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之争,争的是什么?

文 | 刘梦龙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最近引起很大争议的《澎湖海战》。这是一部有鲜明当代政治色彩,强烈宣传意图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其实每年都会有一些,大部分无声无息的上映,无声无息的下映,反正拍出来就已经完成任务了。

  但《澎湖海战》还试图兼顾商业票房,追求商业上的回报。片方希望普通观众不但要作为被动的宣传对象,还要成为主动的消费者,所谓两头兼顾,名利双收。现在来看,这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表面上,围绕《澎湖海战》,人们争论的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和认知。再直白一些,就是施琅收台能不能,配不配用来影射解放台湾。更深入一些,那就是我们要怎么评价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领域的实用主义做法,过去不得已的妥协,事到如今还适不适用于当下。

500

  实际上,我觉得支持者和反对者争的是完全不同领域的东西,以至于不可能辩出一个对错。但这场争论的输赢确实是有的,就是片方输了。

  为这部片子辩解的人始终所强调的,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尊重现实。这个现实大概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关于《澎湖海战》本身,也就是他们在不断强调这部电影是当代文化政策下的自然延续。现实就是,在当下,《20XX渡海战役》肯定是不能拍的,不准这么直白,无论如何,两岸和平统一还是宣传的主基调。但两岸关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岸的统治集团也越来越极端了。那么借古喻今,拍这样一部片子,展示一下立场,传达一些意志,这就是这部片子出台的现实背景。

  这是几十年来通行的作法,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有关部门能审核批准这样一部,在过去看来,其实是很难被准许,更不用说大规模宣传的片子。在一些人看来,应该称为题材的突破,是一种政策领域的放松与进步,冯刘分裂集团,比草原十八部总是强多了吧。

500

  第二个层面,就是随着讨论的深入,当代人对清代评价与认知的分歧。客观说,清代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百年国耻的直接来源,丧权辱国,贻害至今是事实。绝大多数国人对清朝,尤其是清朝的一头一尾,清军入关与晚清卖国,是没有好感的。《澎湖海战》就正撞到这个枪口上。

  但我们又很难否认,清代在当代我国的宣传与文化语境中占有一个格外显著的位置。正面表现清朝的文艺作品并不少见,官方也经常在国内外的各种场合,强调其正统性。

  这种情感与现实的分裂,使很多人天然觉得其中有阴谋,有奸佞,有死而不僵的反动余孽在作祟。但如果考虑到现实政治背景,这种现象长期被官方所默许,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

  客观上说,为了融入国际市场,获得西方的技术和投资,改开以后的中国始终致力于融入西方所构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中国被迫进入这个国际秩序之始,恰恰是1840年以后的事情。从那以后,中国其实是作为一个被动参与者进入其中的。我们虽然说自古以来,但很多时候,这个古其实是需要西方认可的,依然是近现代国际秩序的延伸,是自清以来的。

500

  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面对西方各类指责的时候,依然会强调我国没有侵略性,也无意改变国际秩序现状。当然,这和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利巨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客为主直接相关。这也是如今欧美各国极为不满的,觉得我国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学界搞出了新清史,通过对我国历史的重构,试图在现实的边疆和民族问题上,对我国进行分裂。这就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与新清史同步的,是西方在国际舆论上,开始不断抨击中国试图恢复明朝的朝贡体系。这当然也不是历史问题。

  这种明与清在当代西方语境下的对比,实际上和我们一般人朴实的认知也差不多。但我国官方显然不可能跟着西方人的指挥棒走,再结合我国几十年来的国际化路线,始终强调的无意挑战国际秩序的长期主张,面对西方当下指责的现实需要,边疆治理的客观因素,那么强调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不断在内外部强调清代的正统性,也有其必然性。这当然也让清朝在各类文化,学术、宣传领域有了一种特殊时期的显学地位。

500

500

  政治是现实,是妥协,是天然带有实用主义的,本身就是不尽人意的。几十年来,我国的官方历史叙事,尽量回避民族矛盾,主要强调团结进步。不仅官方如此,社会的主流认知,也都尽量强调大家要放下过去,展望未来。和港台做生意,和周边国家做生意,和西方国家做生意,很多历史问题都可以存而不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一码归一码。所以这部片子的支持者,一直要求观众要谅解,要尊重现实,不要搞上纲上线,指桑骂槐。

