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直播间“祸从口出”:一句闲聊如何带崩股价,跌超5%!
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一句不经意的对话,竟能让一家公司的股价掀起巨浪?11月6日晚,泡泡玛特直播间里的工作人员在展示一款售价79元的DIMOO挂链盲盒时,一句“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加上另一句“没事,会有人买单的”,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11月7日,泡泡玛特股价开盘就直线跳水,盘中一度跌超5%,创近半年新低。这看似普通的两句闲聊,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背后又折射出泡泡玛特怎样的问题呢?

直播间的“意外”与股价的震动
11月6日的这场直播,原本是一场普通的商品推广活动。但当工作人员那两句对话被直播出去后,一切都变了。网友们迅速捕捉到了这一“槽点”,并纷纷转发评论。有人觉得这是“皇帝的新衣终于被内部人揭穿”,认为泡泡玛特自己都嫌产品贵,还暗讽消费者盲目追捧。也有部分网友觉得大家反应过度,认为这只是员工不了解品牌附加值,是公司培训不到位。
然而,资本市场可不会管这是不是过度反应。11月7日早盘,泡泡玛特港股就给出了“回应”,股价一度跌超5%。截至11月7日15时57分,泡泡玛特股价报203.6港元,跌14.00港元,跌幅6.43%。从8月底达到峰值以来,股价已下跌约38%。
背后的定价争议与品牌信任危机
泡泡玛特一直以来都因其高溢价的盲盒产品而备受关注。就拿这次的DIMOO挂链盲盒来说,其主要材质是锌合金和树脂,有分析认为其单个生产成本可能也就几块钱。而这样一个挂链盲盒,售价却高达79元。
品牌溢价的本质是一种信任契约。消费者愿意为泡泡玛特的产品支付高溢价,是基于对品牌的信任,以及对其产品所带来的情感价值的认可。但这次直播间工作人员的对话,就像是无意间戳破了这层契约。让消费者感觉自己的信任被辜负了,仿佛自己真的成了被“割韭菜”的对象。
品控问题与管理漏洞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直播间“翻车”之前,泡泡玛特新推出的“Skullpanda(SP)餐桌系列”盲盒就因将Logo印成“POPMAET”陷入质量争议。这一批次性的印刷错误,让消费者吐槽“几百块的产品还犯低级错误”。而且在产品下架后,售后响应迟缓,进一步暴露了公司的管理漏洞。
短短数日连续出现问题,让外界对泡泡玛特的品牌管控与品控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在消费者日益注重品质和品牌体验的当下,这样的问题无疑是致命的。
从业绩上看,泡泡玛特2025年第三季度总体收益同比激增245%-250%,成绩不可谓不亮眼。但投资者却似乎并不买账,因为他们看到了背后隐藏的风险。
一方面,泡泡玛特存在“单一IP依赖”的问题。比如LABUBU曾经爆火,带飞了泡泡玛特股价,但如今其热度已现消退迹象,而新品中还没有出现能承接其流量的潜力IP。另一方面,投资者普遍预判2025年可能成为业绩增长峰值,2026年增速或将放缓。
面对股价的震荡,泡泡玛特也在积极应对,推出了15周年“庆祝这一刻”全明星系列新品,并通过与《星期三》《哪吒之魔童闹海》等IP联名挖掘增量。但如何破解单一IP依赖、完善品控与售后体系、打消市场对增长持续性的顾虑,成为摆在泡泡玛特面前的关键命题。
大力财经分析认为,对于泡泡玛特来说,这次的股价下跌或许是一个警示。品牌的塑造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维护,而毁掉它可能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小失误。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消费者的感受和品牌的内在价值。
网友评论,这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感觉被欺骗了。如果内部员工都觉得贵,那说明这价格确实不合理,以后再也不买了。
结语
泡泡玛特的这次“翻车”事件,给所有企业都上了一课。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放大镜下。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小的品控问题,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
对于企业来说,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更要注重品牌建设和消费者的信任。只有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你对泡泡玛特这次的事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