车,相信所有人都会说新能源汽车转型,甚至不少车企都选择全面all in新能源汽车,然而就在新能源汽车烈火烹油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燃油车竟然反杀回来了,在这个新能源汽车的时代燃油车回暖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燃油车反杀回来了?
据中国汽车报网的消息,风水轮流转,燃油车销量近期迎来强势“复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8月国内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达到90.2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3.5%。这并非偶然的月度波动,而是燃油车市场销量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增长。
事实上,燃油车的“回暖”早已有迹可循。
若将时间线拉长,传统燃料汽车的销量已经在悄然释放积极信号。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为1398.9万辆,同比下滑17.3%。而今年1—8月,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874.7万辆,同比仅下降0.3%。
年初,不少车企高管也公开表达了对燃油车的“不抛弃、不放弃”。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表示,由于要考虑全球市场,以及国内还有一部分燃油车用户,长城汽车会继续在燃油车领域进行投入。
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也强调:“吉利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燃油车仍然是市场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比超过50%,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占有量,公司仍然会在这一领域加强投入。”
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正式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SM(APEAL)显示:2025年中国燃油车行业整体魅力指数为751分(采用1000分制),较2024年提升14分,成绩创下近五年最大增幅。

二、新能源时代燃油车回暖怎么回事?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汽车市场的当下,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突然出现,燃油车似乎正经历一场“回暖”行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燃油车销量的回暖其实一点也不让人意外。我们此前就反复强调过,对于市场来说,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发展绝非简单的“此消彼长”或“替代关系”,而更可能是一种动态螺旋、长期共存的演化过程。从整个科技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是反反复复的过程,汽车诞生的初期也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与马车共存,甚至于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速度也没办法代替马匹,同样的逻辑在帆船与蒸汽船的身上有上演过。从历史的逻辑来分析,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者将进入一个深度博弈、相互渗透的相持阶段。当前部分区域和细分市场中燃油车销量的回升,并非技术倒退,而是市场机制对前期过度乐观预期的一次理性回调。
过去几年,在政策强力推动和资本热捧下,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但其发展节奏一度脱离了基础设施配套、用户真实需求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等现实约束。当补贴退坡、资本市场降温、消费者从“尝鲜”转向“实用主义”时,市场便自然显现出对燃油车价值的再评估,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是需要自己成长的,政策的保护只能在孩子的襁褓时期,给与一定的支持,后续则需要孩子自己的成长。当补贴退坡之后,才是新能源汽车直面燃油车竞争的时期。这种“回暖”本质上是产业周期波动中的正常现象,而非趋势逆转。它提醒我们:汽车产业的变革不是一场短跑冲刺,而是一场多轮驱动、多方角力的马拉松。在能源结构转型尚未完成、充电网络仍不均衡、电池技术仍有瓶颈的背景下,燃油车作为成熟稳定的出行解决方案,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市场基础。

其次,燃油车自身的迭代升级功不可没。过去几年间,主机厂并未坐以待毙,反而积极汲取新能源车型的设计精髓。如今高端燃油车上搭载的高通芯片、多块大屏联动系统以及L2级智能驾驶辅助等功能,早已不是电动车专属。不少合资品牌的车型甚至配备了AR实景导航、语音交互等黑科技,其智能车机流畅度与响应速度完全不输同价位电动车型。这其实就是互相学习进化的过程,燃油车也在不断学习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原先燃油车忽略或者相对竞争优势不足的领域,现在越来越多的燃油车也开始日渐重视起来。除了我们提到的智能化创新与迭代之外,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边界也在模糊化,无论是我们常见的挂绿牌的增程式汽车,还是依然是挂燃油车牌照的油混车型,其实都是一种模糊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市场发展逻辑,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种“油电同智”的趋势模糊了传统认知边界,让消费者意识到燃油车也能提供数字化出行体验。
第三,燃油车的全场景优势还是难以取代的。燃油车在全场景使用能力和综合经济性上的优势,正在成为其市场反弹的关键支撑。最突出的一点是“无续航焦虑”。无论是在北方严寒地区,还是在高速公路长途出行、偏远乡镇补能不便的场景下,燃油车“加油三分钟,续航五百公里”的便利性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相比之下,即便充电桩数量持续增长,但节假日高速排队充电、低温环境下电池衰减、老旧小区安装私人桩困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大量电动车用户。这种使用场景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比账面上的“电费便宜”更具决定性影响。
与此同时,燃油车的价格优势也在显现,燃油车则因产业链成熟、规模化生产,终端售价更加稳定且优惠力度大。尤其是在10万至15万元的主流家用车市场,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买到空间更大、动力更强、品牌更成熟的燃油车型。此外,维修保养成本方面,燃油车体系完善、配件通用性强,整体维保费用普遍低于电动车的高压系统检修。这些实实在在的“性价比”因素,正促使越来越多务实型消费者重新审视燃油车的价值。

第四,保值性也让燃油车有了更多的价值。从资产属性来看,燃油车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表现明显优于新能源汽车,这也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隐性因素。据58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传统燃油车的一年保值率最高为63.8%,一年保值率最低的是纯电车仅为54.3%。
这是因为,一方面,电池衰减问题导致电动车随使用年限增加而续航缩水,直接影响残值;另一方面,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技术迭代过快,使得老款电动车迅速“过时”,而燃油车的技术路径相对稳定,更新节奏较慢,因此贬值压力较小。对于注重长期持有成本和资产流动性的消费者而言,更高的保值率意味着未来换车时的经济损失更小,这无疑增强了燃油车的吸引力。
因此,断言新能源将迅速终结燃油车时代显然过于乐观。两种动力形式的共存共荣才是当下汽车产业的主旋律。车企需要在电动化转型与燃油车优化之间找到精准的战略支点,既要布局新赛道又要守住基本盘。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看待各自优劣,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最适合的选择,才是各位消费者最该做的事情。



知名财经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