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辉煌的创新天堂
乔布斯:
我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我希望公司的员工对于打造伟大的产品怀有满腔动力。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能获利当然很好,因为只有赚到钱,才有资本打造伟大的产品。但初心一定是产品,而不是利润。斯卡利搞错了重点,把赚钱当成了首要目标。这个差别非常微妙,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这会最终决定公司招聘什么人、提拔什么人、会上讨论什么事项等一系列问题。
有人会说,“顾客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但这不是我的做法。我们的工作就是赶在顾客之前,替他们想清楚他们想要什么。我记得福特说过:“如果我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才会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依赖市场调查。我们的任务是超前读懂那些还没有落在纸面上的东西。
宝丽来公司的兰德谈到了人文和科学的交会点。我喜欢这个交会点,这里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创新的人有很多,而创新也不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突出的特点。苹果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我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工程师是相似的,因为他们都渴望进行自我表达。事实上,在研发第一代Mac的优秀工程师团队里,有些人会在业余时间写诗或作曲。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成为人们表达创造性的方式。像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在科学方面也很出色。米开朗琪罗不只是会雕刻,他还了解很多采石的知识。
人们付钱给我们,让我们为他们整合产品和服务,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整天思考这些东西。如果你对生产伟大的产品怀有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就会推动你进行整合,推动你把硬件、软件和内容管理变为一个整体。你总是希望实现新的突破,所以必须亲自去做。如果要把自己的产品开放给其他硬件或软件,你就必须放弃一些愿景。
回顾过去,不同时期的硅谷有着不同的典范公司。有很长一段时间,硅谷之星是惠普。然后进入半导体时代,仙童和英特尔脱颖而出。我认为,苹果有一段时间非常耀眼,但后来光芒也逐渐暗淡。而今天,我认为最棒的公司就是苹果和谷歌,苹果比谷歌更强一点儿。我觉得苹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公司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仍然处于科技变革的最前沿。
攻击微软非常容易。很显然,他们已经丧失了行业统治地位,变得比较无足轻重。但我仍然很欣赏他们过去的成绩,也了解其中的艰辛。他们非常擅长商业运作,但在产品方面进取心不足,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比尔喜欢把自己说成一个搞产品的人,但他真不是。他是个生意人。对他来说,做成生意比打造伟大的产品更重要。他最终成为世界首富,如果这是他的目标,那么他得偿所愿了。但赚钱从来不是我的目标,而且我很想知道,这真的是他的终极目标吗?他建立了一家了不起的公司,我对此非常钦佩,我也很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他很聪明,也很有幽默感。但微软的DNA中从来没有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甚至,就算把Mac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复制不来。他们根本就不懂其中的精髓。
对于像IBM或微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衰退,我有自己的理论。公司发展得很好,不断创新,在某些领域成为垄断者,或者接近垄断地位,这时,产品的品质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公司开始重视出色的销售大师,因为他们才是能够推动营收的人,而不是产品工程师和设计师。最终,销售人员成了公司的管理者。IBM的约翰·阿克斯就是个出色的销售人员,头脑聪明,口才极好,但他对产品一窍不通。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施乐公司。当销售人员管理公司时,产品人员就不受重视了,很多人会选择离开。斯卡利加入苹果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是我的错;鲍尔默接管微软的时候,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苹果很幸运,东山再起了。至于微软,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我讨厌追求一夜暴富的人以“企业家”自居。他们真实的想法就是在创业后找机会把公司卖掉或上市,借机捞上一笔。他们不愿意耗费心血建立一个真正的公司,而这才是做企业最难的环节。打造长青企业才是真的有所贡献,才能为前人留下的遗产添砖加瓦。建立在一两代人之后仍会屹立不倒的公司,这就是迪士尼、休利特、帕卡德及英特尔的创始人所做的。他们打造了传世的公司,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这就是我对苹果的期望。
我不觉得我对别人很苛刻。如果他们工作没做好,我就会当面告诉他们。诚实是我的责任。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而且我通常也都是对的。这就是我努力打造的文化。我们彼此之间完全坦诚,不加掩饰,任何人都可以告诉我他们觉得我在胡说八道,我也可以对他们说同样的话。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论,对彼此大吼大叫,而我觉得这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会直言不讳地说:“罗恩,那家零售店看起来狗屁不是。”也会当着负责人的面说:“我的天哪,这个产品的工程设计搞砸了。”这就是我们共事应有的责任:必须绝对诚实。也许世界上存在着更好的方式,大家都像在绅士俱乐部一样,打着领带,西装笔挺,委婉客气,但我不会这一套,我只是来自加州的中产阶级而已。
