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之战进入垃圾时间:俄军铁壁合围与乌克兰的战略绝境
——兼论信息迷雾对现代战争的深刻警示
笔者按:很奇怪的是,红军城和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乌格莱达、阿夫杰耶夫卡等著名战役一样,外界都早已预言乌军将很快被包围,乌军最好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撤离将主力部队带出去为上策!这不仅仅是笔者看明白的事情,包括主流专家都看明白的事情,但是,乌军统帅部此类情况似乎从未看明白!他们往往不仅仅不考虑将部队带出来,甚至还常常添油式的继续把有生力量和装备注入必败之地,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一个怪现象!无论是从战争史还是战争规律角度,都是让人费解的!一、战局已定:铁壁合围下的红军城

顿巴斯的硝烟从未散去,而红军城的残垣断壁正成为乌克兰战场上一道深刻的伤疤。近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已完全包围红军城,这座顿涅茨克地区曾经的交通枢纽、工业重镇,如今已成为俄乌双方力量消长的象征性坐标。事实上,笔者早在数月前便多次撰文指出,若乌军不及时从红军城米尔诺格勒这一“葫芦状”区域撤退,必将陷入俄军的合围之中。而今,这类预测又双双叕叕不幸言中,俄军彻底撕下“围三阙一”的伪装,以铁壁合围之势,将乌军主力牢牢锁死在红军城的废墟之中。

战局的发展令人扼腕,却又在情理之中。从军事地理学角度看,红军城与米尔诺格勒构成的区域本就形同葫芦,易攻难守。乌军在此地的布防,从一开始就犯了兵家大忌——将主力置于绝地而不思退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俄军已完成合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基辅当局仍不断向包围圈内增兵,并炮制所谓“中心开花”、“反包围”的荒谬舆论。这种背离军事常识的行为,不仅暴露了乌军指挥体系的混乱,更折射出信息时代战争中舆论战的危险性与迷惑性。

纵观整个顿巴斯战线,红军城的陷落具有标志性意义。瑞典国防研究局分析师玛丽亚·恩克维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俄罗斯占领红军城将为未来的进攻行动打开大门,例如向克拉马托尔斯克或斯拉维扬斯克方向推进。”这意味着,一旦俄军完全控制红军城,并腾出约十万兵力继续西进,康斯坦丁诺夫卡、斯拉维扬斯克等枢纽城市将直接暴露在俄军的兵锋之下,乌军在顿巴斯最后的核心防线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二、战术革命:俄军如何破解乌克兰防御体系

