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又陷撕逼风波,影帝影后都是运作出来的?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近日,华语电影圈因几大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归属问题,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

从东京到威尼斯,从白百何的“六字微博”到郝蕾的“朋友圈炮轰”,从辛芷蕾的“扯头发影后”到王传君的“争议影帝”——一连串的争议、回应、暗讽与反击,让原本属于艺术领域的电影节,变成了一场舆论的“战场”。

500

事情要从东京电影节说起。

白百何凭借《春树》入围最佳女主角,最终却未能获奖。

她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声,语气中透露出强烈的不满。

总结来看,她的怨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没拿到最佳女演员奖;

二是电影节还没结束就被通知可以提前回国,让她联想到此前釜山电影节类似的遭遇,感觉自己被制作团队排除在外;

三是认为制片人和导演“过河拆桥”,找她救场时卖惨,拍完电影后却冷落她。

尽管白百何试图以“有话直说”的姿态为风波画上句号,但她的发言,却意外点燃了更多人参与论战的火药引线。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场争议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演。

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荣获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华人威尼斯影后。

这本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却因演员郝蕾一则朋友圈内容陷入质疑。

郝蕾没有点名,但用“扯头发就可得影后”暗指辛芷蕾的表演单薄、奖项含金量不足,更直言“这个影后还有含金量吗?”一时间,舆论哗然。

500

辛芷蕾并未沉默。

她在微博发出六连反问,强调评价表演应该看全貌,而非一个片段;

她更反问:“如果能运作,为什么我花了14年才拿到第一个国际大奖?”她的回应掷地有声,也获得了不少观众和影评人的支持。

500

有人翻出威尼斯评委赵涛的说法,称辛芷蕾是全票获奖;

也有人指出她在《日掛中天》中电梯遇险、流产麻木等片段的表演极具层次,并非郝蕾所言那般单薄。

而郝蕾的“朋友圈炮轰”并未止步于威尼斯。

她还把矛头指向戛纳,质疑《狂野时代》获得的“评审团特别奖”是“临时增设”“连奖杯都没有”,更暗指“既然拿了钱”,暗示背后有金钱交易。

500

她甚至讽刺东京电影节被“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女性玩转”,被解读为暗指评审文晏、制片人彭瑾以及白百何等人。

郝蕾的发言尖锐、情绪浓烈,却也引来不少质疑。

这场风波的另一条线索,是东京电影节影帝王传君的获奖争议。

一则未经证实的“撕奖内幕”在网络流传,称某女评委联合他人操纵结果,为平衡地区而牺牲了范冰冰、白百何等人。

尽管评委文晏公开澄清“奖是评委一起评出来的”,但舆论并未完全平息。

王传君本人始终未直接回应,但他的获奖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关系博弈”的象征。

事实上,这不是华语电影圈第一次因国际奖项陷入“撕奖”争议。

近年来,随着范冰冰、赵涛、周冬雨等人在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并助力华语影片获奖,“撕奖”一词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甚至成为部分演员的“人设”之一。

赵涛为辛芷蕾“撕”得威尼斯影后、周冬雨为赵箫泓“撕”下圣塞巴斯蒂安影后、范冰冰在柏林助力《生息之地》获奖……这些案例被广泛传播,也让公众对奖项的信任度逐渐动摇。

而国际电影节的评选机制,本就存在一定的博弈空间。

东京电影节采用五人小团体评审制,虽能避免流量干扰,但也容易受少数强势评委影响。

500

奥斯卡等工会制奖项,则被诟病为“公关游戏”,今年大获全胜的《阿诺拉》就被曝出公关费高达1800万美元,远超其制作成本。

这说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电影节的奖项都难以完全摆脱人为因素和现实博弈的影响。

但这是否意味着,奖项就毫无价值?演员的努力就应该被一句“资本运作”或“撕奖成功”轻易否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如辛芷蕾所说,评价一个表演,要看全貌而非片段;正如桂纶镁所言,奖项的核心是“表演能否说服评委”。

如果我们只因结果不符合预期,就全盘否定演员的专业积淀、评委的艺术判断,那无疑是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背离。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白百何的失落、郝蕾的愤怒、辛芷蕾的委屈、王传君的沉默。

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在行业中挣扎前行的个体。

白百何需要奖项来证明自己仍处于一线,郝蕾希望用尖锐的发言捍卫她心中的“艺术纯粹”,辛芷蕾渴望用实力赢得尊重,王传君则希望用作品说话。

他们的诉求并无对错,但表达方式却决定了舆论的走向。

500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关注“谁撕到了奖”,而非“谁演好了戏”?为什么电影节的“内幕”比电影本身的“内容”更吸引眼球?这或许与当下文艺片市场的现实有关——投资趋冷,明星成为拉动资金的关键;而明星参演文艺片,也往往带着“冲奖”的诉求。

一旦获奖,商业回报远超片酬,辛芷蕾获奖后迅速新增两个代言就是明证。

这种双向需求本无可厚非,但当它演变为“唯奖项论”,甚至演变为“没获奖就掀桌”的闹剧时,行业的价值观就已偏离正轨。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表演,是叙事,是情感,是思想。

500

奖项只是外在的认可,而非艺术的终点。

从《日掛中天》中辛芷蕾饰演的服装店主在生活困境中的挣扎,到《春树》中王传君对角色内心的细腻刻画,这些才是电影真正值得被记住的部分。

行业的路还长,风波的结局未必是某一方的“胜利”,而是所有人的反思。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消除奖项评选中的博弈,也无法杜绝舆论场中的情绪宣泄,但我们可以选择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银幕,投向那些用真心演绎的角色,投向那些用真诚讲述的故事。

唯有这样,华语电影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也才能在观众心中扎得更深。

毕竟,电影是艺术,不是赌局;演员是职业,不是人设。

当我们学会为别人的成功鼓掌,也为自己的坚持骄傲时,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成熟。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