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收窄15%就甩卖资产 ,ST泉为0元转让子公司引监管关注
11 月 6 日晚间,一则 “0 元转让股权” 的公告震惊 A 股市场。广东泉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T 泉为,代码:300716)宣布,拟将全资子公司深圳市亿米新能源有限公司 40% 的股权,以 0 元价格转让给外部投资人蔡捷旋。这家成立仅 3 个月的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 1000 万元,却为何被 “白送” 4 成股权?在连续两年亏损、戴帽 ST 的背景下,ST 泉为这波操作背后,藏着怎样的经营算盘与资本考量?
时间回到 2025 年 8 月 5 日,深圳市亿米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营业务聚焦光伏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与 ST 泉为的核心业务高度契合。然而短短 90 天,这家尚处襁褓中的子公司就迎来股权变动 —— 公告显示,因注册资本未实缴,此次 40% 股权的转让价款定为 0 元,交易完成后 ST 泉为仍持有 60% 股权,亿米新能源继续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受让方蔡捷旋与 ST 泉为及其前十名股东、董监高无任何关联关系,也非失信被执行人,这意味着此次交易并非关联方之间的利益输送,更像是一次纯粹的外部合作引入。
这份看似反常的交易公告,背后实则是 ST 泉为持续承压的经营现状。最新披露的 2025 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仅 4677.73 万元,同比暴跌 77.24%;归母净利润亏损 5880.85 万元,尽管同比减亏 15.31%,但扣非后仍亏损 5659.79 万元,连续亏损的局面未能根本扭转。更严峻的是,公司已在 2023 年、2024 年连续两年分别亏损 1.38 亿元、1.19 亿元,累计亏损超 2.57 亿元,因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扣非净利润为负,且 2024 年审计机构出具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审计报告及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于 2025 年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戴上了 “ST” 的帽子。
财务数据进一步揭示了 ST 泉为的资金困境。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 4585.38 万元,同比大幅减少 7605.77 万元,资金回笼能力持续恶化;流动比率仅 0.21.速动比率 0.2.远低于安全阈值,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资产端,预付款项激增 216.58%,而存货、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分别减少 78.17%、30.22%,反映出公司供应链管理承压,营收规模收缩导致回款减少;负债端,合同负债增长 259.2%,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激增 140.56%,长期借款却清零,债务结构的短期化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紧张。
在这样的财务背景下,0 元转让子公司股权的操作就有了合理注解。从交易本质来看,亿米新能源 1000 万元注册资本未实缴,意味着 ST 泉为并未实际投入资金,此次转让 40% 股权对应的 400 万元认缴出资义务,将由受让方蔡捷旋承担。对于资金链紧绷的 ST 泉为而言,此举既无需投入额外资金,又能引入外部投资人的资本支持,助力子公司开展业务,同时仍保留 60% 控股权,未来可享受子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公告也明确表示,本次交易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为子公司引入新的资金和资源,若亿米新能源经营改善,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产生积极影响。
事实上,ST 泉为的 “甩卖” 动作早有先例。此前公司曾计划作价 2.7 亿元转让子公司安徽泉为 100% 股权,意图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此次 0 元转让亿米新能源股权,延续了公司业务调整与资源整合的战略。在 A 股市场中,未实缴注册资本的股权 0 元转让也并非个例:2018 年前沿生物曾出现类似的 0 元股权转让,2025 年 10 月亿华通也拟以 0 元向丰田汽车转让子公司部分未实缴股权。这类交易的核心逻辑在于,未实缴的股权本身不具备实际价值,转让方通过 0 元转让剥离部分出资义务,受让方则以承担实缴责任为代价获得股权,本质是一种资源互换与风险共担。
从行业角度看,光伏行业近年来竞争加剧,市场分化明显。ST 泉为的主营业务以太阳能光伏产品为主,2025 年上半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占营收比重达 96.06%,但前三季度投入资本回报率为 - 52.01%,较上年同期下降 28.19 个百分点,显示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恶化。成立亿米新能源本是公司加码光伏业务的尝试,但在自身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引入外部投资人成为盘活子公司的现实选择。蔡捷旋虽背景信息有限,但作为无关联第三方,其入主后能否按约定实缴出资、能否为亿米新能源带来技术或渠道资源,将直接影响此次交易的成效。
对于 ST 泉为而言,此次 0 元转让股权更像是一次 “以小博大” 的自救。一方面,通过引入外部资金缓解子公司的资金压力,避免新业务拖累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保留控股权意味着公司仍能掌控子公司的发展方向,若光伏业务后续回暖,亿米新能源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蔡捷旋未能按时实缴出资,或子公司经营未达预期,ST 泉为不仅无法获得收益,还可能因合并报表而承担相应风险。此外,公司连续亏损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营收大幅下滑、现金流紧张等核心问题仍需解决,仅凭一次股权调整难以彻底扭转困境。
资本市场对此次交易的反应也值得关注。截至 11 月 6 日收盘,ST 泉为股价为 13.15 元,在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能否迎来积极反应,取决于投资者对此次交易的解读。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ST 泉为的 0 元转让操作既展现了公司自救的努力,也暴露了其经营困境,投资决策仍需谨慎看待,重点关注后续蔡捷旋的实缴情况、子公司业务进展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信号。
纵观整个事件,ST 泉为 0 元转让成立仅 3 个月的子公司股权,本质是在持续亏损、资金紧张的背景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外部支持的无奈之举。在 A 股市场中,ST 公司的自救之路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此次交易能否成为 ST 泉为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仍需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这起看似反常的资本操作,再次凸显了上市公司在经营压力下的战略选择,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 ST 公司自救逻辑的典型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