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安史之乱武十七谔未接走李伯禽(新韵+拗救)
世界李白研究总会国际有限公司 魏裕昌
(2025年10月9日)
屏风叠翠李白隐,三邀幕府永王来。
两诗打入浔阳狱,夜郎遇赦关中灾。
谔序山亭无证据,万愤词注未归哉。
一、说明
1、律绝16表(七律-仄起仄收-首不韵)
⊙仄⊙平平仄仄(不),⊙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不),⊙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不),⊙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不),⊙仄平平⊙仄平(韵)。
2、平仄韵对拗
安史之乱隆基败,⊙仄⊙仄平平仄,韵四开。乱仄应平,基平应仄,四拗六救。基平应仄,上拗下救。隆基,指玄宗李隆基。
大唐盛世至此衰。⊙平⊙仄仄仄平。韵四开。此仄应平,下救上拗。
三邀幕府永王来。⊙平仄仄⊙平平。韵四开。邀平应仄,幕仄应平,二拗三救。府仄应平,王平应仄,四拗六救。
两诗打入浔阳狱,⊙平⊙仄平平仄,诗平应仄,入仄应平,阳平应仄,二拗四救,四拗六救。两诗,指李白《别内赴征三首》《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夜郎遇赦关中灾。⊙平⊙仄平平平。韵四开。关平应仄,五可不救。
谔序山亭无证据,⊙仄⊙平⊙仄仄,序仄应平,亭平应仄,证仄应平,二拗四救,四拗六救。谔序,指李白《赠武十七谔并序》。山亭,指李白《游谢氏山亭》。
万愤词注未归哉。⊙仄平仄⊙平平。韵四开。注仄应平,归平应仄,四拗六救。万愤词,指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
二、正文
摘 要:《旧唐书》《新唐书》《山东通志》(三个版本)《一统志》(五个版本)《左传》《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麻城县志》(三个版本)《黄州府志》(二个版本)等十八个文献查证:王琦注太白所称穆陵关为齐地之穆陵关,而麻城之穆陵关存疑,或误阴山关、虎头关为穆陵关。李白《赠武十七谔并序》《游谢氏山亭》无载李伯禽被接走。王琦注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盖是时伯禽尚在东鲁未归耳。”瞿蜕园等《李白集校注》与王琦注观点一致。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伯禽居处,当在兖州(瑕丘)。此处概言之,或有误。”詹锳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支持王琦、安旗等观点,故而安史之乱武十七谔未接走李伯禽。又及,至德元载(756)春,李白庐山屏风叠(今江西九江)隐居。冬,李白接受李璘邀请,入幕永王府,受李璘案牵连入浔阳狱。乾元元年(758)春,李白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夜郎镇)。乾元2年(759)四月,关中严重干旱,颗粒无收。上元元年(760),李白夜郎遇赦。也就是说,李白至德元载(756)、或乾元2年(759)接走李伯禽不成立。兖州李白学者武秀“四件文物-南陵即瑕丘沙丘”、王伯奇李白“家居兖州(瑕丘)”、樊英民“石门即金口坝”等科研成果和论文已纠错王琦、詹锳、安旗等任城、南陵两说错误。为此,任城李白学者郑修平“李白任城23年说”、泗水李白学者孙建华“李白泗水20年说”不成立。开元24年(736),兖州为都督府,都督李辅为李白族祖。任城县尉(县公安局长)李客为李白六父(六伯或六叔),不是李白父。李白之父珂(又思汉),母月娃氏。广德元年(763),李白卒于当涂。李伯禽等料理完后事,回瑕丘长期居住,种田自养。贞元8年(792),李伯禽卒于瑕丘。故而李白碎叶城4年(701-704),江油19年(705-723),居无定所3年(724-726),安陆9年(727-735),瑕丘28年(736-763)。
关键词:王琦注未归耳、伯禽未接走、李白瑕丘28年
1 安史之乱
1.1 安史之乱9年(755.12.16-763.2.17)。
唐玄宗天宝14载十一月初九(755.12.16),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武装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三十(763.2.17)因史朝义(740-763)兵败自缢身亡而彻底终结,历时9年(M-N+1)。
1.2 李隆基误用安禄山、史思明等致安史之乱。
李隆基(685.9.8-762.5.3),又李三郎、唐明皇、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玄宗(清避清圣祖讳改元宗)。在位45年(712.9.8-756.8.12)。垂拱元年八月初五生于洛阳(东都)。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初封楚王,后封临淄王。隆元年六月二十(710.7.21),与太平公主(665-713)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其父李旦复位。先天元年八月初三(712.9.8),李旦禅位李隆基,长安太极宫称帝。先天2年(713)七月,太平公主发动“先天政变”,李隆基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在位前期,李隆基任用姚崇(650-721)、宋璟(663-737)等贤能。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史称“开元盛世”。在位后期,因误用安禄山等致安史之乱。至德元载(756)太子李亨即位,尊为太上皇。宝应元年四月初五(762.5.3),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泰陵。
