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向内塔尼亚胡发布拘捕令,是一场作秀吗?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内塔尼亚胡又上头条了,不过这次不是在国内推行什么新政,也不是在加沙前线指挥作战,而是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首席检察官办公室的一纸拘捕令送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500

当地时间11月7日,土耳其以“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为由,对包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国防部长卡茨、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以军参谋长扎米尔在内的37名以色列高官发出逮捕令,指控他们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及拦截“全球坚韧船队”事件中“系统性侵犯人权”。

消息一出,以色列外长萨尔立刻在社交平台上反击,称这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公关作秀”,是“独裁者”的政治表演,一场本属国际法范畴的司法行动,瞬间演变成了一场外交骂战。

500

土耳其方面声称,其拘捕令的依据是“普遍管辖权”——即某些严重罪行无论发生在何地,任何国家都有权介入处理。

在起诉书中,土耳其列举了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导致数万平民死亡、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人道危机持续恶化等事实,还特别提到今年3月被以军炸毁的“土耳其—巴勒斯坦友谊医院”以及9月“全球坚韧船队”在公海被以军拦截、人员被扣押侮辱等事件。

这些行为,土耳其认为已构成“种族灭绝”与“反人类罪”。听起来义正辞严,法理俨然,但问题是——土耳其为啥要这么做?是真的为了捍卫国际正义,还是别有用心?

500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扒一扒土耳其和以色列那点“爱恨情仇”。

土、以两国关系历来复杂,既有战略合作,也有意识形态对立。埃尔多安领导的土耳其近年来不断强化自身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而巴勒斯坦问题正是伊斯兰国家共同的情绪引爆点。

土耳其此举,表面上是替加沙平民“讨公道”,实则是埃尔多安在国内支持率波动、地区影响力争夺中打出的一张“道德牌”。他想告诉中东:我,土耳其,敢做沙特不敢做、伊朗做不成的事——直面以色列。而这张拘捕令,正是他向穆斯林世界递出的“投名状”。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土耳其此举也是其“新奥斯曼主义”外交的延续。

近年来,土耳其积极介入叙利亚、利比亚、纳卡冲突,甚至与伊朗、卡塔尔越走越近,俨然一副“地区仲裁者”姿态。而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正好给了土耳其一个展示道德的舞台。更何况,土耳其还是北约成员国,享有集体防御条款的护身符,即便以色列再愤怒,也不敢轻易对土耳其动武——这等于给了埃尔多安一张安全牌,让他有恃无恐地扮演“正义代言人”。

500

不过,国际社会对这张拘捕令的反应却颇为分裂。

哈马斯第一时间表示欢迎,称其“彰显土耳其人民及其领导人的崇高立场”;伊朗、卡塔尔等地区力量也暗中叫好。

值得玩味的是,欧美国家却大多沉默。美国没有公开表态,欧洲各国政府也未见实质性支持——毕竟,谁也不愿为一个象征性的拘捕令得罪以色列这个中东战略堡垒。

而在民间,尤其是社交媒体上,这张拘捕令却掀起巨浪。不少网民称赞土耳其“终于有人敢站出来”,也有人讽刺埃尔多安“国内关记者、国外抓总理”,堪称“司法双标现场”。更有土耳其民众又在疯狂转发一段视频:特拉布宗用起重机吊起内塔尼亚胡的雕像执行“绞刑”——虽是情绪宣泄,却也折射出民间对以色列行为的极度愤慨。

500

这张拘捕令,看似是一场法律行动,实则是政治、宗教、地缘博弈的混合体,它让我们不禁感叹:

第一,以色列确实作恶过头了。从2023年10月至今,加沙已有超过7万人丧生,医院被炸、平民流离、援助船队被拦……这一切在“反恐”名义下进行的军事行动,早已超越自卫边界,沦为一场人道灾难。土耳其这张拘捕令,哪怕动机不纯,也至少是对以色列嚣张气焰的一次公开遏制。

第二,这次事件开创了一个危险却煽动性极强的先例:民间指控+地方国家司法响应。无论是“全球坚韧船队”志愿者的刑事控告,还是土耳其检方的快速反应,都显示国际正义机制正从“国家主导”向“民间推动”演变。未来,若更多国家效仿土耳其,用国内法追究他国领导人战争罪责,以色列及其盟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司法压力——这或许会掀起一场“蝴蝶效应”,改变国际人权问责的格局。

500

第三,美国若再一味纵容以色列,终将被历史唾弃。从加拿大总理卡尼公开表态“内塔尼亚胡入境即逮捕”,到欧洲多国支持国际刑事法院对以总理的逮捕令,西方阵营内部对以色列的批评正日益公开化。美国若继续在联合国否决“两国方案”、在军援上对以色列开绿灯,不仅会失去道德高地,更可能沦为“种族灭绝共犯”——被写进历史的,不会只是以色列的炸弹,还有美国的为虎作伥。

土耳其的拘捕令,或许真如以色列所说,是一场“政治秀”。但这场秀,也成了照向强权的一面镜子——照出加沙的废墟,也照出国际社会的愤怒。

500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