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硅谷”可能在这里

文 | 白嘉嘉

太湖边的无锡滨湖区,正在成为长三角最有“硅谷味”的地方。它的赛博景观曾引来马斯克隔空点赞。但这位科技大佬或许还没发现滨湖最迷人的一面,否则他可能会亲自来一趟。

就拿“光子芯片”来说吧。

全世界都在绞尽脑汁优化电子芯片,滨湖却回到了一条常识:光比电更快。它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一座光子芯片研究院,并建设了国内第一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孵化光子芯片领域的英伟达。对于这种算力上限更高的新芯片,马斯克一定会很喜欢。

500

滨湖,这个位于上海和南京地理中点、水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比陆地(209平方公里)更广的区,很少露出它高科技的一面。即便是生活在长三角的人,对它的印象往往也止步于鼋头渚、太湖的风景。

但像硅谷的影响力渗透全球,滨湖的“硅谷味”也早已飘进了全国大多数人的生活。

这是一种洋溢着创业、创新精神,受前沿科技激发产生,随着产品和应用飘散各地的独特味道。

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地区朝气蓬勃的标志。

1、无处不在的“硅谷味”

师从“硅谷教父”、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的硅谷精英,将“创业精神”视作老师教给他们的最重要一课。

惠普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回忆说,特曼会带他们去电子企业参观实习、拜访行业元老、接触最新科研成果,为日后创业积累第一手经验。

后来,这些学生蒲公英般飘向各地,打造出一批顶尖科技公司。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滨湖。无锡近 90% 的科教资源集中在这里,不少科研、产业中心跨省而来,孵化了大量企业。

比如清华。2012年,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在滨湖成立,十余年间孵化出百余家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企业。

500

AI兴起后,清华和滨湖笃信这是一股改变千行百业的力量,2023年进一步设立了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计划每年至少孵化5家带AI基因的企业。

将前沿科技流畅转化成产业成果,这正是滨湖“硅谷味”的源头,它无处不在,哪怕一杯看似普通的纯净水,背后都有诺奖级的科技“撑腰”

“(诺奖技术)的下一任掌门人说不定就诞生在我们中心。”无锡MOF/COF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工作人员边开玩笑,边从“桌面级家用空气集水器”里接了一杯水。

按键、出水,流程和普通的饮水机别无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台机器头顶没有水桶,也无需外接水源,能“无中生水”。

500

实现这宛如魔法一幕的诀窍,正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MOFs材料。它可以从空气中“榨”出水分,即便在中东的沙漠里。

事实上,即便不在滨湖,你也能“闻”到滨湖的“硅谷味”。

“基本上国内所有叫得上名字的食品公司,都和我们有合作。”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对园区2001年以来孵化1200多家企业的成绩感到满意。

即便有些企业后来后来迁往其它城市,滨湖也从不介怀——就像硅谷不会要求苹果将所有工厂都设在当地,它更想成为产业的创新中心。

2024年,滨湖区的GDP增速登顶无锡,占到规上工业产值比重77%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这背后是大量的研发投入,2024年滨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9%,比美国(3.6%)、欧盟(2.1%)更高。

2、或许是商圣范蠡带来的重商基因?

华盛顿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奥马拉在著作《硅谷密码》中,总结了十条将硅谷带向成功的要素,其中第一条,是“有利于个人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

滨湖人荣毅仁——或许更广为人知的是他中国第一任首富的身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因为种种原因,荣家的企业在1950年前后,陷入了半停工。为了恢复生产,荣毅仁多次向政府反映困难,还主动提出了不少解决困难的办法,如供应原料、收购、定货、加工、包销、贷款等等。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艰难时光,荣毅仁感慨不已,“凡是我提出的办法,只要对生产有利,能够维持生产,度过困难的,政府总是迅速地同意照办,从没有受到过留难。”

或许是因为商圣范蠡在此归隐带来的重商基因?

总之,滨湖一直对企业抱有极大的善意。22年滨湖曾组织过“‘进万企解难题促发展’大走访行动”,前滨湖区委书记许峰还公开发表过文章,号召同事们对企业“关心服务到位”。

医疗器械企业蕾明视康对此感受颇深。

蕾明视康深耕的高端人工晶状体领域,曾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价格高昂。2014 年,创始人廖秀高博士带领团队研制出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成功实现“国产替代”。可到了2022年,企业却因扩产陷入困境——

500

新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原有近 3000 平的车间完全不够用,当年4月又拿到两张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扩产迫在眉睫。

地处一线湖湾区域的滨湖想挤出一点土地很不容易,但在走访企业之后,他们还是决定“急企业之所急”:1个月内为蕾明视康新增4400平场地,还协调各方保障后勤,满足医疗器械生产对温度、洁净度的要求,最终实现新车间年内启用。

从人到钱到地再到政策,滨湖花了数十年时间铺就了一条产业发展的“高速路”,越来越多企业“慕名而来”。

以蕾明视康所在的医疗行业为例。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辉瑞制药等世界一流的龙头企业先后来到滨湖,相关企业超过335家,形成了4座产业集群。

连外媒都忍不住赞叹其生物医药产业的速度:“在这里的制药公司可以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快、更便宜地开发和制造药物。”

3、今年提了两次“危机感”的滨湖,准备了哪些牌?

硅谷的企业家总把危机感挂在嘴边。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总感觉公司快要倒闭了。”比尔·盖茨说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滨湖也怀有同样的危机感。

500

今年2月的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上任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强调“全区干部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8个月之后,继任者李平再次在工作推进会上,号召他的同事们“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

对滨湖而言,土地资源紧张、环保要求严苛是绕不开的难题,这也注定它必须走一条“高科技含量、高效”的发展路线。

滨湖迈出的第一步,是将成果转化锚定国家战略。

《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5)》中,滨湖将“推动科创成果落地开花”,列为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滨湖并未将创新的站位局限在一市或一省,而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

这无疑是一种聪明的做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资金、人才、政策扶持,唯有借用国家的杠杆,才能稳稳撬动。

第二步是用“综合能力”开展招商引资。

在长三角,各地都把招商引资当作重中之重,滨湖年初也定下目标: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5个,包括4个50亿元以上项目。

简单梳理滨湖的项目招引策略,调用的工具包括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合作基金、地块“模块化”供应,常态化跟踪服务供应等等。

这反映出滨湖正在构建一种差异化招商的体系。哪怕某一项要素暂时落后,也能靠其它要素补上。

这非常考验地方对企业痛点的精准洞察,不过滨湖在为企业“纾困解难”过程中,已经积累起了经验。

第一步保障科技创新,第二步增强市场活力,而这两步都离不开同一个前提,即人才的汇集——滨湖正在迈出的第三步,靠“宜居+科创”吸引人才。

马斯克点赞的视频,是一段拈花湾景区的无人机表演。这座景区主打“禅”文化,同时也充满声光电特效和现代艺术装置,正是滨湖“左手湖光山色,右手赛博朋克”的缩影。

500

今年,滨湖还新开发了一座“乐读慢岛”,岛上有一面墙,签满了音乐人、作家的名字。

一次演出中,夕阳伴随着歌声照进屋里,打在歌手脸上。歌手让听众看看窗外的黄昏。听众说,我们已经在你脸上看到了。

这一幕仿佛滨湖的某种隐喻:

当高新技术产业高歌猛进时,湖光山色的悠闲便悄悄落在人们心间。这份“硬核科创” 与“柔软生活”的平衡,正是现代人所期待的,也将让滨湖的“硅谷味”越来越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