1.3 安史之乱叛军主要人物4人。
1.3.1安禄山(703.1.22-757.1.29),又轧荦山。康姓,源出康国。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安姓,名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人。安史之乱叛军一号人物。通六蕃语言。开元20年(732),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其骁勇多机智,任其为捉生将,收为养子。开元28年(740),因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因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信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腹大垂膝,肥胖惊人,作胡旋舞,被赐铁券,册封柳城郡公,赠范阳大都督,改封东平郡王。天宝14载(755)冬,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安史之乱自此爆发。至德元载(756),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攻陷潼关,占领长安。至德二载(757),次子安庆绪谋夺帝位,将其杀死,年55岁。
1.3.2 史思明(703-761),又窣干,营州宁夷州(今辽宁朝阳)人。突厥族。安史之乱叛军二号人物。通六蕃语。天宝2年(742),累立战功,官至将军、知平卢军事。天宝11载(752),被安禄山荐为平卢兵马使。至德元载(756),史思明攻陷常山(今河北正定),执太守颜杲gǎo卿。肃宗李亨(711-762)即位(756)后,史思明被任命为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至德2载(757),史思明率兵10万围李光弼(708-764)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归守范阳。冬,史思明遂以所领十三郡及兵8万降唐,封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乾元2年(759)三月,杀安庆绪,还范阳。四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九月南犯,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洛阳。上元2年(761)二月,败李光弼军于洛阳西北之邙山,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屯兵备御。史思明欲立少子史朝清为太子,命长子史朝义攻陕州,不克。三月,史思明被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1.3.3 安庆绪(?-759),字仁执,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 )人,安禄山次子,母为康夫人。安史之乱叛军三号人物。性格内向,骑射一流,因屡立功勋,授鸿胪lú卿、广阳太守,迁平卢军都知兵马使。天宝14载(755),参与安史之乱,攻破东都洛阳。安禄山称帝,册封晋王。至德2载(757),联合中书侍郎严庄弑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因战争形势不利,退出洛阳,逃亡邺城。乾元2年(759),被部将史思明所杀,谥为剌。
1.3.4 史朝义(?-763),史思明长子。安史之乱叛军四号人物。天宝十4年(755)冬,与父随安禄山起兵,率军留守冀州、相州等地。乾元2年(759)四月,父称大圣燕帝,被封为怀王。上元2年(761)三月,闻父欲立少子史朝清为太子(二说已立次子史朝兴为太子),遂遣将缢杀其父,自立为帝,改元显圣。宝应元年(762),唐军攻破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遭围攻,自缢于温泉栅医巫闾祠中(二说李怀仙诱杀于范阳城东)。
1.4 安史之乱严重灾难。重灾区:河北、河南和关中,山西、江淮次之,南方虽未战火,经济受牵连。北方人口减1/3,黄河流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农业、手工业遭毁灭性打击,经济重心南移加速。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半独立,唐至此衰。
1.4.1 河北(叛军核心区)。范阳(今北京):安禄山起兵之地,长期作为叛军大本营。幽州(今河北)、平卢(今辽宁):战乱频繁,人口锐减。魏州(今河北大名):史思明在此称帝,成为后期叛军中心。
1.4.2 河南(主战场)。洛阳:两度(756,759)被叛军攻占,严重破坏,人口流散。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死守10个月,战后废墟。汴州(今开封)、郑州:反复争夺,经济凋敝。
1.4.3 关中(唐军核心区)。潼关(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至德元载六月初九(756.7.10)潼关失守,关中门户洞开,李隆基西逃。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至德元载六月十四(756.7.15)李隆基携杨贵妃、杨国忠等西逃至马嵬坡,禁军哗变,李隆基同意,高力士(684-762)监督执行,杨贵妃被缢死佛堂(二说梨树下),草草掩埋。宰相杨国忠(706-756)被禁军乱刀砍死,首级悬挂驿门示众。其子杨暄、韩国夫人(杨贵妃大姐)、秦国夫人(杨贵妃三姐)等被杀。部分官员、宦官在混乱中被杀或逃亡。至德元载七月十二(756.8.12)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称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至德2载(757)九月,朔方(驻地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节度使郭子仪(697-781)等率军击败叛军,收复长安。十二月(758.1),李隆基回銮长安,居于兴庆宫。回銮时,派人寻找杨贵妃,已腐难辨。
