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发育关,女运动员一首残酷的诗

闯关成功,浴火重生。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近期,随着中国杯等赛事展开,入选中国花滑队、参加冬奥的名额竞争也日渐激烈。有老将继续追梦,同时还有曾被看好的新人因伤无缘争夺米兰之旅门票。后者引出一个关于女子滑手成长的经典话题——发育期防伤防病。10月31日,第216期节目讨论女运动员闯“发育关”的挑战。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国际滑联技术专家曹跃,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

本文为节目内容精华摘要。
01
中国花滑队满项出征米兰
张闻:本周迎来米兰冬奥会倒计时100天,各支国家队正在密锣紧鼓地举行选拔冬奥运动员的比赛。期间,我们看到花样滑冰项目出现了年轻选手因伤退赛的情况,这意味着她失去争夺米兰资格的机会。这引发我们思考,女子滑手在发育期怎样防伤防病,才能如期在赛场上绽放?在女子体育领域领域,闯“发育关”究竟意味着什么?
冉峰,可以先介绍一下中国花滑队在米兰冬奥会的名额分配形势吗?
罗冉峰:中国队的参赛名额数量已经确定,但具体哪些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赛,需要通过一系列赛事遴选。本届冬奥会,中国花滑队将满项参赛,也就是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舞都会参赛。但每个项目只拿到一个参赛名额,也就是说每个项目只能派出一个或一对选手。
这些参赛名额里面,男单名额是通过2025年世锦赛拿到,女单、双人滑和冰舞则是在9月份的花样滑冰奥运资格赛拿到。这场资格赛就在北京举行。至于参赛运动员选拔,主要根据《花样滑冰项目米兰冬奥会参赛选拔办法》来推进,2025年中国杯和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的总分之和将作为选拔的核心依据。现在中国杯已经结束,全国锦标赛则12月打响。
具体竞争情况方面,女单的主要竞争者是张瑞阳与朱易。中国队的冬奥会名额正是张瑞阳争取下来的,而青年时期很受关注的安香怡因伤退赛。男单的主要竞争者是金博洋、戴大卫和彭智铭,金博洋凭借中国的表现,在竞争中稍微领先。双人滑的竞争者有两对组合,一对是刚升成年组、为中国队拿到冬奥入场券的张嘉轩/黄一航,另一对是大家都熟悉的卫冕冠军、北京冬奥会双人滑金牌组合隋文静/韩聪。冰舞是大家熟悉的是王诗玥/柳鑫宇组合,与任俊霏/邢珈宁、肖紫兮/何凌昊竞争。

金博洋在北京冬奥会
张闻:冉峰提到双人滑选手,张嘉轩/黄一航今年升到成年组,但实际上黄一航已经23岁,不算花滑赛场上十分年轻的选手。只是他的女伴张嘉轩今年才到18岁,达到升组要求。这也是国际滑联在这个冬奥周期的新规定,女运动员要到18岁才能升组。之前北京周期、平昌周期,15岁就可以从青年组到成年组了,15岁也成为所谓的女滑手的“花期”。因为这时候运动员刚好把所有难度动作都攻关下来,而年龄再大一点就开始发育,长高、长肌肉,难度动作的处理能力就没那么好了。
所以我们看到女单方面,都出现过比如俄罗斯运动员统治了奥运周期的第一、第二年,但临近奥运会之时,新出一朵15岁“小花”,一下子把金牌拿了。在整个周期里看起来更有统治力的运动员无法站上最高领奖台,这种现象是否是国际滑联提高升组年龄的原因?
曹跃:就公平公正的角度而言是有调整必要,因为发育期对女单选手或者双人滑女伴,都是很大一个坎。女孩发育后身体结构会有变化,例如髋关节变宽,导致旋转变慢。另外,体重增加的影响也很大。普通人来看增重2两到4两只是很小的数字,但是对于运动员落冰来说,就是增加了1斤到1斤半左右的冲击力。
02
心理挑战是闯发育关难点
张闻:对于女选手来说,在成长发育期保持高强度训练,是不是更容易出现身体损伤?很多运动员退役较早,跟发育期间的高强度训练或某些训练方式有关吗?
曹跃:发育过程中的训练量与发育前存在区别。其实花滑训练每一天的训练内容也会有差别,尤其运动员年龄渐长之后,每一天都会感觉到变化。大量训练在发育前这个阶段基本上必不可少,因为运动员要建立肌肉记忆,保证执行正确的动作。此时发育前的大量训练就很重要的。那说回到受伤,问题的出现不能说只是由于发育期上强度,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日积月累的训练带来肌肉劳损、关节损伤。尤其是脚踝、膝关节承受很大压力,而腰部是承担核心力量的部分,这几个部位都是花滑运动员伤病多发的地方。
张闻:您也经历过运动员生涯。如今您和这些成长期中的女孩交流,有没有聊到闯发育关的一些感受?
曹跃:会有一些运动员跟我讨论,包括一些遭遇低谷期的选手,跟我聊发育期,聊伤病恢复,聊重返赛场。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障碍就是,很多发育运动员都会发现,有一天突然就跳不出某个动作,而且还解释不清楚原因。包括我自己也遇到过这个问题,之后就会有段时间做梦梦到自己不会某个动作,然后惊醒。第二天训练第一时间就尝试这个动作,动作做出来才觉得安心。

