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重生?

深陷债务危机的中国头部民营房企碧桂园,近日迎来了逆转性的关键进展。其规模高达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0亿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标志着这家曾经坚守至最后的民营房企,正式迈出了走出困境的实质性一步。
这一重组案的顺利推进,不仅为碧桂园自身轻装上阵、重构征程创造了条件,也被视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的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5日,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债权人会议在香港举行。根据碧桂园11月6日发布的公告,重组方案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取得了压倒性支持。
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有41名债权人参与投票,债权总额41亿美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比达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参与度更高,2382名债权人投票,债权总额约112.3亿美元,赞成票金额占比高达96.03%。这一结果远超法定通过门槛,充分体现了债权人对重组方案的认可与支持。
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重组后预计降低有息债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840亿元人民币。
重组方案提供了“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等多元化组合选项,同时控股股东带头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全额转股,展现了与大股东共同进退的诚意。这种创新性的债务化解方式,为陷入困境的房企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碧桂园的境外债务重组工作历时300天,展现出高效的执行力和市场认可度。回顾其重组历程:2025年1月9日,碧桂园首次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4月11日正式公告重组支持协议;至11月5日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整个过程推进迅速而有序。此前10月13日,碧桂园已公布重组方案细节,并正式通知债权人召开会议表决。公司早在8月底就表示预计在年内完成境外债务整体重组,如今这一目标即将实现。
接下来,12月4日的法院裁定聆讯将成为重组方案最终落地的最后一环。若顺利通过,碧桂园将真正实现债务减负,开启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高等法院已于2025年8月7日批准了将呈请聆讯延期至2026年1月5日的联合申请,同时呈请人已表示原则上支持建议重组,这些都为重组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碧桂园债务重组案的成功推进,对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面临债务压力,多家房企出现流动性危机。碧桂园作为头部民营房企,其债务重组方案获得通过,不仅有助于稳定企业自身经营,更将改善民营房企的整体信用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大规模债务重组的成功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行的风险化解路径,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当然,债务重组通过只是碧桂园重生的第一步。未来,企业仍需在销售回暖、现金流改善、业务转型等方面持续努力。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购房者信心有待恢复,这些都将考验碧桂园的持续经营能力。但无论如何,177亿美元债务重组的成功,已经为企业争取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发展机遇。

碧桂园在公告中感谢债权人对公司工作的持续支持与参与,并表示将继续与债权人合作推进建议重组。
这家曾经的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在逆境中展现韧性与担当。其债务重组案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自救故事,更是整个行业风险出清、迈向健康发展的重要见证。随着重组方案最终落地,碧桂园能不能真正实现“轻装上阵”,走出浴火重生之路,值得观察。
顺带提及,前不久发布的“2025胡润百富榜”上,2007年登上“中国女首富”的碧桂园杨惠妍,今年没在榜单上。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