1.4.4 山西(河东战场)。太原:唐军坚守,州县劫掠。河东道(今山西南):拉锯战频繁,农业破坏严重。
1.4.5 江淮漕运受阻,赋税难抵关中。江淮指江苏扬州、楚州(今淮安)、泗州(今盱xū眙yí)、润州(今镇江)、常州、苏州(江南东道);安徽淮河寿州(今寿县)、庐州(今合肥)、和州(今和县)、滁州、舒州(今安庆);河南省东南光州(今潢川)、申州(今信阳);湖北东北黄州(今黄冈)、蕲qí州(今蕲春)。
1.4.6 陇右,治鄯shàn州(今青海乐都),因吐蕃占领,东迁治秦州(今天水);河西(今甘肃)。唐军东调平叛,吐蕃趁机占领河西,西域中原联系中断。
2 李璘案与李白
李璘(?-757),又泽,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县)人。李隆基之子,母郭顺仪。李亨之弟,母亲早逝,幼时李亨抚养。开元13年(725),李隆基封为永王,遥领荆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至德元载(756),李隆基出逃,经汉中郡,诏李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李璘欲占江左,李亨知悉,命李璘于蜀郡朝见李隆基,李璘未去。至德元载(756)十二月,李璘起兵反叛,率领水军东下,以季广琛、浑惟明为将,命浑惟明带兵攻打李希言,李璘进抵当涂,李希言部将元景曜和李成式部将李神庆相继迎降,丹徒太守阎敬之被杀,江淮为之震动。至德2载(757),李亨派中官啖廷瑶、段乔福前往广陵招讨李璘,李璘携儿女及亲信连夜逃遁,被追兵杀死。
2.2 李白与李璘案
安史之乱(755.12.16-763.2.17)。李隆基离开长安(756.7.15)。李亨即位(756.8.12)。李璘案(756)十二月。天宝14载(755)冬,李白携宗氏从梁园(今河南商丘)南下。至德元载(756)春,李白经当涂、宣城等抵达庐山屏风叠(今江西九)隐居。至德元载(756)冬,李璘率军东巡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听闻李白在庐山,三次派人邀请他加入幕府。李白因报国心切,接受邀请,入李璘幕府,作《别内赴征三首》《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至德元载(756)十二月,李璘扬州举兵反叛,李亨命淮南节度使高适、江东节度使韦陟zhì等平定。李白受牵连入浔阳狱。758年春,李白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夜郎镇)。上元元年闰四月二十(760.6.8),李白夜郎遇赦。二说乾元2年四月十七(759.5.18)巫山遇赦。乾元2年(759)四月,关中严重干旱,田地开裂,至夏末,颗粒无收,斗米七千钱,为贞观年间(627-649)三百倍,又安史之乱中期,故而大赦天下:“死罪减等”(改流刑),“流罪赦免”(长流及以下)赦免,因此李白遇赦。李白涉夜郎诗15首余,故而上元元年闰四月二十(760.6.8),李白夜郎遇赦。
3 安史之乱李白长子伯禽居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马如一匹练,明日过吴门。乃是要离客,西来欲报恩。
笑开燕匕首,拂拭竟无言。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林回弃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为我致之,轻赍涉淮原。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魂。
3.1.1 写作时间: 至德元载(756)春。地点:宣城。背景:安史之乱(755.12.16-763.2.17),唐军与叛军在洛阳至天津桥一带展开激战。李白长子伯禽被困瑕丘(今山东兖州),门客武谔主动请缨前往瑕丘接回伯禽,李白为表彰其忠义,作此诗相赠。问题:伯禽被接走否?
3.1.2[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P.478-479:接走伯禽否?无载。瞿蜕园等《李白集校注》P.847-849:接走伯禽否?无载。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P.1268-1270、詹锳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P.1610-1615:“伯禽时在东鲁(瑕丘),自宣城往东鲁,往返必涉淮水。”接走伯禽否?无载。
3.2 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王琦注-瞿蜕园等校注-安旗等释-詹锳等评:伯禽东鲁(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九土星分,嗷嗷栖栖。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
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树榛拔桂,
囚鸾宠鸡。舜昔授禹,伯成耕犁。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子胥鸱夷,
彭越醢醯。自古豪烈,胡为此繄。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3.2.1 写作时间: 至德2载(757)。地点:浔阳狱。背景:安史之乱(755.12.16-763.2.17)爆发后,国家陷入混乱;永王李璘兵败被牵连下狱;李白与妻儿分离、骨肉离散。问题:武谔是否成功接走伯禽?
