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扮演”争议下,小鹏“猫步”踩在了特斯拉命脉上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电动化”到“物理AI”的深度变革,而小鹏汽车成为这轮变革中最激进的玩家之一。
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董事长何小鹏没有谈论常规的车辆升级,而是宣布小鹏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与此同时,小鹏发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白色身影流畅的“猫步行走”甚至引发网友质疑“内藏真人”。
部分网友质疑的理由包括,就在不久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将Optimus量产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26年底,机械手无法实现精细操作和复杂动作。技术瓶颈让市场降低了人形机器人发展预期。
次日,小鹏拍了条辟谣视频。镜头里,IRON继续走猫步,然后被拉开机器人背部拉链,晶格肌肉、控制器等部件一目了然。

显然,小鹏的人形机器人业务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而这是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变革的缩影。
比亚迪、广汽、奇瑞、赛力斯……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正在密集布局机器人业务,一场从“造车”到“造人”的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回应“质疑潮”,中国创新打破刻板印象
小鹏汽车在科技日舞台上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收获的并非全是掌声,大量“真人扮演”的质疑声随之响起。
部分网友难以相信中国科技企业能做出如此灵活的机器人,对比之下,他们认为“特斯拉机器人都没这么利索,小鹏不可能更丝滑。”
这一幕,仿佛是中国科技创新在路上不得不经历的“成人礼”。
小鹏的遭遇揭开了存在于许多人潜意识里的“双重标准”。“有时候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何小鹏直言:“如果这是海外公司的产品,大家可能会鼓掌欣喜,却不愿相信中国公司能做到。”
如果关注小鹏比较久的投资者,不难发现这种质疑是一种“熟悉的配方”。
将时间回拨到十年前,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同样在“抄袭”“模仿”的标签中艰难起步。彼时,初出茅庐的小鹏汽车的业务布局与特斯拉高度对标,被笼罩在“追随者”的刻板印象之下。
然而,市场没有意识到,小鹏今天的布局,虽然路径与特斯拉相似,但内涵与速度已大不相同。
与特斯拉花了十年才形成从芯片、模型到机器人的一体化体系相比,小鹏在短短两年内,已建立起自研算力平台、AI大模型与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三大具身智能产品矩阵。
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国内完备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提供支撑,更是何小鹏在商业模式上构建了“第二曲线”,即用汽车领域积累的AI技术反哺整个智能生态。
正因如此,从技术层面来看,IRON机器人的突破是经得起检验的。IRON搭载了三颗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并采用了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这套系统使其具备了应对复杂环境并进行交互的潜力。

图灵AI芯片;图源:小鹏汽车
当前市场最亟待转变的,是那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舆论不应再以过去的眼光审视今日的中国创新。
从新能源汽车的逆袭,到如今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并行竞争,中国科技公司已经用扎实的技术突破和市场销量回应了过去的质疑。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公司正凭借更敏捷的工程化能力推进量产落地,赢得定义下一代智能产品标准的权利。
从“造车”到“造人”,车企迈向物理智能的三大优势
从Robotaxi到人形机器人,从飞行汽车到自研芯片,在AI浪潮重构全球科技版图的当下,小鹏汽车揭示了一个更大的产业趋势。
继电动化、自动驾驶之后,“具身智能”正成为汽车产业最可能的下一个赛点。除了小鹏,广汽集团发布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奇瑞明确将机器人业务视为“第二增长曲线”,赛力斯也宣布联手字节跳动进军机器人领域。

图源:广汽集团
为何车企纷纷瞄准人形机器人赛道?
从商业逻辑来看,汽车作为全球10万亿美元的市场,年产量约9000万台;而机器人则被普遍认为是潜力达20万亿美元的更广阔市场。对于寻求新增长曲线的车企而言,这片新蓝海的诱惑不言而喻。
更为关键的是,车企造机器人拥有三大天然优势。
首先是技术同源。
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控制技术可以直接迁移至机器人。何小鹏表示,人形机器人明年底量产,软硬件标准要符合甚至超过“车规”。小鹏的第二代VLA模型创新性地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这一技术可同时驱动汽车、Robotaxi和机器人。

