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习马会”十周年的时代意义

500

一、 回顾:历史性的握手“九二共识”的最高政治实践

“习马会”的实现,绝非偶然。它是建立在2008年至2015年间,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不断累积善意、深化互信的必然结果。

首先,“习马会”确立了“九二共识”的核心地位。在那场举世瞩目的会面中,双方开宗明义,明确肯定了“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得以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这一共识的核心意涵,即“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双方超越分歧、开启对话的“最大公约数”。

“习马会”的价值在于,它将“九二共识”从一份历史文件,一次海基、海协两会的共识,升格为两岸最高领导人共同背书、共同确认的政治准则。这赋予了“九二共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和稳定性。它雄辩地证明了,以此为基础,两岸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没有不能谈的事,甚至最高领导人的会面也水到渠成。

其次,“习马会”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巅峰展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的那次握手,持续了超过80秒。它跨越了66年的政治鸿沟,向全世界宣告: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会谈中,双方互称“先生”,体现了对等与尊严;双方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和平发展、深化两岸合作、共谋民族复兴。这不仅仅是政治辞令,更是2008年后两岸实现“三通”直航、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放陆客观光、扩大青年学生交流等一系列“和平红利”的政治总结与确认。

“习马会”的实现,是“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的“实践胜利”。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路径:承认“九二共识” ➔ 累积政治互信 ➔ 展开制度化协商 ➔ 实现高层会晤 ➔ 巩固和平发展。这一路径,在当时被视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 沉淀:十年风雨的启示——从“高层互动”到“融合发展”的路径演进

然而,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复杂性。2016年台湾政局变动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官方联系沟通机制中断,“习马会”所开启的高层政治互动戛然而止。两岸关系从“春暖花开”急转直下,陷入“春寒料峭”。

这十年的风雨起伏,是否意味着“习马会”的意义已经消散?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十年的“冷热对比”,反而凸显了“九二共识”的不可或缺性。

“习马会”的成功,与近八年来两岸关系的停滞甚至倒退,形成了一组极其鲜明的“对照实验”。这组对照清晰地证明了:“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通关密码”和“压舱石”。接受它,两岸便可交流顺畅、共创双赢;否认它,两岸则陷入对抗、互信流失、风险升高。

十年的经验与教训,让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社会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对话”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一个明确的政治基础。而“九二共识”正是维系这份和平与对话的“锚”。

第二,两岸关系的动能,正从“政治引领”转向“融合实践”。

“习马会”的另一重时代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两岸一家亲”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当高层政治互动受阻时,这种叙事并未中断,而是“化整为零”,下沉到了更具韧性的民间与基层。

如果说“习马会”是“政治融合”的尝试,那么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大陆方面积极推动的“两岸融合发展”,则是“社会融合”与“经济融合”的深度实践。

大陆方面深刻认识到,两岸关系的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路径演进:

1.从“让利”到“赋能”:过去的“惠台措施”多是单向的经济利益输送。而今,从“31条”、“26条”到疫情后的“新11条”,以及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核心逻辑是给予台胞“同等待遇”,帮助台湾青年、企业融入大陆的内循环与发展战略,实现从“客人”到“自己人”的身份转变与事业赋能。

2.从“交流”到“融合”: 过去的“两岸交流”多是团组互访、短期参访。而“融合发展”追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生活圈与事业圈。鼓励台胞在大陆安家置业、就学就业、参与基层治理,旨在构建一个结构性的、不可逆的社会联结。

这十年,两岸关系的主轴,正从“政治精英的握手”,转向“两岸青年的携手”。

三、 展望:融合的未来——“九二共识”精神的实践与升华

站在“习马会”十周年的节点上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高层政治的“冰封”与民间融合的“火热”并行不悖。要打破僵局,重续和平,我们必须从“习马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

首先,必须坚持一個“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定海神针”地位。“九二共识”的精髓在于“求同存异”。“同”是法理上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底线;“异”是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述,是彼此的善意与包容。

未来,无论台湾政局如何变化,“九二共识”都是两岸重启对话协商的唯一政治基础。任何试图绕开、模糊、甚至否认这一基础的尝试,都无法真正为台海带来和平。重回“九二共识”,是重现“习马会”式高层良性互动的必然前提。

其次,必须以“融合发展”深化“九二共识”的时代内涵。如果说“九二共识”解决了“两岸是什么关系”(同属一中)的政治认同问题,那么“融合发展”就是要解决“两岸要走向何方”(共同家园、共同命运)的实践路径问题。

“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精神,是“两岸一家人”;而“融合发展”的实践,就是“共建一个家”。

展望未来,“融合发展”将是两岸关系的主旋律。其着力点在于:

1.建构“共同生活圈”: 以福建为“示范区”,探索如金门、马祖与厦门、福州的“同城生活”模式。当两岸民众在共同的城市空间里生活、工作、纳税、享受公共服务时,政治上的隔阂自然会被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所消融。

2.打造“共同市场”: 推动两岸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深度嵌合,尤其是在高新科技、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当经济利益高度捆绑,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时,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将坚如磐石。

3.促进“心灵契合”: 这是融合发展的最高目标。核心在于青年。当台湾青年不再是“访客”,而是作为“建设者”和“主人翁”深度参与到大陆的发展进程中,亲身感受“铁人精神”(如大庆)的奋斗史,体验“新时代”的机遇,他们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认同,将超越历史的恩怨与政治的操弄。

四、结语

“习马会”十周年,我们回顾的不仅是一次握手,更是一种精神,一个范式。

那次会晤证明了,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九二共识”,两岸可以和平相处、共商未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这十年的风雨则启示我们,两岸和平的根基必须扎得更深——从政治的共识,走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融合。

“九二共识”是“根”,“融合发展”是“叶”。根深,方能叶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温“习马会”的政治智慧,坚定“九二共识”的立场,并以“融合发展”的决心与魄力,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两岸关系的和平未来,才真正可期。这是“习马会”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时代遗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