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车企,集体为这件事吵翻了天

最近,在黄金、股市之后,固态电池又成了全民讨论的新风口。
2025年,固态电池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仅9月以来,就有10余家企业相继公布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鹏辉能源、中创新航、南都电源、欣旺达等企业相继发布固态电池新品或新成果。
中国科技部和工信部调研确认全固态电池为未来颠覆性技术,推出60亿元专项刺激计划,宁德时代等六家企业获首批支持。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牵头成立产学研平台,政府通过政策文件、行业标准等推动固态电池发展,形成“攻守兼备”的产业战略。

不得不说,固态电池带来的想象的确够诱人,“充电10分钟续航1500公里”“2025年量产”“领先中国20年”.....固态电池的口号,如今已经喊了10多年。但从现实来看,至今还没有哪一家真正发布固态电池汽车相关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固态电池到底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01
电车自燃受害者,已经忍无可忍
提起电车,很多车企至今都逃不开“电池自燃”问题。
近几年,特斯拉、蔚来、小鹏、小米等,碰撞后电中、静止状态下或碰撞后等多种场景下出现起火事故,一旦遇到门把手打不开的情况,更是很多电车车主的噩梦。

毕竟,安全性是传统锂电池的一大痛点。液态电解质的易燃性导致电池热失控风险,统计显示,电动汽车自燃事故中,31%与电池相关。而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了易燃问题。
更不用说,从能量密度上看,现有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处于180-220Wh/kg区间,车辆续航里程上限约为700公里。而相比之下,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续航能力可提升至1500公里以上,并可能在十分钟左右完成快速充电。
因此,各国政府已将固态电池视为未来能源战略的制高点。2024年初,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行动计划(2024-2026)》,提出设立50亿元国家级专项资金,支持全固态电解质材料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2025年2月,工信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储能用固态电池发展,提出加快长寿命、高安全性固态电池技术攻关。

不得不说,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已经刻不容缓。
02
固态电池,能否成救命解药?
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人把希望放在了这个新风口:固态电池。
一方面,是一针见血直击电车传统痛点。
固态电池,被誉为电动车“终极技术”,在各种设想里,有了它,将彻底告别续航焦虑与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是它能用的场合可太多了。具体从应用领域分布看,电动汽车将占固态电池应用的80%(其中乘用车65%、商用车15%),消费电子占12%,航空航天占5%,储能占3%。不仅是汽车,其他领域也都能用,所以这也大幅打开了增长空间。

具体落到市场规模上,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应用场景对电池性能要求差异显著:车规级注重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消费电子追求薄型化,航空领域则强调安全性和重量能量密度。
这些年,对于固态电池这个风口,各国的车企都在积极布局,而且路线也是各不相同。
丰田宣称“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宝马宣布“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宁德时代、比亚迪也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了相关研发成果;上汽、长安公布了各自的量产时间表。

综合各方预测,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将分阶段推进。2027年前,半固态电池将在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全固态电池处于技术突破和小规模上车验证阶段,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开始批量装车,初期多应用于高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对性能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随着应用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全固态电池有望于2030年前后迎来产业化拐点。

对于固态电池,全球车企选择发力的方向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选择all in一个赛道——硫化物路线上。长达十五年的巨额投入,只为了最终的成功。
韩国选择了氧化物和硫化物两条路,目前也没有看到更明显的成果产出。
我国则是采取了"多路线并行推进与半固态过渡"的路径,这种思路也更加务实,用“过渡产品打开市场、市场反哺研发”,通过同步推进聚合物、氧化物与硫化物三种技术路径,有效分散研发风险。

半固态电池产品也是一个思路,所谓的半固态,就是不追求极致的全固态,而是保留少量的液体或凝胶,最后逐步过渡到固态。

无论哪种路线,可以确定的是,固态电池已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而是变成了国家的战略实力之争。
03
产业化,将是重大挑战
虽然是大势所趋,目前的固态电池还有两大难题待解。
第一个难题,是成本够高。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每瓦时2元,是传统锂电池的3-5倍,一旦造出的车,可想而知售价不菲,高昂的成本成了困住全球的首要难题。
技术投入的难度也并不低。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是固-固接触,接触面积小导致界面阻抗大,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会膨胀和收缩,可能导致固态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分离,影响电池寿命。
同样棘手的还有锂枝晶问题,金属锂负极在循环中仍可能生长枝晶,可能刺穿电解质,引发短路。尽管固态电解质理论上能抑制枝晶生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二个难题,则是产业化。
固态电池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和下游应用,但各个环节都尚未成熟。在上游材料领域,关键原材料如硫化锂等尚未形成稳定供应体系。可想而知,未来5年,既是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攻坚期,更是产业链生态的战略整合期。
固态电解质材料成为竞争焦点,需要的是一群人的抱团发力。如今,车企与电池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材料—电芯—系统”垂直整合,针对固态电解质涂布机等核心装备国产化给予扶持,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加快制定全固态电池性能、安全性及循环寿命认证标准,提前布局固态电池回收技术,建立关键材料闭环利用网络,也是加速产业化成熟的必经之路。
有专家指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到2027-2028年才可能产业化”。
不得不说,克服了产业化这一关,固态电池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判断一个风口是否有效,还得是要经过市场验证。全固态电池的难度,注定了它的商业化量产之路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
一切落实到用户体验,才是有效风口。
作者 | 澳瑞白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石峰轩



金错刀车评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