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7):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①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心理学原理——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
心理是脑的功能体现,而脑是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新生儿大脑虽结构初备,但功能尚未成熟,仅具备基础反射能力。大脑发育与外界刺激存在动态交互:神经可塑性使环境经验能持续塑造神经回路。
大脑发育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指的是脑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由一个小的细胞长成一个大的成熟的神经细胞。就象一棵萌发出来的小树苗,体形小,根系少且小,枝叶也很少,很纤细。慢慢生长,逐步变得 根系庞大,枝繁叶茂,体形很大。在树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水、肥等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光、热、气等环境条件。幼小的神经细胞相对于成熟后神经元,显得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突触少且纤细。长大后,细胞体积变大,突触变长,髓鞘化等,功能慢慢变得越来越强。
虚构小故事
根据“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科学背景,特别是神经可塑性以及微观层面神经元发育的比喻,构思了三个家庭的小故事,旨在生动展现不同养育环境如何塑造孩子的大脑与心灵。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林诗杰、许梅香与儿子小哲(林哲)
故事主题:丰富的环境,繁茂的“神经元之树”
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客厅。爸爸林诗杰没有打开电视,而是坐在地毯上,和小哲一起玩积木。“小哲,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建一座比爸爸还高的塔?”林哲的眼睛闪着光,小手小心翼翼地堆叠,失败时,爸爸会鼓励他:“没关系,你看底部这块有点歪,我们找到原因了,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妈妈许梅香从厨房出来,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宝贝,来尝尝这个芒果,它是黄色的,闻起来是不是很香?”她不只是喂食,而是在提供多感官的刺激。
下午,是亲子阅读时间,许梅香抱着小哲,声情并茂地讲着绘本故事,还会指着图画问:“小兔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觉得它现在是什么心情?我们怎么帮它呢?”这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情感共鸣和同理心的培育。
晚上睡前,林诗杰会轻柔地抚摸小哲的背,哼唱着温柔的摇篮曲,为他创造一个安全、宁静的入睡环境。
大脑发育的隐喻:在小哲的大脑中,每一个充满爱意的互动、每一次探索的鼓励、每一个感官的体验,都如同“光、热、气”之于树苗。他的神经元就像那棵得到充沛养分的小树,细胞体在爱的“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突触不断延伸、连接,形成庞大而精密的“枝叶网络”(神经回路)。髓鞘化过程顺利进行,使得神经信号的传递更加迅速、高效。他的大脑,正发育成一个根系庞大、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为未来的学习、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许一凡、曾琳香与女儿许小雨
故事主题:基本的照料,平稳但缺乏修剪的“生长”
许一凡和曾琳香是一对善良但忙碌的父母。他们确保小雨吃得饱、穿得暖、身体健康。小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儿童围栏里自己玩玩具,旁边开着作为背景音的动画片。爸爸许一凡下班累了,习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偶尔抬头看看女儿,说一句“真乖”。妈妈曾琳香包揽了所有家务,和女儿的互动多是“该吃饭了”、“快睡觉了”这类指令性语言。
他们会给小雨买很多漂亮的娃娃,但很少陪她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周末有时会去公园,但爸爸妈妈多半是坐在长椅上聊天,让小雨自己在滑梯上玩耍。他们的爱是沉默的、务实的,但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探索的引导。
大脑发育的隐喻:小雨的大脑神经元,就像一棵被种在庭院里的树。它有基本的“水、肥”(物质保障),能够正常生长,体积在增大,突触也在变长。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光”(积极互动)和精心的“修剪”(引导与教育),它的生长更多是依靠自身的内在程序。有些枝桠(神经连接)可能长得杂乱,有些则因为缺乏使用而有些纤细。她的大脑在发育,功能在成熟,但神经回路的优化和精细化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刺激。她的“树”形态完整,但能否长得更加挺拔和繁茂,取决于后续能否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赵大勇、王红梅与儿子小源(赵清源)
故事主题:恶劣的环境,风雨中飘摇的“幼苗”
小源的家里常常充斥着紧张的气氛。爸爸赵大勇工作不顺心,回家后稍有不顺就大声呵斥,有时甚至会用力摔门,巨大的声响总让小源吓得一哆嗦。妈妈王红梅性格急躁,对小源缺乏耐心。小源因为好奇打翻了牛奶,换来的不是温和的教导,而是一顿责骂:“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干不好!”
家里最常见的情景是,爸爸在看吵闹的电视节目,妈妈在抱怨唠叨,而小源则蜷缩在角落,眼神怯懦,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自由探索。他最喜欢的玩具是一个旧玩偶,只有在紧紧抱着它时,才能感到一丝安全。他的世界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威胁,他的大脑长期处于一种“防御状态”。
大脑发育的隐喻:在小源的大脑中,持续的吼叫、惊吓和情感忽视,如同持续的“狂风暴雨”和“养分匮乏”。这棵神经元的“幼苗”生长得异常艰难。为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他大脑中负责恐惧和警觉的神经回路(如杏仁核)被过度使用和强化,而负责高级认知、情感调节的前额叶皮层则可能因缺乏良性刺激而发育相对迟缓。他的“树”可能整体矮小,细胞体积增长受阻,突触连接因为缺乏积极体验而生长不足,甚至有些关键连接在压力下被“修剪”掉。这棵树不仅难以枝繁叶茂,甚至可能形态扭曲,这直接体现在他胆小、退缩、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上。
这三个故事清晰地表明,父母提供的早期环境,不仅仅是提供衣食,更是在直接参与孩子大脑这座“最精密大厦”的施工过程。是成为提供丰富养分的园丁,还是无心之失的旁观者,或是带来风雨的破坏者,选择权,就在每一天的互动之中。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一。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的家长,就是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成了足够的好家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