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历史规律与澎湖海战电影

中华文明的王朝兴衰,总是出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中原王朝总是先强盛,再衰落。处于衰落周期的王朝,在末期就会因为战斗力低下,而失去一些周边的土地。然后,等中原出现新替代的强大王朝,在战斗力强大时,就再收回原本失去的土地。如果新王朝国力强盛有余力,还有机会以“各种方式”,再向中原四周再扩张一部分土地,扩大领土版图。而扩张的领土,就成为了自古以来的依据。
所以,中华文明的历史规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扩张领土”。
我们再看一下元朝到清朝的台湾历史:
由于古代交通条件限制,海峡限制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和人口流通居。台湾在元代仍处于原住民族自治状态,未被纳入中国中央政权的正式行政区划。所以,此时的台湾,严格来说还不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之内。
直到明代后期,随着汉族移民逐渐增多,以及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人后建立明郑政权,台湾才首次被纳入汉人政权的实际统治之下。而清朝则在1683年正式将台湾纳入版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所以,从历史来看,郑成功是收复台湾,是在地理意义上把台湾纳入中华版图的民族英雄,清朝收复台湾则是中华文明正常的历史走向,台湾从此成为自古以来。
由此可见,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收复台湾,两者并不矛盾。是符合中华文明的历史规律的。
而且郑成功死后,他的后人对台湾的统治,也出现了类似传统王朝末期的一些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内部倾轧、军纪松弛、财政困难、民心涣散等现象。可以看出,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其政权也逃不出历史规律,再加上台湾的汉族人逐年增加,台湾被中原大统一王朝在强盛时收回的,是必然的。
所以,且不论“澎湖海战”电影拍得怎么样,导演演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会不会翻车;电影主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