图源:小鹏汽车
其次是供应链与成本优势。
“车规级”标准的迁移,为机器人提供了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核心部件供应链。比如,产业链信息显示,蓝思科技一直是车载零部件核心供应商,如今又承接了小鹏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车规级供应链整合,将让小鹏在核心部件采购上相比纯机器人公司具有明显的规模化采购成本优势。
最后是产业化能力。
车企的大规模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能加速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按照规划,IRON机器人计划在2026年底前启动规模量产,将优先进入导览、导购等商业场景,并已与宝钢合作探索工业级应用。这种明确的商业化路径体现了头部车企在产业化方面的成熟度。
总之,三大优势奠定了车企竞逐具身智能的基础,而在“具身智能”这一确定性的产业拐点上,中美车企正基于“车规级”技术同源与产业化优势展开竞速。
由于小鹏计划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而特斯拉则将Optimus的量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底,业内普遍将2026年视为人形机器人潜在的量产交付元年。
这场竞赛将是车企的生态竞争。而从发布会来看,小鹏已从特斯拉的模仿者,进化为在量产与成本上极具竞争力的追赶者。
特斯拉构建了从Dojo训练芯片、AI大模型到Optimus机器人的闭环系统,马斯克将Optimus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并设想了年产百万台乃至数千万台的宏伟目标。
而小鹏也建立了自研算力平台、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生态,VLA二代模型基于3万卡集群与特斯拉Dojo的计算规模已进入同级区间。此外,小鹏Robotaxi车端算力达到3000TOPS,成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准。
凭借自研芯片、VLA大模型和Robotaxi的协同生态,以及更敏捷的供应链整合,小鹏汽车在量产时间表和成本控制上展现出“中国速度”。
那么,中国车企是否将率先驶入“物理智能”的规模量产时代?
以成长心态,见证中国人形机器人的“iPhone 4时刻”
从中美新一轮制造业竞争格局观察,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向新物理AI世界迈进的核心载体。
如果由机器人承担基础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人类就可以保持较高福祉水平,并将创造力集中投入到科技、文化、教育和探索领域中。这正是马斯克最新观点将机器人与AI定位为“维持社会运转能力所必须的工具”的理由。
不过,尽管下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iPhone 4时刻”被业界频繁提及,但这一颠覆性节点的到来仍需积累。
短期内的市场预期已发出警示信号。比如,高盛近期下调了“特斯拉机器人概念”三花智控的投资评级,认为当前股价已隐含了对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的过度乐观预期。

从落地时间表来看,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近期提出分阶段发展预期:工业场景落地需2-3年,商业服务场景需要3-5年,而进入家庭场景则至少需要8-10年。这种阶段性特征表明,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爆发式的一蹴而就。
在未来十年,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iPhone 4时刻”的爆发中心。
政策层面看,“十五五”规划前瞻性地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级战略增长点,各地方政府也积极跟进。比如,山东省发布的《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核心软硬件产品”。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应用与政策形成了共振。
一方面,短期市场狂热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涌入赛道。IT桔子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前三个季度,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超过600起,已经超过前两年全年水平。这种资本密集投入正在加速技术突破与商业化验证的循环。
另一方面,从展厅导览到工业巡检,从应急救援到医疗服务,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加速了产品迭代与技术优化。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1350万套,两大类产品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
站在当下这个类似智能手机产业iPhone 4发布前,或电动车行业特斯拉Model S发布前的关键节点,相关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正如何小鹏所言“2025到2027年,中国机器人一定会让世界看到更高阶的表现”,这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预示。
短期来看,市场需要理性看待发展节奏,避免过度炒作。长期而言,则应当坚定投入,抢占未来二十年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现在,向前走是最重要的,脚踏实地,行则将至。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