红军城战役的进程,清晰地展现了俄军战术体系的进化与创新。与战争初期笨重的机械化推进不同,如今的俄军已经发展出一套适应现代战场环境的“混合战术体系”。芬兰Black Bird Group军事分析师埃米尔·卡斯特赫尔米观察到:“俄罗斯人已经适应了战局——在当前条件下,战场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深度扫描,这确实使得大规模机械化进攻变得更加困难。”
俄军的战术革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小型步兵渗透战术成为突破利器。卡内基基金会军事分析师迈克尔·科夫曼指出,俄军转而使用“有时仅由三到五名步兵组成,甚至有时骑摩托车”的小型单位,在无人机掩护下渗透敌方阵地。这种战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乌军远程火力的杀伤效果,使俄军能够在乌军防线上撕开无数个小口子,最终形成全面突破。
其次,无人机部队成为战场主宰者。俄军精锐的无人机部队“不断扩大无人机对乌克兰军队的控制区域,削弱了乌克兰在战争中的主要优势”。在红军城战役中,“大多数损失发生在无人机上,而步兵很少与其他步兵部队作战”。这种“无人机主导、步兵清扫”的模式,彻底改变了城市战的形态。
第三,弹性兵力部署保障持续进攻能力。卡斯特赫尔米进一步分析认为,俄军的新战术基于两国兵力差距的日益拉大。“俄罗斯人可以...不需要进行新的动员。所以,我会说俄罗斯人按自己的规则玩。他们能够承担这样的兵力——至少在当前阶段是这样。”这种以兵力优势为基础的持久消耗战,恰恰击中了乌克兰的最大软肋。
反观乌军,则陷入了“结构性火力不足”的困境。科夫曼直言:“乌克兰在活力方面的结构性不足,使得它的边界更加脆弱,易受这些零散袭击的影响。”这种火力不足,不仅体现在弹药储备上,更体现在兵力补充的举步维艰上。乌克兰的动员体系已经出现严重问题,街头抓壮丁的“巴士化”现象、适龄男子大规模逃往波兰、征兵中心暴力事件频发,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乌克兰的战争潜力正在枯竭。
三、舆论迷雾:“中心开花”的幻想与现实的残酷
在红军城战局急转直下的同时,信息战场上的较量同样激烈。基辅当局及其支持者不断释放“继续增兵、中心开花、被包围与反包围”的舆论烟雾弹,试图掩盖战场上的残酷现实。这种背离军事常识的宣传,不禁让人深思:在信息时代,舆论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人们对战争真相的认知?
从军事角度看,“中心开花”战术的实施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包围圈外的有力策应、内外协同的精确时机把控、足够的预备队投入、敌方的指挥混乱等。而在红军城案例中,这些条件无一具备。俄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乌军外部兵力捉襟见肘,难以组织有效解围行动;内部被围部队士气低落,补给线被完全切断,撤退投降潮难以遏制;俄军指挥体系稳固,预备队充足。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中心开花”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舆论迷雾不仅误导国际社会对乌军真实处境的认识,甚至可能影响乌军自身的决策判断。当虚假信息成为决策依据时,军事行动的失败就成为了必然。正如一位网友在FRANCE24报道下的评论所言:“执行给泽连斯基安排的战略任务——尽可能对俄罗斯造成最大损失,同时所谓的‘乌克兰人’损失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这话虽显极端,却道出了乌军在某些战场上不计代价、不顾实际的作战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网友Coolerman的评论同样一针见血:“红军城已不再具备战略意义,像所有乌克兰城市的失落一样。那著名的‘香蕉’呢?整个‘香蕉’城市群将被半包围。”这里提到的“香蕉”城市群,正是指利曼—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德鲁日科夫卡—康斯坦丁诺夫卡这一弧形防线。一旦红军城失守,这个“香蕉”防线的侧翼将完全暴露,俄军可直插乌军后方,完成对整个顿巴斯乌军集团的战略包围。
四、战略启示:信息透明与统一大业的未雨绸缪
红军城之战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得失,更是对现代战争中信息重要性的深刻反思。错误的军事信息、被舆论扭曲的战场认知、脱离实际的战略决策,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乌军在红军城的困境。这对正在面临统一大业的中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首先,必须警惕“水军谣言”对战略决策的干扰。在红军城案例中,明显违背军事常识的“反包围”论调大行其道,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外界对真实战局的判断。若类似情况发生在统一战场上,那些精心编织的舆论迷雾可能会影响民众情绪、干扰决策判断,甚至延误战机。因此,建立独立、可靠的情报分析体系,保持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其次,要重视现代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俄军在红军城采用的“小型步兵+无人机”战术,代表了现代战争的一种发展趋势——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小型、灵活、智能的作战单元重要性上升。同时,无人机等新型装备正在重塑战场规则。在未来统一战争中,我们必须掌握并主导这种变革,而非被动适应。
第三,兵力动员体系关乎战争持久力。乌克兰面临的“慢性兵力问题”警示我们,现代战争不仅是装备的较量,更是人员储备与动员体系的比拼。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动员体系,是支撑长期军事冲突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
第四,城市战的重要性空前提升。红军城的战斗是典型的城市战,而未来统一战争很可能同样以城市争夺为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环境中有效开展军事行动,如何减少平民伤亡的同时达成战术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网友A_Pashko的评论值得深思:“又是一组没有描述战略后果的局部事实。描述了俄罗斯军队的战术,但没有提到乌克兰的战术。对士气低落的提及仅是简单提到与‘公民化’有关。”这种对信息全面性的追求,正是我们在分析任何军事冲突时应有的态度。片面、单一的信息源必然导致认知偏差,而在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上,任何认知偏差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五、未来展望:从红军城到顿巴斯终局
随着红军城战事接近尾声,顿巴斯战场的战略天平正在进一步向俄罗斯倾斜。从战术层面看,俄军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完全控制“顿涅茨克防线”——从斯拉维扬斯克到康斯坦丁诺夫卡的一系列工业城市。这些城市曾是苏联工业心脏的重要动脉,如今已成为乌军十多年来精心构筑的军事化支点。
然而,正如卡斯特赫尔米所指出的,“红军城的失守本身并不会对乌克兰在顿涅茨克剩余的防线构成严重威胁”,“占领红军城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获得了通往最后几个关键城市的全新、显著改善的路径”。这意味着,尽管俄军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彻底征服顿巴斯仍面临重重困难。
真正的关键或许在于兵力对比的长期趋势。乌克兰在兵力补充方面的困境短期内难以解决,而俄罗斯则凭借其人口优势和组织能力,能够维持当前的进攻节奏。这种情况下,乌军的防线或许不会突然崩溃,但会被逐步侵蚀、压缩,最终失去战略回旋空间。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红军城之战代表了这场冲突的一个转折点:俄军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并且发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进攻体系;而乌军则陷入了被动防御、节节败退的困境。除非出现重大外部干预或俄罗斯内部发生变故,否则这种态势很难逆转。
结语
红军城的硝烟终将散去,但这场战役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应长久留存。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更是信息与认知的博弈;它提醒我们,战术创新永无止境,故步自封者必遭淘汰;它警示我们,舆论战场上的胜负,有时能够决定真实战场的走向。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言,红军城之战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只有以史为鉴、以敌为镜,不断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创新作战理念战法,净化信息舆论环境,才能在未来的统一大业中稳操胜券,实现民族的夙愿。
战争的法则亘古不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虚张声势,必遭败绩。红军城之围,不仅围住了乌军的残部,更围出了现代战争的血色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