3.2.2 王琦注-瞿蜕园等校注-安旗等释-詹锳等评:伯禽东鲁(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1)王琦注《李太白全集》P.956:“《唐书》(地理志):沂州沂水县北有穆陵关。《山东通志》:穆陵关,在沂水县北一百二十里,古齐关也。《一统志》:穆陵关,在青州大岘xiàn山上。《左传》:齐桓公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即此。又《元和郡县志》:穆陵关,在黄州麻城县西八十八里(之)穆陵山上。穆陵关有二处,而太白所称者,则齐地之穆陵关也。盖是时伯禽尚在东鲁未归耳。”王琦注“未归耳。”伯禽东鲁(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2)瞿蜕园等《李白集校注》P.1661:“王(琦)云:《唐书》(地理志):沂州沂水县北有穆陵关。《山东通志》:穆陵关,在沂水县北一百二十里,古齐关也。《一统志》:穆陵关在青州大岘山上。《左传》:齐桓公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即此。又《元和郡县志》:穆陵关在黄州麻城县西八十八里(之)穆陵山上。穆陵关有二处,而太白所称者,则齐地之穆陵关也。盖是时伯禽尚在东鲁未归耳。”瞿蜕园等支持王琦观点,伯禽东鲁(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3)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P.1382-1383:“穆陵关,山东临朐县南大岘山上。伯禽居处,当在兖州(瑕丘)。而穆陵关又在兖州(瑕丘)东北三百余里,此处概言之,或有误。” 安旗等“概言之或有误”,伯禽东鲁(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4)詹锳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P.3508-3509:穆陵关,《新唐书》(地理志):沂州沂水县北有穆陵关。王(琦)注:“穆陵关有两处,而太白所指者,则齐地之穆陵关也。盖是时伯禽尚在东鲁未归耳。” 穆陵关故址在山东临朐县南大岘山上。安(旗)注:“伯禽居处当在兖州(瑕丘),而穆陵关又在兖州(瑕丘)东北三百余里,此处概言之,或有误。”詹锳等支持王琦、安旗观点,伯禽东鲁(瑕丘)未被武谔接走。
3.2.3 两个穆陵关查证:《旧唐书》《新唐书》《山东通志》(三个版本)《一统志》(五个版本)《左传》《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麻城县志》(三个版本)《黄州府志》(二个版本)等十八个文献查证:王琦注太白所称穆陵关为齐地之穆陵关,而麻城之穆陵关存疑,或误阴山关、虎头关为穆陵关。
(1)《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汉东莞县,隋改为东安县,寻改为沂水,有穆陵关。” 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2)《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二):“沂水县北有穆陵关,古齐关也。” 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①康熙《山东通志》(卷六,山川,沂州府,沂水县):穆陵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齐南境之险,《春秋》所谓“穆陵”也。管仲对楚使言“赐履南至穆陵”。 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⑵雍正《山东通志》(卷九,山川志,沂州府):穆陵关,在沂水县北一百二十里大岘xiàn山上。齐之南险,《春秋》僖公四年管仲言“赐我先君履,南至穆陵”。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⑶光绪《山东通志》(卷三十四,疆域志,关隘):穆陵关,在沂水县西北百二十里大岘山巅。《齐乘》云:“即《左传》‘南至穆陵’之旧界”。其山周回五十里,上有长城,相传齐宣王筑。明初设巡检司,嘉靖间以倭患平裁撤。国朝雍正八年复设把总一员,道光十二年改驻马站集,关遂虚设。同治间捻niǎn匪之乱,土人据险立寨,今遗址尚存,石砌拱门高三丈有奇。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4)《一统志》大元、大明、大清三个版本。其中,大清又分康熙、乾隆、嘉庆三个版本。
①《大元一统志》(残卷):穆陵关“据泰沂山脉之险,两山对峙,中通一径”,城墙以青石垒砌,高约三丈,设门楼三座,东曰“齐东”,西曰“鲁西”,南曰“南天”。关外有练兵场、烽燧台各一,驻军百余人,兼管驿递事务。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②《大明一统志》(残卷):古齐穆陵地,北齐置关,隋唐因之。宋为登、莱、沂三州要冲,金元设巡检司。关城周二百丈,高一丈八尺,垛口三百六十。门二:东曰“镇海”,西曰“瞻鲁”,嘉靖九年增筑瓮城。驻军:额设弓兵五十名,巡检一员。地理:“在沂山东麓,两山夹峙,中通官道,北控青齐,南蔽淮泗。”(《青州府志》引)。李攀龙《穆陵关》“穆陵关头峰雪晴,齐长城下楚云平。泰山渤海双龙绕,汉碣秦碑万马鸣。使者乘轺频北望,将军吹角罢南征。即今圣主无戎事,词客登临感慨生。”(《沧溟先生集》(卷九,明万历刻本)。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5)《大清一统志》康熙、乾隆、嘉庆三个版本。
