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巴黎开店,法国精英集体破防
Shein巴黎开店,法国精英集体破防,都说出海必须考虑”隐形成本“,这些隐形成本都在哪里呢?
11月5日,Shein全球首家实体店铺开在了巴黎市中心的高级百货公司里,法国精英们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最佳战绩是Shein网站之后可能会被暂时封jin。
现在去评论Shein的对错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有错当纠,走调查程序。反正所有的大厂都在欧盟交过罚金。Shein也已经被罚了3次,1.91亿欧元(15.71亿元)。
此次Shein的极端困境,超出了它本身的商业意义——甚至和中国电动车的欧洲困境有些类似。
首先,“穷人的品牌不可以进入法国人的奢侈品圣殿”。玛黑区的BHV,传统上是巴黎中产与设计师文化的象征地带。
SHEIN代表的,是“算法驱动、草根式消费”,可触及的大众时尚。
过去,这种消费发生在精英阶层“看不见”的地方(网购、郊区商场、快递包裹)。
但当它进入玛黑区,就像是精英的餐桌上突然上了份麦当劳——不是好不好吃,而是身份乱了。抗议的名义是环保、劳工、快时尚污染……情绪核心是阶级象征的越界。
穷人的时尚怼到精英们高贵的脸前还使劲儿摩擦——“你,越界了!”
其次,欧洲话语体系中的“双标公正”。
法国2台之前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从快时尚到奢侈大牌,很多都产自法国人在马达加斯加开的工厂,当地月薪60欧(500元)。这些法国工厂主说给了当地人“公正工资”。如今充斥欧洲市场的“越南造”,“印度造”,“孟加拉造”,可也都是“公正工资”?
然而,如果不是欧洲人赚了这个差价,那就不公正了,就是妥妥的“剥削劳工”。
第三,现在整个西欧都在面临本地产业困境。
法国奥克西塔尼大区主席 Carole Delga 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点名中国几大电商平台“低价背后是劳动剥削、产业外迁与本地商家消失”。她呼吁停止这种“无伦理的商业模式”,认为它削弱了法国的经济主权与社会结构,呼吁“捍卫法国的工艺与价值”。
请大家细品这位女士发言的每一个字,以上正是法国上流社会现在最正确的发言。
不要小看这段话。现在Uber和Amazon在欧洲打广告,经常说的都不是服务和产品,而是如何关注女性或者男性一个月陪产假。
当外部竞争者崛起,自己又无力破局,欧洲开始重新定义公平竞争——从政治话语到监管框架。在这一波抵制情绪背后,欧盟其实早已在筹备更严格的快时尚监管政策。这场围绕SHEIN的争议风波,可能会成为欧洲为新贸易规则造势的样本。
制造业回流,也是方向。这一趴,中国电动车们想必已深有感触。
第四,很多法国家庭买的就是“便宜货”。Shein在法国有超过2500万客户,法国人口也不过就6852万。
一边是抵制的人大说特说“Shein太便宜了,不正常,不环保……”;
一边是在开业当天排着大队去BHV扫货的消费者。结果很多人很失望,因为BHV里的Shein商品不便宜,因为当日都是要匹配BHV水准的“昂贵货品”。
看到有一个街访,说到5日BHV迎来Shein,很多当地人都是第一次进入BHV玛黑店,很多人甚至刚拿到这个月的补助……所以,不买昂贵的设计师品牌,是他们不想么?
撕裂的不是时尚,而是社会本身。
这里只剩下一个明白人——BHV百货的大房东,法国大百货公司集团(SGM)90后的年轻主席Frédéric Merlin。他在Ins上打破了之前一个月的沉默。说了以下一段话:
”有些人——无论是品牌、政界人士还是评论者——懂得如何利用争议来为自己宣传。在BHV,我们更重视脚踏实地的商业活动,而非媒体上的喧嚣。“
“我并不轻视那些喜欢这些产品的数百万法国消费者。在格勒诺布尔,14万居民中有9.5万名顾客。我们必须倾听这样的现实——而不是过早下判断。”
这段话之后被淹没在争议的海洋里了。
所以到底是谁在轻视法国消费者呢?
听得见远方的哭声,却看不见眼前很多人的困境。这就是当下的欧洲。
对中国品牌而言,出海的隐形成本不仅是合规与税率,而是如何在别人的文化坐标中被看见、被接纳。
Shein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郝倩在欧洲的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