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反而缩”在辩论中的应用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里,吴石将军在受审时大义凛然地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网上很多人都说这句话出自《孟子》。

       其实,十多年前我校有一场辩论赛,记得题目大概是“对不讲诚信的人,也应(正)vs不应(反)讲诚信”。正方一位辩手质询对方说: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说,我们讲道义、讲诚信是无条件的。如果只在对自己有好处时才讲诚信,对自己没有好处就不讲诚信。这还是真正的道德吗?请问对方怎么看呢?”

      我在赛后点评时认为这位辩手讲得非常好,但指出了一点:

     “孟子的原话不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而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如果我反省自己,感到自己理亏,那么即使面对的是穿粗布衣的平头百姓,我不也会害怕吗?可是如果我反省自己,觉得自己理直,那么即使前面有千万人反对我,我也会勇往直前。’以后引证还是要注意准确性。”

      可能因为“自反而缩”太难懂了,所以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引用这句话时,都说成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我还是更看重“自反而缩”这种“内省”的工夫:不经过“自反”,“道之所在”往往就成了一句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俗见。

      更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指出:“自反”的结果有两种:“自反而缩”和“自反而不缩”。这就给了人们以道德思考与选择的空间。

      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记载:福建的一支南明军队被清军打败,被迫投降。途中有一名士兵对同伴说:“杀我!杀我!”同伴不解,他说:“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终不能俯仰事降将,宁死汝手。”同伴很为难,他抽刀威胁说:“不杀我者,今当杀汝!”同伴无奈,只能挥泪将他斩杀,埋骨而去。

      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曾觉得有些奇怪:这名士兵不肯投降,自己跑掉继续抗清或者自杀殉国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同伴杀自己呢?

      后来我想:这士兵“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的“自反”,所虑的恐怕不只是“能不能俯仰事降将”这一件事。可能在他的思考中,明朝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继续抵抗,战火绵延,不过是徒增生灵涂炭,这个选择让他“自反而不缩”;可是,“俯仰事降将”并向屠杀了那么多大明百姓与同袍的满清屈膝苟全,更令他这七尺男儿“自反而不缩”,于是他只能选择以死明志:身为军人,我活着只有保国杀敌,一旦这没有意义了我就只能与国俱亡——不管别人怎么想,不管别人怎么说“大清”是“天命所归”,是“道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令我“自反而缩”。但是怎么死呢?悄无声息地自杀吗?不,那样也很不值,我要让军中的弟兄们也来“自反”,也来想一想:一个军人“俯仰事降将”“俯仰事敌寇”就那么理所当然问心无愧吗?就那么对得起牺牲的军民同胞、仁人志士吗?于是,以自己这样的死来尽节、明志、警世,就成了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最感到“自反而缩”的选择,或者说,是国家已经覆亡的时候,一个普通士兵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选择。

      在“对不讲诚信的人,也应(正)vs不应(反)讲诚信”这场辩论中,正方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更容易说服听众,“对不讲诚信的人讲诚信”,是一个能令我感到“自反而缩”的选择,否则,尔虞,我就诈,我不就被我本来瞧不起的人所同化了吗?我不就在做我自己其实也认为不对也很鄙视的事情了吗?这不就是“自反而不缩”吗?

      那么反方应该怎么做到“自反而缩”呢?首先就是要将“不讲诚信”与“对不讲诚信的人不讲诚信”区别开来,指明前者是道德错误,后者是必要的博弈策略,正如你无端打了我,我也还手打了你,但这两个“打”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辩论中的概念“切割”。换言之,我们对不讲诚信者不讲诚信,并不是说我们就被“同化”“黑化”了,就不讲任何道德甚至连违法犯罪伤天害理都在所不惜了,而是要让不讲诚信者(在这里也要区分“偶尔失信者”与“不讲诚信者”,指明前者有不得已的客观原因而后者是主动进行隐瞒欺诈,此辩题讨论的是后者)在如下三点受到反制:

     1.他的实际收益率会降低。周扒皮半夜装鸡叫骗长工早上班干活儿,长工们就谎称他是贼将他一顿痛打;你公司只画大饼不落实员工待遇还要996,那我们员工就要上班摸鱼打游戏自己给自己放假;你在网上造谣成性,我就发钓鱼帖引你上钩,让大家围观你“社死”。这些“以牙还牙”的行为,都极大推高了不讲诚信的成本,降低了他们的收益率。这种方式对不诚信的惩戒,比单纯的道德谴责更切实,比法律规管覆盖更广,更灵活,更及时。

     2.他更难以预测你的行为。作为应对策略,“不讲诚信”并不是必须说谎,必须违约,而是工具箱里多了一个选项,让对手感到你胸有城府的“不测之威”。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面对国民党右派一再背信弃义的挑衅,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无条件维护统一战线,一再妥协退让,国民党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叫交党员名单就交,叫退出军队就退,叫他们缴枪就缴枪。共产国际代表罗易甚至将共产国际给中共的秘密指示“开诚布公”地拿给汪精卫看。这就让对方完全看清了我党的底细,得寸进尺,肆无忌惮,终于导致了统一战线破裂与大革命的失败。而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名义上也是要归国民政府领导的,但毛泽东同志制定了“先奏后斩+先斩后奏+斩而不奏+不斩不奏”的综合策略。八路军派一支部队去河南,估计能得到国民党同意的,先征得国民党同意后再做,这叫先奏后斩;有些事则做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国民党。如当初国共商定,八路军编3个师4.5万人,新四军4个支队1.09万人,但我党并未受此限制,而是放手发展人民武装,扩编了部队之后再告诉国民政府要军饷和武器弹药,这叫做先斩后奏;有些事情估计国民党不会同意的,如召集边区议会之类,我们做了,叫做斩而不奏;有些事如果做了会妨碍大局的,则采取不斩不奏等等。这就大大丰富了我方斗争手段,增加了不讲诚信者的博弈难度。

     3.他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不讲诚信的人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过高地估计自己,以为只有他有胆量有能力这么做。一旦你也敢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且能够战胜他,他这种自作聪明的“迷之自信”就有可能发生动摇。传说有位国王让一群骗子穿过一条漆黑的长廊来到宫殿里,然后让他们跳舞,不跳者杀头。骗子们没有一个人敢跳,因为他们在那条长廊上偷了很多金币,一跳舞就叮当作响暴露了。国王没有杀他们,但正是国王设的这个局让骗子们幡然醒悟,意识到了强中更有强中手,自己不可能把把都是赢家,还是在一个讲诚信的世界里活得更踏实。

     另外,反方还应该在理论上指出,有比单独的“诚信”更高的价值,比如公平正义,比如天下兴亡等等。项羽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诺言,刘邦就在鸿门宴上也虚与委蛇并且不辞而别。后来项羽指使人杀害义帝,失信于天下,刘邦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项羽划定了鸿沟为界又屡次违约攻楚,终于将项羽逼得乌江自刎。项羽刘邦同殿为臣,又是结拜兄弟,共诛暴秦,但项羽自恃勇武而背信弃义,恣意妄为,刘邦也就见招拆招,纵横捭阖。但刘邦只是对项羽这种不讲诚信者不讲诚信,对关中父老他约法三章,言出必践,秋毫无犯,才赢得了民心。这就可见对不讲诚信者不讲诚信,并不是毁灭了诚信,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价值,从而也真正做到对更多人的更大诚信。吴石将军作为深受蒋介石赏识的高级将领而秘密为共产党工作,何尝不是对蒋介石违背了某种“诚信”?然而,大家都明白,这是因为蒋介石首先背叛革命,背叛了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初衷——对这种口是心非窃国而王的独夫民贼,又有什么“诚信”可讲呢?“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是无数吴石将军这样深明大义弃暗投明者的真实写照。反方如能指出这一点,在价值上至少就不输于正方了

     总之,“自反而缩”不仅是孟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是我们在辩论赛中衡量自己立论优劣的重要标准。要做到“自反而缩”,首先要找到高于或至少不亚于对方的价值,并通过概念的区分、论点的展开、重点案例的演绎将其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出来。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阅读与思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