①康熙《大清一统志》:穆陵关,在临朐县南一百二十里,大岘山上。齐置关,一名破车岘。《左传》(僖公四年)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即此。地势险厄,为齐鲁门户。明洪武三年修葺qì,设巡检司戍守。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②乾隆《大清一统志》:穆陵关,在临朐县南一百二十里大岘山。战国时齐置关,一名破车岘。《左传》僖公四年,管仲对楚使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即此。汉属琅琊郡,后魏为东徐州地。隋开皇中属莒州,唐属密州。宋因之,金改属益都路。元属沂州,明洪武三年修葺,设巡检司。其地峻狭,仅容一车,故又名破车岘。两山对峙,中为险道,实齐南天险。明嘉靖间,倭寇犯境,尝遣兵戍守。国朝(清朝)因之,设把总一员,隶青州营。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③嘉庆《大清一统志》:穆陵关,在临朐县南一百二十里大岘山。战国时齐置关,一名破车岘。《左传》僖公四年,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即此。汉属琅琊郡,后魏属东徐州。隋属莒州,唐属密州,宋因之。金改属益都路,元属沂州。明洪武三年修葺,设巡检司。其地两山夹峙,中通一径,险峻异常,号为“齐南天险”。明嘉靖间,以倭警增兵戍守。国朝(清朝)雍正十年,移沂州营把总驻此,隶青州营。乾隆二十二年,裁巡检司,改设外委把总。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6)《左传》: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杜预注:“穆陵,齐地。今临朐县南有穆陵山,或以为关。”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7)《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沂州):“穆陵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以备楚。穆陵关即其地也。关在大岘山上,山高七十丈,周二十里,道径危恶,实为天险。”这里为齐地之穆陵关。
(8)《元和郡县志》穆陵山与穆陵关。
①穆陵山,《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沂州,沂水县)P.305:“穆陵山,在(沂水)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是也。即穆陵山位于沂水县马站镇与临朐县大关镇交界处。这里为齐地之山。
②穆陵关,《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黄州,麻城县)P.654:“穆陵关,西至白沙关八十里,在县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按:此条殿本在阴山关前。殿本,指清武英殿刻本。阴山关,位于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魏书》(田益宗传):梁吴子阳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方舆纪要》(卷六十一):阴山关在麻城县东北阴山上。这里或阴山关误穆陵关。
(9)《麻城县志》康熙、光绪、嘉靖三个版本,麻城穆陵关无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穆陵之名专属齐疆,荆楚北隘当以阴山、虎头为要。”这里只有阴山关、虎头关无穆陵关。
①康熙《麻城县志》(卷三,关隘):“阴山关在县东八十里,接商城县界。唐元和中置,石壁刊‘阴山关’三字尚存。旧传即古穆陵地,然考《左传》杜注,穆陵属齐,非楚地,存疑。” 这里只有阴山关而穆陵关存疑。
②光绪《麻城县志》(舆地志):“木子店市有古关遗址,土人呼为木陵关,盖‘阴山关’之讹也。其地两山夹峙,中通一径,确为唐时淮南屏障。” 这里只有阴山关无穆陵关。
③嘉靖《麻城县志》(武备志):“虎头关在县北百二十里,宋绍兴间筑以御金。垒石为城,延袤二里,今存废垒。”这里只有虎头关无穆陵关。
(10)《黄州府志》弘治、光绪两个版本,麻城穆陵关存疑。
①弘治《黄州府志》(卷三,关梁):“穆陵关在麻城县东北百二十里,与河南光州界。石壁镌‘古穆陵’三字,风雨剥蚀,莫辨年代。或云即春秋楚之穆陵,然郦道元《水经注》谓在齐境,存疑。” 这里穆陵关存疑。
②光绪《黄州府志》(舆地志):“木陵关,旧称穆陵,在麻城东界山中。唐元和中李道古伐吴元济,道出此关。其地有废垒,土人掘得箭镞,多唐代物。”这里穆陵关存疑。
3.3 李白《游谢氏山亭》王琦注-瞿蜕园等校注-安旗等释-詹锳等评:伯禽东鲁(瑕丘)接走否与本诗无关。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3.3.1 写作时间:广德元年(763)初春(正月)。地点:当涂(谢氏山亭位于当涂青山南)。背景:安史之乱(755.12.16-763.2.17)因史朝义(740-763)兵败自缢身亡而彻底终结。宝应元年(762),李白至当涂、采石,作《江南春怀》《春日独酌》《田园言怀》《日出入行》。八月,李白投李光弼,病返金陵。十一月,抱病当涂,投族曾祖当涂县令李阳冰,作《献从叔(应族曾祖)当涂宰李阳冰》《当涂李宰君画赞》,枕上授稿,托李阳冰编集作序,李阳冰编《草堂集》20卷,撰《草堂集序》。广德元年(763)初春(正月)李白病情好转,李阳冰卸任县令离开当涂,李白孤独彷徨。李白素仰谢朓,暗含追慕,故作《游谢氏山亭》。问题:武谔是否成功接走伯禽?
