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费加罗报》:中国证明已与美国平起平坐,并且做好了博弈准备

500

10月30日,釜山APEC会议结束之际,中美握手言和,达成一项被媒体普遍形容为“战术性缓和”的协议。然而,《费加罗报》资深国际政治评论员帕特里克·圣保罗在其11月最新一期的通讯文章中明确指出,此次协议距离和解仍遥遥无期,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的权力重心正发生悄然转移,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疲于应对美国攻势的守势玩家,而是稳步迈入了全球战略博弈的中心舞台。

一、从贸易战中走出的“对等者”

圣保罗强调,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政策,并未实现其“遏制”或“崩溃北京”的初衷。相反,中国早已在2018年第一轮贸易战后识破华盛顿手段的边际效应,开始系统性重构其产业链与外贸结构。以大豆为例,中国从对美国40%的依赖降至如今不足10%,南美诸国迅速填补了空缺,甚至成为中国大宗农产品的“新战略伙伴”。

这一系列结构调整标志着中国正在摆脱对美国的单一依赖,以回应长期不对等的博弈格局。北京如今不仅能设定议题,也有资本推升谈判筹码。例如,通过稀土出口管制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双管齐下,中国一方面反制美元霸权下的高科技封锁,一方面也逐步拉拢全球供应链向内整合。这一套组合拳显然让特朗普政府意识到,仅靠关税壁垒,已无法精准打击或胁迫中国作出退让。

500

二、休战协议:象征化的手势,现实中的“战略喘息”

釜山达成的协议看似双赢,实则一次避免正面冲突的“战略性喘息”。中国推迟稀土管制,美国则对20%的关税“暂时”减半,双方在芯片、大豆和芬太尼执法问题上各自“妥协”,但并非制度性让步。

作者指出,这是一次典型的“短期而非结构性”阶段性协议,不具有领域间的复合协同,反映出的恰恰是双方对长期竞争态势的清醒认知与战略准备。尤其是中国领导人展现出的克制与沉稳,与特朗普的“十二分好评”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见,北京对局势掌控的信心正不断增强。

三、不对称优势:北京的新战略手段

如圣保罗所言,北京不再仅仅是以“以牙还牙”的方式回应美国,而是采用了“不对称竞争”战略——稀土出口限制就地而起、能源与电池上游掌控力、数十年如一日对“自给自足”的国家意志贯彻,逐渐将战略主动转向己方。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虽然以限制英伟达B30A芯片为筹码博弈,但中国国产化替代步伐也在加快。从华为昇腾芯片到AI模型DeepSeek的加速进展,北京显然已将“技术追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因此,芯片管制不再是中美权力杠杆的单向流动,而成为推动中国技术自立自强的催化剂。

500

四、军备平衡与沟通迷雾

更令人忧虑的是军事层面的“战略再平衡”。文章指出,华盛顿正试图重启与中国的军事沟通机制,期望构建一套最低限度的接触规范,以避免误判风险。然而,北京对这一点持审慎态度。正因如此,如若双方不能建立稳定、可信的军事对话机制,任何偶发的擦枪走火事件都可能迅速上升至全球性地缘震荡。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今日的军力,正逐步从“区域防御”转向全球“有限遏制”能力,美方已不再享有当年的压倒性优势。军事实力的趋势性接近,放大了误解、误判的系统性风险,也对双方战略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00

五、“脱钩”无解,中美还将长期共存于不信任中

正如文章警示:“釜山协议并不预示和平的到来。”这不过是新冷战边缘的一次短暂制动,而非终止。中美现今的结构性竞争已深植全球产业与政治格局内,“脱钩”已成难题,与此同时,新的体系性互依才正开始。如北京对人工智能、稀土、能源等领域的战略布局,美国在高端制程和金融规则下的制度硬实力,两者反倒可能保持一种“高度竞争下的深度依赖”。

​中国今天不再是2010年前那个谨言慎行、韬光养晦的崛起国,它在经历贸易战、科技围堵和外交孤立后,确立起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全面战略信心。《费加罗报》的分析清晰表明,北京已经准备好应对长期的、一体多维的地缘政治博弈,从经贸、技术、军备到地缘外交……这场超越双边的全球棋局将持续多年,其走向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21世纪国际秩序的结构性走向。

釜山协议虽临时缓冲了中美紧张,但也再次印证一个时代命题:中国,已登上全球战略舞台的中央,并准备在风暴中“搏浪同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