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闻博报:究竟是谁制造了北大“白字校长”的“文化之殇”?
《网闻博报:究竟是谁制造了北大“白字校长”的“文化之殇”?》
北京大学校长在校庆致辞中出现了读错字的低级错误,这究竟是小事一桩还是一个文化大丑闻?应该说,被誉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本身就是社会大众敬仰的文化教育标杆和关注焦点。因此,这就注定了北大的小事也具有“名校效应”,北大校长读错字的低级错误更是文化大丑闻。如果当事人文过饰非弄巧成拙,就会不可避免地升级为一场文化舆情大风暴。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相关资讯,然后再继续讨论。
北大校长就念错字致歉: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
据央广网2018年5月6日讯,5月4号,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北大校长林建华因读错鸿鹄的“鹄”字读音,一时引起广泛关注。昨天下午,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致同学们》公开信,对本次事件进行了回应。
公开信称,亲爱的同学们,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
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
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
背景资料:林建华简况
公开资料显示,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1976年7月入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8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个人简历如下:
1973年至1978年,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农场中学教员;1978年至198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至1993年,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 Max-Plank 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
1993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1998年6月至2001年4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党委委员;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党委委员;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长、党委委员;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教务长;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2018年3月至今,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林建华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化学,涉及新型无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和863项目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网闻博评:是谁教会了北大“白字校长”如此为人师表的“甩锅术”?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现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因此,拥有深厚历史人文积淀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本身就是社会大众敬仰的文化教育标杆和关注焦点,这就注定了北大的小事也具有“名校效应”。
就此次北大“白字校长”事件而言,如果今天一名小学生的读写基本功出现错别字问题,他一般也不会去寻找客观原因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如果是一名小学校长的读写基本功出现错别字问题,他一般也不会去寻找“时代发展”的社会原因为自己的辩解。当然,人们也不会接受这种“白字先生”的任何自我辩解理由。或许,正因为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所以就有了“上纲上线”为自己读错字寻找“历史原因”的文化特权。于是,就有了北大“白字校长”的“文革教育贻误”自我开脱。再加上“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的盾牌高举,就让自己的辩护说辞成为“政治正确”的不容置疑了。这种“小题大做”的“甩锅术”,也的确是体现出了“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的顶尖学术水平。
岂不知,人类的知识经验增长和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在不断假设和质疑的实践验证中实现的。假如中世纪的欧洲人没有对“地心说”的质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假设思考和新发现。更何况,既然是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又为何不能“取兼容并包之义”坦然面对人们的质疑呢?事实上,出自于《陈涉世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典故,一直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常识。即便是在推行“文革”教育路线时期,也是同样如此。包括“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工农兵学员”推荐制,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新型知识分子和优秀党政干部,哪里会有“白字校长”的读错字理由?反倒是“高分低能”和“专而不红”的师德滑坡教育弊端,才真正需要有“以小见大”的自我反思和坦诚面对的勇气。
林建华在《致同学们》的公开信中坦言:“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句貌似坦诚的大实话,反而流露出了几分虚妄自大。谁都不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人,更不会强求北大校长必须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却都有理由要求北大校长必须是一个恪守诚信良知道德底线的人。林建华称,“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然而,常识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是自己书写或电脑输入“鸿鹄之志”的文字稿,绝不会出现读错字的问题。这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不打自招,更让人质疑林建华“所有重要讲话”和《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这本论著,会不会是“临时工”代劳的?
资料显示,1988年至1993年,林建华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 Max-Plank 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林建华称,“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那么,林建华在国外是不是也会出现“语法错误”?现在身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北大校长,林建华在读写表达能力上出现低级错误,是不是会有损“国家最高学府”和全中国人的文化形象?
再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所谓“道高为师身正为范”,就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究竟是为国家民族和99%大多数人谋福利,还是为了追求“劳心者治人”的个人飞黄腾达先富起来,这就是“道为术之本”的核心价值观“道不同”。至于语言文字表达工具和物理化学科技创新,只不过是“术为道之用”的术业有专攻”和“法术万变而道不变”。就像生化武器和生物化学转基因技术一样,关键还是取决于“术为道之用”的核心价值观“道不同”。如果读书学习是为了追求“劳心者治人”的个人飞黄腾达先富起来,就必然会导致“中国制造美国芯”的“贸易战争之痛”!
归根结蒂,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还是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这就是人类世界正邪善恶“道路之争”的“道不同”。自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原始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开始,直到现代钱奴制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世界就一直存在着这种正邪善恶“道路之争”的文化质疑和斗争。从当年“鸦片贸易战争”直到今日“货币贸易战争”,北京大学更是直接见证着中国的百年历史风云,而且也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我们相信,此次北大“白字校长”事件仅仅只是一场短暂的文化阵痛。拥有深厚历史人文积淀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一定能够继续成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新时代文化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