3.3.2 王琦注-瞿蜕园等校注-安旗等释-詹锳等评:伯禽东鲁(瑕丘)接走否与本诗无关。
(1)王琦注《李太白全集》P.802:“遥欣稚子迎。”无注。伯禽东鲁(瑕丘)接走否与本诗无关。
(2)瞿蜕园等《李白集校注》P.1392:詹锳云:“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有子曰伯禽、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此诗中之稚子盖即天然也。”伯禽东鲁(瑕丘)接走否与本诗无关。
(3)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P.1655:稚子,詹锳云:“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有子曰伯禽、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此诗中之稚子盖即天然也。”伯禽东鲁(瑕丘)接走否与本诗无关。
(4)詹锳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P.2857: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有子曰伯禽、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此诗中之稚子盖即天然也。伯禽东鲁(瑕丘)接走否与本诗无关。
4 结论
4.1 天宝14载十一月初九(755.12.16),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武装叛乱,广德元年正月三十(763.2.17)史朝义(740-763)兵败自缢身亡,安史之乱历时9年。
4.2 至德元载(756)十二月,李璘起兵反叛,率领水军东下,以季广琛、浑惟明为将,命浑惟明带兵攻打李希言,李璘进抵当涂,李希言部将元景曜和李成式部将李神庆相继迎降,丹徒太守阎敬之被杀,江淮为之震动。至德2载(757),李亨派中官啖廷瑶、段乔福前往广陵招讨李璘,李璘携儿女及亲信连夜逃遁,被追兵杀死。
4.3 天宝14载(755)冬,李白携宗氏从梁园(今河南商丘)南下。至德元载(756)春,李白经当涂、宣城等抵达庐山屏风叠(今江西九江)隐居。至德元载(756)冬,李璘率军东巡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听闻李白在庐山,三次派人邀请他加入幕府。李白因报国心切,接受邀请,入李璘幕府,作《别内赴征三首》《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李白受李璘案牵连入浔阳狱。乾元元年(758)春,李白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夜郎镇)。乾元2年(759)四月,关中严重干旱,田地开裂,至夏末,颗粒无收,斗米七千钱,为贞观年间(627-649)三百倍,又安史之乱中期,故而大赦天下:“死罪减等”(改流刑),“流罪赦免”(长流及以下)赦免,故而上元元年闰四月二十(760.6.8),李白夜郎遇赦。
4.4 《旧唐书》《新唐书》《山东通志》(三个版本)《一统志》(五个版本)《左传》《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麻城县志》(三个版本)《黄州府志》(二个版本)等十八个文献查证:王琦注太白所称穆陵关为齐地之穆陵关,而麻城之穆陵关存疑,或误阴山关、虎头关为穆陵关。
4.5 李白《赠武十七谔并序》《游谢氏山亭》无载李伯禽被接走。王琦注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P.956:“盖是时伯禽尚在东鲁未归耳。”瞿蜕园等《李白集校注》P.1661,与王琦注观点一致。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P.1382-1383:“伯禽居处,当在兖州(瑕丘)。此处概言之,或有误。”詹锳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P.3508-3509,支持王琦、安旗等观点,故而安史之乱武十七谔未接走李伯禽。
4.6 贞观14年(640),置兖州都督府,治瑕丘,辖兖、海、沂3州。其中兖州领瑕丘、任城、龚丘、曲阜、邹、泗水、平陆等7县。天宝元年(742),兖州改鲁郡,治瑕丘,领瑕丘、任城、莱芜、乾封、龚丘、平陆、金乡、方与、曲阜、邹、泗水等11县。乾元元年(758),复兖州,治瑕丘,领瑕丘、任城、龚丘、曲阜、邹、泗水、乾封、金乡等8县,兖州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4州。唐289年(618-906),兖州272年(618-741,758-906),鲁郡16年(742-757)。