花滑成长过程漫长,发育期挑战尤其多
所以发育期除了应对身体上的身高体重、激素水平变化,还要面临心理应对的问题。例如运动员花两年掌握了一个三周跳,这两年里每一天都要练成百上千次这个动作,然后到发育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动作跳不出来,甚至两周跳都有障碍,那你的心情肯定是恐慌的。试想一下,很多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每天训练、跳跃,然后备战比赛这样的规律化生活。花滑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做不出一个动作,你的心理会大受冲击,就像小孩子丢掉一个非常喜欢的玩具。继而你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再说伤病恢复方面。这里面同样包括心理应对的挑战。没有运动员会在职业生涯中一点点伤病都没经历过。所有运动员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也都会经历过与伤病抗争。如今运动医学发展很快,从新的训练方法包括体能锻炼方法,到队医的专业治疗,都是希望降低受伤概率、受伤程度,或者让伤病恢复更快速。但是无论怎样防治,有了伤病就意味着停下来,对于运动员来说,停下来最大的担忧是退步,甚至回到原点。所以伤愈后重新练习的过程也非常痛苦,因为你往往不能一下子恢复到巅峰状态。如果年龄再大一点,甚至会担心能不能恢复到过去最好的一面。那有这么多问号,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也很容易再被放大。
03
发育前后有不同训练思路
张闻:曹指导刚才的描述让我有一种“恐怖”的感觉。对于女运动员来说,15-18岁的这个阶段相当于头上悬着几把“刀”:第一,怕身体变化;第二,怕技术不达标;第三,哪怕不是运动员,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本来就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而运动员还有一个远大目标、从孩提时代就努力的目标,现在还要担心这么多年目标可能破灭。总之听上去,女运动员面临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
甚至除了花滑之外,跳水、体操等运动也都存在“花期”现象,例如跳水的黄金年龄可能是14、15岁,体操是16岁,再之后都要经历闯发育关。冉峰,您可以分享一些其他运动项目应对发育影响的案例吗?
罗冉峰:我近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例例子是高尔夫球员、女子大满贯冠军殷若宁。她9月份出席一场国内青少年高尔夫赛事的时候和参赛小球员交流。有个男孩子问她,“我总是会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打球不停地‘打呲’或者‘刨坑’,是什么原因?”殷若宁脸上露出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表明她很明白原因是什么。然后殷若宁就解释,这是因为你处于长身体阶段。