  但这套道理,其实是势理,不是道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客观现实条件下,这些年来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不代表心悦诚服。而这套理,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世代的更替,立足基础是在逐渐松动的。清宫剧,这些年也走向衰退了,汉服的潮流在年轻人中无可抑制的兴起。一个处于明显上升期的强盛国家,国民天然喜欢历史上强盛的王朝,而厌恶丧权辱国的历史时期,并急切渴望洗刷历史耻辱,这是理所当然的。

500

500

  所以,反对《澎湖海战》的人,实际上表达的是情绪与期待。对大多数人来说,清代的文化形象和弱势与反动这个认知是难以分割的,是天然为人们所不喜的。而清代在当代中国叙事中的特殊显著地位,实际上是一种迫不得已,是被动而非主动的,是和中国本身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弱势分不开的。而追根溯源,这又可以归结于清朝自身的高度反动,内残外忍,导致国力不振,衰而不亡,最终丧权辱国,一败涂地,使华夏文明陷入千古未有的屈辱地位。

  从这个角度说,对《澎湖海战》的不满,是带有情绪化,是对多年来主流宣传现状不满的一种情绪集中释放。但这也只是不满而已,他没有形成更进一步的系统性诉求,它更多停留在你不要太过分这个界限上。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了,人民群众腰杆子硬了,天然不喜欢忍耐妥协,无论它是对内,还是对外的。

  正因为这种争议其实是建立在情绪基础上的,所以很快,由《澎湖海战》而起的争议就脱离了辩论,讲道理的理性层面,进入流行文化上的狂欢。各路清代野史的大流行,大重构,形成了所谓“洪宇宙”。满清诸帝体面无存,这个反动王朝可以说被赛博刨了祖坟。这种极端对极端,从严肃层面当然可以看做一种舆论失控,但在流行文化中又是注定要大胜特胜,造成的影响要远胜于任何讲道理。

500

500

  最后,回归《澎湖海战》这部片子。我觉得确实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片方应该懂。这部片子,如果只是一部传达某种意图的宣传片,那它尽可以讲道理,做辩论,无所谓,它传播出去就是胜利。但它还是做一部追求回报的商业电影。那作为观众,我为什么要听它讲道理?对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观众不喜欢,这就是最大的道理。强扭的瓜,就是不甜的。这是情绪的事情,不是道理的事情。

  就当代中国来说,我们确实正走进一个大不同以往的时代。概而言之,当下的中国大概有三种相对主流的情绪基调:对中国能取到今天的成果,社会的主流情绪是十分珍惜的;对当下的生活状态,多数人是相对满足的,虽然不是很满足,当依然期待更好;对自身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各类乱象,外部世界不断增强的压迫与恶意,则是日益不满的。

  这三种情绪可以概括为大珍惜,小满足,中等不满。当然,他们是在快速变化的,并随之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转变。比如,00后,甚至10后正在全面进入社会,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阶层。这是马上就要到来的事情,毕竟,年级最大的00后都25岁了。他们从出生开始,生活条件就没有太明显的变化,珍惜当下这种情绪就会迅速减少。而相对的,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国力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却江河日下,他们对外部世界的非难自然会更加不假辞色,而他们对自身社会的公平公正,自然又会有更强烈的进步追求。

500

  社会终究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人的变化必然要带来思想的变化,主流思想的变化自然要带来社会治理的变迁。这种巨变,是我们这代人所要注定经历的。过去的社会文化,其实更讲求大团结,大叙事,小要服从大,私要服从公,因为国力弱,所以声音更要齐。

  但随着一个强大中国的缔造,社会上的声音注定是要多元化的。各种争议都有自己存在的基础,更多人会有自己的立场。这是一种强大才有的从容,同样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500

  在最后,我想说说清代研究的意义。应当说直到今日,对于清代的研究还有不少不足和缺失。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朝代,保留了大量,完整且系统性的历史资料,对研究近代中国的形成,基层社会的运转与治理,都有现实意义。通过观察清代社会的运转,对理解传统中国延续到现在,一些依然保留下来的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今日中国社会的大量问题,很多都是在清代才正式形成,浮出水面的。要从根源上对它们实施治理,研究当初问题的形成,历史上治理的教训,也都必须立足于清代。

  以前限于时势,很多问题上受到种种掣肘,那么现在形势前所未有的变化了。西方主导世界的时代是要结束的,中国也最终要摆脱强加于自身的那套不公平秩序。所以,很多工作到了该系统进行的时候了。

500

500

  存而不论,宜粗不宜细只是搁置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内外部的掣肘,现实的制约,终究也会随着世事变迁而消除。到了那时,我们确实有必要更好的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给清朝这个最后,也是争议最大的封建王朝,给中国最近的三百年,一个更全面,更中肯的结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