4.7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 沙丘者瑕丘,见兖州博物馆“北齐沙丘碑。” 碑文:“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
4.8 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剑圣裴旻家在瑕丘,故而山东指瑕丘。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山东指瑕丘。
4.9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北魏石人背题“起石门于泗津之下。”“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鲁郡尧祠位于瑕丘碧桂园南东角,石门位于尧祠南之金口坝。尧祠为瑕丘不可移动文物,定性石门为瑕丘金口坝,不是它石门,故而李白《鲁郡东门送杜二甫》“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指瑕丘金扣坝。
4.10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按兖州李白学者武秀“南陵瑕丘沙丘说”,瑕丘城东有两个大沙丘,大水冲积而成。南边称南岗子,北边称北岗子。南、北岗子后成了街。南沙丘即南岗子街又南陵,北沙丘即北岗子街又北陵。李白寓居南沙丘即南岗子街又南陵。南者,相对北陵称之。陵者,大阜也。谓之南陵。又[明]万历年间(1573-1619)于慎行《兖州府志》“沙丘,在宗鲁门外。兖州府城(瑕丘)城楼有四:北曰镇岱、南曰延薰、西曰望京、东曰宗鲁。”或者宗鲁门即东鲁门。東长相似宗,繁体“東”之印刷错误。
4.11 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鲁城,指瑕丘。
4.12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龟阴田,指唐兖州泗水龟山北之田。
4.13 开元24年(736),兖州为都督府,都督李辅为李白族祖。任城县尉(县公安局长)李客为李白六父(六伯或六叔),不是李白父。李白之父珂又思汉,母月娃氏。
4.14 广德元年(763),李白卒于当涂,李伯禽等处理完李白后事回瑕丘长期居住,种田自养。贞元8年(792)李伯禽卒于瑕丘。
4.15 武周久视元年十二月廿六(701.2.8),李白生于碎叶城(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阿克镇贝希姆村),李白碎叶城4年(701-704)。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李思汉(又珂kē,范碑误客kè。客者六父也,或六伯或六叔,不可考)母月娃氏(突厥族)迁居紫云山(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李白紫云山19年(705-723)。开元12年(724),李白辞亲远游,居无定所3年(724-726)。开元15年(727),李白寓居白兆山(今湖北安陆市烟店镇),娶许氏(-735),名宗璞,宰相许圉师孙女,育有1子伯禽(731-792),又明月奴;1女平阳(728-),既嫁而卒。开元23年(735),许氏卒于安陆。贞元8年(792),伯禽卒于瑕丘。伯禽育有1子晕;两女名号不可考,长女适陈云,次女适刘劝。李白白兆山9年(727-735)。开元24年(736),李白携子伯禽女平阳见族祖兖州都督府都督李辅并入籍瑕丘(今兖州)。开元27年(739),李白娶夫人刘氏(前朝官吏刘金马曾孙女),仳离,无子女。天宝元年(742),李白娶夫人云氏(-750),又海石榴,右武卫大将军、归德公云定兴曾孙女。天宝3载(744),李白赐金还山,泗水置大批田产于云氏,育有1子颇黎(743-),又天然。天宝9载(750),云氏卒于瑕丘。经分析,东尹庄李繁支应李颇黎32世。天宝10载(751),李白娶夫人宗氏,大臣宗楚客孙女。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李璘案长流夜郎,宗氏去了庐山。上元元年(760)李白夜郎遇赦,终未见面,无子女。天宝12载(753)、12载(754)、14载(755)、至德元载(756)、乾元2年(759)、上元2年(761)、宝应元年(762)李白7次宣城。开元13年(725)秋、15年(727)、27年(739)秋、天宝6载(747)、13载(754)、至德2载(757)、宝应元年(762)春李白7次当涂。宝应元年(762),李白至当涂、采石。八月,李白投李光弼,病返金陵。十一月,抱病当涂,投族曾祖当涂县令李阳冰。广德元年(763)春,李白病情好转。李阳冰卸任县令,离开当涂,李白孤独彷徨。因腐肋xié疾(酗酒致慢性脓胸穿孔症)十一月初十(763.12.19),卒于当涂,葬于龙山,二次改葬于青山。墓中有李白遗骨和范传正9处错误之碑文。是年十二月,代宗李豫以“左拾遗诏”李白,而李白已卒于当涂,葬于龙山。李白家在瑕丘28年(736-763)。
