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市场遭遇“最冷三季度”,腰部品牌生存告急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洛图科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只有727万台,同比下滑10.4%,较第二季度2.1%的降幅大幅扩大,甚至环比也出现6.6%的降幅。

图源:洛图科技
这意味着,今年第三季度成为近五年来唯一出现环比下滑的第三季度。
市场寒冬为何提前到来
另根据奥维云网最新推总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电视零售量615万台,同比下滑12.1%;零售额252亿元,同比下降8.1%。

图源:奥维云网
这种双降态势,某种程度上是去年国补政策透支需求后的必然结果。2024年那波持续四个月的销售高峰,本质上提前消耗了2025年的部分市场潜力,如今市场自然进入调整周期。
而且,国补资金池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今年3000亿的国补资金,5月前就已经下达了1620亿,占比54%。为避免重演6月前不少省份国补资金耗尽的问题,下半年各地开始了按月甚至按日的精准分配。
也就是说,消费者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时买、随时补了。而且,补贴品类的扩大也从电视这类传统品类中分流了资金。相比去年家电国补的8个品类,今年扩容到12个,新增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对电视这类传统品类来说,意味着可获得补贴资金的减少。
不过,这个市场里还是有一些亮点的。对比2023年同期,虽然电视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仍降11.5%,但零售额同比微增5.1%,这一差异表明高端化趋势在持续,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大屏、高配置机型。但是对于卡在中间的腰部品牌来说这一趋势恰好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卡在中间的腰部品牌尤为艰难
在整体市场收缩的背景下,二线品牌的生存状况尤为艰难。数据显示,长虹、海尔、康佳等品牌所在的第二阵营,第三季度合计出货量同比下滑12.2%,下滑速度超过行业平均跌幅。

图源:公司公告
从三季报来看,康佳可能是目前腰部品牌中过得最为艰难的。2025年上半年,康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83亿元。消费电子业务整体毛利率仅为3.23%,虽然康佳近年来尝试通过子品牌和价格战策略抢占市场,但结果并不理想,反而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今年上半年,康佳的彩电业务毛利率甚至低至0.39%,这意味着,康佳卖一台电视几乎赚不到钱。

图源:公司公告
在技术层面,当前Mini LED电视已成为高端市场主流,但康佳相关机型的推出节奏相对滞后,且产品在背光分区数、峰值亮度等核心参数上也不占优势。与此同时,康佳的品牌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持续减弱。
面对主业压力,康佳并不是没有想过转型。康佳曾将半导体业务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该业务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2025年上半年收入仅为0.97亿元,仅占营收比重1.86%,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
长虹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从业务构成来看,电视产品在长虹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正逐渐缩小。根据长虹母公司四川长虹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四川长虹电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约2.11%至70.54亿元,看似下降不多,而且根据之前的数据显示,长虹电视2024年销量1630万台,占国内市场45%以上份额,但其实,其中大部分是为小米、华为等品牌的代工业务。

图源:公司公告
面对困境,长虹近年来将更多资源投向智慧家庭系统解决方案和商用显示领域,对消费级电视产品的投入力度相对减弱。虽然长虹试图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应对,推出了更多中高端产品。但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长虹的品牌形象仍停留在性价比层面,让长虹的高端化转型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家电巨头,海尔在电视领域一直没能复制它在大白电上的成功。
有分析认为,海尔电视在海尔智慧家庭战略中的定位一直较为模糊,未能与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优势产品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海尔电视最大的问题是“大而不专”。虽然品牌影响力大,但在电视领域缺乏专注和技术积淀,在日益专业化的电视市场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我家的冰箱、洗衣机都是海尔的,但电视选了别的品牌,总觉得海尔电视还差点意思。”
而且海尔的渠道策略也值得商榷。比如海尔的线下门店资源明显向白色家电倾斜,线上运营能力又与专业电视品牌存在差距。这种多方位的不足,导致海尔电视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常常被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寒意并非只侵袭了腰部品牌,头部厂商也同样面临着增长压力。根据洛图科技的数据,第一阵营的海信、TCL、小米、创维四大品牌虽然展现出更强的抗跌能力,但第三季度合计出货量也同比下降超8%。
头部品牌之间的技术竞赛已触及瓶颈,当分区背光从几百增至几千,画质提升已难以被普通用户感知。同时,高画质内容匮乏让高端电视难以激发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价格内卷,老路重走?
在高端大屏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电视品牌会不会再次回归“价格内卷”的老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小。
今年618期间,彩电线上市场出现了全产品线价格“内卷”现象。32-55英寸低至300-1300元,65-85英寸下探至1800-4500元,就连98英寸超大屏都降到了7000元左右。
与头部品牌和尾部品牌相比,中腰部品牌正处于典型的“M型增长困境”。头部品牌凭借产品溢价能做高利润率,尾部品牌凭借低价走量能做大规模。而中腰部品牌不仅容易被尾部品牌跟风模仿,爆款产品难以为继,还容易被动陷入价格战,无法让消费者为产品溢价买单,上面提到过的康佳0.39%的毛利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回暖的背景下,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市场分化还在继续,马太效应在这个行业寒冬愈发明显。洛图科技数据显示,前八大国产厂商(含子品牌)合计出货量达701万台,虽然同比下滑8.5%,但跌幅小于行业整体水平,同时96%的市场份额刷新了行业纪录。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电视市场的淘汰赛还将加速。对于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腰部品牌来说,要么找到自己的特色生存下去,要么可能就被淘汰出局。
电视行业的冬天,可能比想象中还要漫长。



GPLP犀牛财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