跳水名将全红婵(右)是近期备受讨论的闯发育关案例
增重情况比较明显之下,她仅获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第5
这个例子说明,发育问题不仅仅在女孩子群体方面会遇到,甚至所有参与某个项目的青少年都会遇到。刚才曹指导提到过肌肉记忆,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孩子如果从小学习这项运动,他们的肌肉记忆可能主要适配于他们未发育的身体。然后当身体长开之后,原本的肌肉记忆就不适合现有的身体体系了。
那对于那个男孩的问题,殷若宁的建议是,首先不要在意某次打球的感觉,而是注重一些在身体发育完成后依然能为你带来好处的动作的训练,例如短杆、推杆,这类训练的效果不会太受肌肉记忆的影响,能让运动者受用终身。第二个建议是注重力量锻炼,加速应对成年后可能遭遇的挑战。因为现在他们在青少年赛场取得成功的方式,可能到成年赛场就不适合了,成年赛场会结合着运动员发育完成后的技术特点,呈现出另一套体系。
除了高尔夫之外,我们熟悉的足球也有类似的应对发育的思考。以西班牙为例,所谓西班牙风格的青训方式和理念,几乎是全国统一的,也就是可能每个俱乐部都使用相同的模板。当地不会说有什么俱乐部为了在15岁这个年龄段出成绩,就使用什么针对性的“战术”,例如利用身体素质取胜。我们都知道西班牙足球讲究地面配合,那么西班牙青训都会注重在孩子们更年轻的时候强力灌输相关的战术意识。身体素质优势只是一时的,但战术意识是永远可以使用的。这样他们建立起战术意识、战术理解之后,到18、19岁身体开始长到全盛期,再去考虑一些个人技术和动作的塑造培养,这样运动员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更匹配性的训练焦点,日后成才的机会会更大。
04
花滑审美理念进化中
张闻:再说回来这些女性运动员发育挑战更明显的项目,像花滑、体操、跳水,都是技巧项目,有一定的审美因素。那过去这项项目的运动员选材可能更倾向于找更轻盈的运动员,这样她们更容易翻过去,旋转更容易转满角度。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员外表给人的印象都比较俏皮。
但随着花滑升组年龄提高,以及帮助女运动员度过发育关的理念不断普及,技巧项目的什么及似乎也从“小花”倾向往“大花”靠拢。例如花滑女运动员得到更多鼓励,随年龄增长滑出更多有故事的节目。
体操也出现了女运动员提升力量化的表现,这不仅有美国名将拜尔斯作为代表,中国的罗欢也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成为国内首位三上奥运的体操选手。刚结束的体操世锦赛,中国四名女将邓娅兰、杨凡予微、张清颖、周雅琴,其身形跟以前的“小花”有不少差别,冒出一种微微的成熟美。她们的腾空感觉不再轻飘飘,而是带着重力,而且落地动作是坚实的、抬头的笑容是有故事的。由此我们看到观念的变化,继而出现选材的变化。这个趋势似乎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度过成长烦恼。
曹跃:选材方面,我所处的年代还是会有一些“时代特色”的方法,例如看看家长的身材比例,如果家长身材比较高的话,教练也会对孩子的前景有些顾虑,要仔细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为运动员身材娇小的话,掌握重心更容易、旋转速度也更快。我个人身高1米67,在花样滑冰女运动员当中算高的了,也确实感受到身高影响发育期表现。
但到了现在,事情已经没有那么绝对了。典型例子是意大利选手科斯特内尔,身高1米70。在年纪更小的时候,她的滑行、表演、旋转、跳跃都非常好,但总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技术动作。结果2014年索契冬奥会,她已经快30岁了,但反而滑出了生涯最好的两套节目,最后获得冬奥会铜牌。2018年世锦赛已经过30岁,她仍然能获得第四名。可见无论是身高还是年纪,已经不再是女子花滑选手的必然限制。

科斯特内尔
另外,我们中国的选手陈虹伊,身高有1米72,反映出我们的选材观念也在变化。现在其实大家意识到,运动员进入一个更成熟、稳重的年龄段之后,能表演出一种成年运动员才有的味道。她们诠释音乐的方式和肢体动作,风格变化十分明显。花样滑冰是技巧项目,同时也是一项艺术,所以运动员艺术表达的能力应该是很重要的。15岁的运动员,跳得很稳,动作完成度高,但成年选手随着心理变得成熟,她们的节目风格也会更有沉淀感,包括动作表达、选曲都会加入更多她们在成年阶段才会思考出的内容,令节目中的艺术意蕴往往更让观众回味。
另外当她们完成发育,身体、激素都恢复平衡后,经过一定的努力,同样有能力实现高难度跳跃。这就意味着成年选手在表现力和技巧方面都能具备很强竞争力。再加上训练方式越来越科学、辅助器材越来越多样化和具针对性,客观上也在延长运动员的生涯寿命。
总的来说,从理念的变化到运动医学的支持,都能帮助当代花滑运动员坚持追梦。
张闻:今天的交流让我们了解到很多运动员成长发育的困惑与解决方式。这也告诉我们,哪怕今天可能因伤错过了冬奥入场券、哪怕传统观念里四年后再参赛年纪太大,但是随着行业观念的改变,花滑女运动员绽放的花期,不再仅限于16岁至18岁。如果如今处于青春期的运动员错过了一届奥运会,不管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你们先把伤养好,相信未来仍然能看到你们的完整归来,甚至浴火重生。感谢两位参加本期节目,我们下期见。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全体育、PIXABAY



体育大生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