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脸不要?俾斯麦为何拒绝德皇将他提升为公爵
“亲爱的侯爵!”
1890年3月20日,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写信给刚刚辞职的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
……我按照您的意愿,准许您辞去帝国首相、我的内阁首相与外交事务大臣之职务。我相信,您今后对我、对祖国将不会不提供您的建议、您的精力、您的忠诚和献身精神。我认为在我登基之时有您作为我的首席顾问,是我平生最为幸运之境遇。您为普鲁士、为德意志所做的事情,将在我与德意志人民的心目中留下感激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授予您以劳恩堡公爵的尊称,作为这种感激的标志。我还将我的等身肖像寄赠予您。愿上帝保佑您,我亲爱的侯爵,并赐您长寿,愿您安享宁静的、因意识到曾忠诚尽职而充满光辉的晚年。[1]

(威廉二世,1915年)
俾斯麦回信道:
敬谢陛下于我辞职时所说的美好语言。陛下授予的肖像使我尤感荣幸,我与我的亲人将永远视此为陛下允许我为您效劳时代的光荣纪念。同时陛下还恩赐我以劳恩堡公爵的尊称,我不揣冒昧向枢密顾问卢卡努斯口头陈述了我难以使用这一称号的原因,因此我请求不要公布这一新的恩典。满足我的请求已不可能,因为在我表示异议时,此事之正式通知已在《国家公报》发表。但仍冒昧恭请陛下恩准我今后继续使用原有名字和称号……[2]

(俾斯麦,约1875年)
俾斯麦的晋升或受辱
此时的俾斯麦与登基仅两年的威廉二世早已水火不容。两人在政策、理念和脾气上差异甚大,分歧很多。俾斯麦对年轻气盛的皇帝的辛辣评价是:“他对自己没有任何疑问。他相信自己什么都办得到,他希望把所有功劳都包揽到自己身上。”[3]而威廉二世则相信俾斯麦虽然是“高尚的伟人,却已经权欲熏心,走火入魔”。[4]
不过本章要谈的不是俾斯麦倒台的是是非非,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威廉二世要册封卸任的老首相为劳恩堡公爵(Herzog zu Lauenburg),而俾斯麦毫不客气地拒绝,甚至挖苦说,如果他需要微服私访的话,才用这个名头。[5]
俾斯麦和劳恩堡公爵这个头衔颇有渊源。萨克森—劳恩堡公国(Herzogtum Sachsen-Lauenburg)在北德,毗邻荷尔斯泰因公国,历史上素来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丹麦王室(奥尔登堡家族的一支,本是源自德意志的贵族世家)获得了劳恩堡公国,由丹麦国王担任公爵。经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和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鲁士吞并了原属于丹麦国王的三个公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俾斯麦凭借在普丹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于1865年被普鲁士国王提升为伯爵。[6]在此之前,出身普鲁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只是无头衔贵族,名字里只有一个“冯”字标示他的贵族身份。而到了1871年第二帝国建立之后,功勋卓著的俾斯麦被提升为侯爵。[7]
此时的俾斯麦已经是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国际顶级政治家,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德意志上流社会,他的贵族头衔并不十分高贵,受到许多邦君/陪臣(Standesherr,或曰高级贵族)的轻慢。雄心勃勃的俾斯麦渴望提升自己的地位,渴望与趾高气扬的邦君/陪臣平起平坐。于是他向威廉一世皇帝建议,为了奖赏他对霍亨索伦家族和德意志帝国的贡献,请皇帝册封他为劳恩堡公爵,当然是在普鲁士的宗主权之下;等俾斯麦成为劳恩堡公爵之后就把公国主权再交还给普鲁士王国,于是俾斯麦就获得了类似于陪臣的地位,也就跃升为高级贵族。然而威廉一世认为已经给了俾斯麦足够的奖赏和认可,就以建立新的公国需要帝国框架内其他邦君的共同批准为理由拒绝了。俾斯麦或许对威廉二世也提过类似的建议,然而始终未能如愿。等到俾斯麦被赶下台之后,皇帝才赐给他一个空虚的劳恩堡公爵头衔,俾斯麦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种格外残酷的羞辱。
[1]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三卷,杨德友、同鸿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83—84页。文字略有改动。
[2]同上,第85页。
[3] Röhl, John C. G. , Wilhelm II: The Kaiser's Personal Monarchy, 1888-1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p. 276.
[4]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450.
[5] Röhl, John C. G. , Wilhelm II: The Kaiser's Personal Monarchy, 1888-19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p. 307.
[6] Steinberg, Jonathan. Bismarck: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234.
[7] Ibid., P.310.



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