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也开始失业了吗?
作者 | .
来源 | 法律先生

「你们律师,还挣得到钱吗?」
这是2025年最扎心的问题之一。
一个法学院毕业生,考下证,进律所,签了3个月实习协议后被「延签」;
一个执业5年的青年律师,整整半年没开单;一个合伙人朋友说,今年律所年会取消了,理由是「节省成本」。
律师,这个曾经象征「体面与稳定」的职业,正在被悄悄「变味」。

过去10年,中国律师行业一路狂飙。
法考通过率创纪录,律师、律所数量翻倍增长,怎么看,都是法治越发展,律师越吃香的迹象。
可现实却像一出反讽剧,案子并没有多起来,客户更精明了,市场越来越乱。

客户不再崇拜「律师」这个称号,而是上网搜报价、比价格、挑标签,法律咨询公司也因此出现。
有律师调侃:「客户不是想请律师,是想找一个免费客服。」

冯小刚: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据某招聘平台对北京律师收入调查数据,近75%的律师年薪不到30万,还有28%连10万都摸不到。
而同期,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已超12万。换句话说,「律师赚钱」的神话早已被戳破。

数据来自2025年3月8日HRi人事
与此同时,很多人还要为「看起来像律师」付钱。
西装、办公室、名片、名表,这些都是职业幻觉的成本。你得体面地穷,假装「案源稳定」,哪怕银行卡余额只够撑到月底。
在朋友圈发案图、晒会务照、转热点点评,像是在用社交媒体证明自己仍然「在执业」。
为什么会这样?

电视剧《装腔启示录》在葬礼上加班的律师,被怼「装什么成功人士」
不是因为律师不努力,而是因为市场规则变了。
法律服务,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
AI文书工具能起草合同,模板网站能生成协议,连客户也能在社交媒体搜到诉讼流程。
传统律所的「人力密集型」模式,被效率和算法慢慢侵蚀。
更糟的是,案源越来越集中。
大客户被头部律所包圆,小客户被平台律师收割,中间地带成了无人区。那些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团队的中小律所,陷入尴尬。

案源不够分,人手反而多;开拓太贵,不拓又饿。
于是,有人离开律所去企业当法务,有人转做合规顾问,有人干脆改行。
但律师这个行业的残酷在于,你离开几个月,客户就忘了你;你坚持几年,案源也不一定轮到你。
这不是淘汰,而是一种慢性消失。


法务也很难,截图自@笑面土狼(侵删)
有收入的律师会越来越忙,没案子的律师会越来越闲;忙的人没时间思考,闲的人没钱思考。
然而,就在这片失衡的荒地里,也有人活得挺好。他们懂得律师的竞争,不在法条,在模式。
有的律师用短视频讲案,用一条解读换来万级曝光;有的律所建立私域社群,把每个客户都当成再生资源;有的合伙人不再强调「人头数」,而是学内容公司那样精算ROI。
这不是堕落,而是进化。律师要从「案源依赖」变成「信任制造者」。
那,这算不算内卷?

当然算。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新秩序的重组。
市场在逼迫律师从「法律劳工」变成「法律经营者」。
未来的律所,会像创业公司,讲效率、讲转化、讲留存;律师,也得学会做内容、懂产品、会叙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要死。
真正让律师有尊严的,不是那套西装,而是仍有人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律师能带来秩序。



法律先生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