4.16 至德元载(756)春,李白庐山屏风叠(今江西九)隐居。冬,李白接受李璘邀请,入幕永王府,受李璘案牵连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乾元元年(758)春,李白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夜郎镇)。乾元2年(759)四月,关中严重干旱,颗粒无收。上元元年(760),李白夜郎遇赦。也就是说,李白至德元载(756)、或乾元2年(759)接走李伯禽不成立。
4.17任城李白学者郑修平“李白任城23年说”,见《李白在山东论丛》(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济南)P.27-P.37《李白寄家任城23年考》;泗水李白学者孙建华“李白泗水20年说”,见乔元亮《李白在泗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济宁市报告文学学会,2017年8月)P.63-83《李白旅居山东泗水二十年考》。兖州李白学者武秀“四件文物-南陵即瑕丘沙丘”、王伯奇李白“家居兖州(瑕丘)”、樊英民“石门即金口坝”等科研成果和论文已纠错王琦、詹锳、安旗等任城、南陵两说错误。为此,任城李白学者郑修平“李白任城23年说”、泗水李白学者孙建华“李白泗水20年说”不成立。
4.18开元24年(736),兖州为都督府,都督李辅为李白族祖。任城县尉(县公安局长)李客为李白六父(六伯或六叔),不是李白父。李白之父珂(又思汉),母月娃氏。广德元年(763),李白卒于当涂。李伯禽等料理完后事,回瑕丘长期居住,种田自养。贞元8年(792),李伯禽卒于瑕丘。故而李白碎叶城4年(701-704),江油19年(705-723),居无定所3年(724-726),安陆9年(727-735),瑕丘28年(736-763)。
作者简介
魏裕昌(1954.7.28- ),笔名松雪比邻,教授级高工,建设工程总承包A级项目经理,国际注册高级项目管理师,省级综合评标专家,省级政府招标采购评标专家,省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评审专家,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为全球魏世家第十四发展总会国际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世界李白研究总会国际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常规工程设计(山东)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国家级出版社、国际刊物、网络等出版发表过科技-文史-诗词类文章1000余章篇。首先提出司马迁《史记》毕姓魏世家、魏姓魏世家两个不同概念,确立了毕侯万、魏侯万的历史地位,纠正了《辞海》(第七版)等相关辞条和历史年表错误。首先发现和证明了司马迁《史记》年十七应年卅七属印刷错误。首先发现和纠正了《新华字典》(第11版)《辞海》(第七版)《通志》(氏族序)《新唐书》(点校版)错误34处。首先提出李白不是生于长安-大足元年而是久视元年。首先提出和证明李白碎叶城4年、江油19年、居无定所3年、安陆9年、瑕丘28年。首先提出广义李白故里概念,并证明了鹿邑、秦安、碎叶、江油、安陆、瑕丘、当涂、宣城分别为李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故里的成立。首先提出李白四碑四序两传错误38余处其中范碑9余处。支持并高度点赞兖州李白学者武秀-王伯奇等纠错王琦-詹锳-安旗等任城、陵城两说错误。首先提出兖州雷禹剑诗四祖概念。首先提出李阳冰不是李白族叔应族曾祖,并理清李白世系和李阳冰世系。证明11维空间的存在。规范了大小拗救规则。《七律 李白四碑四序两传一表错误38余处》《七绝 飞行起降十一维空间存在》《七律 兖州李白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等3件获《世界李白》(年刊)特等奖。《七律 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疑似兖州石马村甑山》《七律 兖州北齐沙丘城碑》《七律 李白故里》《七律 李白故里八宣城》《七律 李白传记》《五律 李白世系》《七古 兖州青莲阁》《五古 兖州雷禹剑诗四祖》《七古 全唐诗李白25卷》《七绝 李白-川字诗》《七律 《史记-魏世家》译文错误32处余》《七律 《四库全书》韵书61部537卷》《七律 近体诗16表》《七律 李白唐兖州田产在泗水龟山北》《五律 李白杜甫3次谋面互赠诗17篇》等15件获《世界李白》(年刊)一等奖。《七古 兖州兴隆塔•回文诗》《七古 10个魏国》等两件获《世界李白》(年刊)二等奖。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