我有时很严厉,也许没必要这么严厉吧。我还记得里德6岁的时候,那天我刚刚解雇了一个人,我回到家后,看着里德,就想,那个人也要回家告诉家人和年幼的儿子自己失业了,他一定非常难过。这很不好受,但总得有人来当坏人。我想,确保团队优秀一直是我的任务,如果我不做,就没有人会去做。
你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迪伦本来可以一辈子唱抗议歌曲,这样也能赚很多钱,但他没有在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前进。1965年,他开始在民谣中融入电子乐元素,很多歌迷因此离开了他。1966年的欧洲巡演是他的巅峰。他先是上台演奏原声吉他,观众们都很喜欢。然后他带着The Band乐队出场,进行电吉他表演,观众席上传出了嘘声和喝倒彩的声音。就在他要唱《像一块滚石》的时候,甚至有观众大骂:“犹大!叛徒!”接着,迪伦说:“给我大声弹!”伙伴们照做了。披头士乐队也是如此。他们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他们的艺术。这也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情——前行不辍。否则,正如迪伦所说,如果不是忙着生活,那就是在为死亡忙活。
我的动力是什么?我想大多数有创造力的人,都想对前人的贡献表示感谢。我所使用的语言或数学不是我发明的,我吃的东西基本不是自己做的,穿的衣服就更不用说了。我所拥有的一切都依赖于人类的其他成员,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为全人类做出一点儿贡献。我们要用自己所知的唯一方式进行自我表达——我们不能像鲍勃·迪伦那样写歌,也不能像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那样写剧本,那我们就努力用自己所拥有的才能来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感受,表达我们对所有前人贡献的感激之情,为历史长河再添一笔。这就是我的动力。
————————————————————————
把内容梳理如下:
一、 核心商业与产品哲学
1. 公司的根本目标 :
打造一家 基业长青 的公司,而非仅仅为了赚钱。
公司的首要目标和动力是 打造伟大的产品 。
利润是结果,而非初心 。利润很重要,因为它为打造伟大产品提供资本。
目标(产品还是利润)的微妙差别,决定了公司的人员招聘、提拔、会议议题等一切后续事项。
2. 关于市场需求与创新 :
不认同“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 的做法。
核心方法论 :赶在顾客之前,替他们想清楚他们 真正想要什么 。
引用亨利·福特的例子 :“如果我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不依赖市场调查 ,因为人们直到看到产品才恍然大悟。
任务 :超前读懂那些还没有落在纸面上的需求。
3. 创新的本质 :
创新的特点并非其职业生涯中最突出的。
创新的关键在于 人文与科学的交会点 (引自宝丽来公司兰德)。
苹果创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蕴含的 深刻的人文精神 。
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是相似的 :都渴望自我表达。
举例 :
开发第一代Mac的工程师中,有人在业余时间写诗或作曲。
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既是伟大艺术家,也精通科学。
4. 整合的价值 :
用户付费购买的是 被整合好的产品和服务 ,因为他们没时间自己研究。
对产品的极大热情会推动公司去 整合硬件、软件和内容 ,形成一个整体。
为了实现愿景,必须 亲自控制所有环节 ,如果开放给其他方,就必须放弃部分愿景。
二、 对公司与竞争的评析
1. 硅谷典范的变迁 :
不同时期有不同典范:惠普 → 仙童、英特尔 → 苹果、谷歌。
当前(发言时)看法 :最棒的公司是苹果和谷歌,但 苹果比谷歌更强一点 。
苹果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并仍处于科技变革的最前沿。
2. 对微软的批评与欣赏 :
批评 :
已丧失统治地位,变得无足轻重。
DNA中缺乏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 。
即使把Mac摆在面前,他们也复制不来,因为“不懂精髓”。
比尔·盖茨是 生意人 而非产品人, 做成生意比打造伟大产品更重要 。
欣赏 :
钦佩微软作为一家公司很了不起。
喜欢和比尔·盖茨一起工作,认为他聪明、有幽默感。
承认他们过去成绩的艰辛,并擅长商业运作。
3. 大公司衰退的理论 :
原因 :成为垄断者后,产品品质变得不重要,公司开始重视能推动营收的 销售大师 ,而非产品工程师和设计师。
结果 :销售人员成为管理者,产品人员不受重视并离开。
例证 :
IBM的约翰·阿克斯(出色的销售,但对产品一窍不通)。
施乐公司。
约翰·斯卡利加入后的苹果(乔布斯承认是自己的错)。
史蒂夫·鲍尔默接管后的微软。
苹果幸运地东山再起,而鲍尔默掌舵的微软则难有改变。
三、 对企业家精神与公司传承的看法
1. 鄙视“一夜暴富”的“企业家” :
他们只想通过出售公司或上市捞一笔,不愿耗费心血建立真正的公司。
2. 推崇“打造长青企业” :
这才是真正的贡献,能为前人遗产添砖加瓦。
榜样 :迪士尼、惠普(休利特、帕卡德)、英特尔。他们建立了能传承一两代人的公司。
对苹果的期望 :正是如此。
四、 领导力与团队文化
1. 管理风格:直言不讳的诚实 :
不认为自己苛刻,而是 责任是保持诚实 。
因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且“通常都是对的”。
努力打造的文化 :彼此之间 完全坦诚 ,可以互相指责对方“胡说八道”。
激烈的争论和吼叫被视为“最美好的时光”。
举例 :直接批评零售店“狗屁不是”,或当面指出产品工程设计“搞砸了”。
自嘲不会绅士俱乐部那套委婉客气的方式。
2. 关于解雇与当“坏人” :
有时可能过于严厉。
会想到被解雇者及其家庭的痛苦。
但认为“ 确保团队优秀 ”是自己的任务,如果自己不做,就没人会做。必须有人来当这个“坏人”。
五、 个人动力与人生哲学
1. 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
引用鲍勃·迪伦 :没有停滞不前,即使融入电子乐失去民谣歌迷(被骂“犹大”),也要不断前进。
引用披头士乐队 :不断前进,完善艺术。
自己的信条 :前行不辍。否则,如迪伦所说,“如果不是忙着生活,那就是在为死亡忙活”。
2. 根本动力:回馈与表达 :
动力来源于对前人贡献的 感谢 。
认识到自己所使用的一切(语言、数学、食物、衣服)都依赖于他人,是“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渴望 回馈社会 ,为人类历史长河“ 再添一笔 ”。
自我表达的欲望:用自己唯一的才能(科技产品)来表达最深切的感受和对前人的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