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和到福建舰,一次文明中心的再回归!
从福建舰到郑和下西洋,全球化主导权的易主往事
1434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中,病逝在印度洋西南岸边,一个叫古里佛的小王国,享年62岁。
作为当时地表上最强大舰队的统帅,郑和于1405-1434年间,前后七次率领舰队下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一路巡访、邦交、贸易,主导了人类第一次全球化。
这个被后世历史学家赋名为“纳贡体系”版的全球化,并没有因为实力的悬殊,而出现屠杀、掠夺、控制、殖民,中国人沿途带去的是友善、尊重、交易。七次下西洋打造出来的全球化,充满公平和温馨的秩序感!
彼时大明王朝及其影响力覆盖下的地域,人口及GDP都占据地球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中心。大明王朝是这个文明中心当之无愧的灯塔。
不过在郑和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他其实内心已经充满了某种未知的不甘和遗憾。自十一岁开始,郑和一直随奉在朱棣身边,这位格局雄阔开明的帝国君主,是郑和开创海路版全球化的真正奠基者。在最后一次率队西下时,从王朝的权力核心内,郑和已经隐隐嗅到了一些变化,他不清楚自己是否还有没有第八次、第九次的出海远行的机会。
果然,郑和去世不久,大明王朝把注意力转移到北方,那些跟随郑和环绕漫长海岸线的庞大舰队,随后就被毫不惋惜的拆除干净。
人类第一次从海洋上链接起来的全球化贸易,就这样嘎然而止。但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正通过海洋,诞生出新的全球化种子。
一个叫亨利的葡萄牙君主,在郑和去世的几年后,建成了自己的船队,开始了人类新的海航探索。随后的一百多年内,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等大西洋沿岸国家,更积极的将越来越大的船舰,开向了地球上所有水面能通达的未知地方。
新的全球化雏形,在坚船利炮声中,自西,顺着各大洋沿岸,向各大洲延申,并最终在二十世纪末完成了更大范围的全球化版图。人类权力中心,由东向西,顺着海洋进行的转移至此达到巅峰。
严格来说,这种权力转移的启动,应该是从大明王朝无敌舰队被拆解那一刻开始的。转移前后经历了差不多500年。权力转移的路径无不集中在海洋上。谁控制了海洋,谁就站在世界权力的中心,谁就是人类文明的灯塔。这是海洋远航实力实践出来的真理……
而中国人因为失去对海洋继续探索利用的兴趣,以及缺乏海洋对权力支撑的预见性,毫不留恋的拱让了两千多年来,一直享有地球文明的中心地位。
但历史的发展运动,是一个巨大的圆型钟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权力中心的转移进程,开始加速进入到钟摆的另一端。而2025年11月5日入列的福建号航母,就是这种转移进程回摆效应加速的标志性事件。
说来可笑,中国人再次坚定的想踏进大洋深处的决心,虽然主观原因是基于对历史教训的回望和总结,但加速却是被海洋霸主美国逼出来的选择。
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起,美国就不停用实力,从海上对新中国进行赤裸裸的羞辱、干涉、遏制,美国航空母舰带来的威胁,如影随形伴随新中国的成长,很多中国人的青春荷尔蒙,都或多或少被美国航母投喂了一些苦涩和憋屈。
被实力羞辱,自然需要实力回击。可以说,福建号航母的入列,从情绪宣泄意义上,就是中国人刻意要以美国最擅长的方式回击美国施加的一切屈辱。
可以预见,新的更强大的航母将会陆续下海,在太空、天空、水下、水上、陆上,种种前无古人的军事实力展示,也会在很多人有生之年能看到。
由此带来的快意恩仇宣泄,有了足够的实力支撑后自然是酣畅淋漓。但宣泄过后,新的历史拷问马上就摆在跟前,当中国人手上握有最强大实力时,全人类必然会紧张的注视着,中国会如何用实力,从海洋、太空、陆地去阐述新的全球化涵义?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就是人类工业克鲁苏国度,马上面临的被人逼问的课题。因为不夸张的说,以福建舰航母入列为标志,中国人将令人信服的再一次站上了主导全球化的舞台中心。
地球还是那个地球,海洋也还是那片海洋,但在2025年11月5日以后,我们再次回望历史,在1434年的那个晚上,我们的先人郑和,于古里佛王宫里去世时,现场所有人悲伤的眼神里,我们是否能读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承续价值?
或许,新中国诞生后,一直分列在天安门城楼两边墙上的两个巨幅标语,正是福建号航母入列,以及未来他的更多战友,并肩扬波踏浪于大洋深处所要完成的现实使命。
从这个意义讲,福建舰入列,是一个文明中心再次回归的起点!
相信中国这次不会再漠视历史,从大洋深处向我们发出的呼喊。我们希望人类文明的光芒,不仅仅照射在960平方公里土地上,也会再次沿着,当年郑和的巡游路线,向更远更深处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