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50亿机器人订单后,三花智控如何走出产业过热的阴云?

500

市场传闻与产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成为悬在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特斯拉机器人概念的受益者,三花智控港股股价自9月2日至10月2日高点一路拉升近50%,让它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十月下旬,一则“特斯拉向三花智控下达50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的市场传闻。

三花智控紧急辟谣这则消息,近一月来,公司股价回调超20%,高盛在11月2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将三花智控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给火热的机器人概念泼了一盆冷水。

传闻风起和股价大起大落的背后,是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过度预期的普遍担忧。随着特斯拉进展再次推迟,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如何穿越忽冷忽热的市场?

特斯拉的“亲密伙伴”,业绩潜藏隐忧?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让上下游产业链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在这股热潮中,三花智控与特斯拉的长期合作关系,成为产业焦点。自2017年成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以来,三花智控在汽车热管理领域已与这家电动车巨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如今,随着特斯拉将战略重心向人形机器人倾斜,三花智控顺势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积极布局机电执行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环节。

凭借在机电执行器领域的超前布局,三花智控已稳坐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头把交椅。公司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机器人事业部,更在杭州和墨西哥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展现出全面拥抱机器人产业的决心。

因此,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对三花智控的机器人业务寄予厚望,普遍认为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三花智控有望成为核心供应商,开启新的业绩增长空间。

然而,翻看财报,不难发现,公司股价狂飙后逐渐浮现的业绩隐忧。

一方面,三花智控的传统主营业务增长已显疲态。公司营收增速从2022年的33.25%逐步回落至2025年上半年的13.80%,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增长12.77%。

500

具体来看,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业务板块,虽然仍是公司的营收支柱,但增长天花板已隐约可见。

家电行业整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高盛援引其中国消费品分析师Nicolas Yi的报告指出,由于高基数效应和政府对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节奏的控制,三花智控的暖通空调(HVAC)零部件业务在2025年第四季度将面临持续的增长压力。

而汽车零部件业务也面临新能源汽车行业降速的压力。中国汽车行业分析师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EV)的产量增速将从2025年的37%放缓至2026年的19%和2027年的2%。

另一方面,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机器人业务仍处于投入期。三花智控虽已将“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列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板块,但该业务目前仍处于技术验证与原型试制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营收。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仍需要依赖制冷空调和汽车零部件这两大传统业务来支撑业绩。

资本此前对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业务布局存在较高预期。三花智控亲自澄清大额订单传闻不实,揭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业绩兑现能力被过高估值透支。

500

那么,在传统业务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机器人业务究竟能否如期成为公司的第三增长曲线?

延迟兑现的人形机器人“大饼”

尽管订单传闻被澄清,但三花智控在机器人执行器领域的技术积累确实打开了长期想象空间。

从技术路径看,三花智控在制冷与汽车零部件领域深耕多年的流体控制、机电一体化等核心技术,与机器人线性执行器的研发确实存在一定协同效应。这种技术复用性让市场有理由相信,公司在机器人赛道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三花智控正式设立机器人事业部,并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以优化供应链布局,这些举措都显示出深耕机器人领域的决心。

然而,10月以来的种种信息说明,产业现实远比资本市场预期的骨感。

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上的“关山难越”。

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技术瓶颈正在不断显现,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量产时间表的不断推迟。

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在10月初报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正面临难题,核心原因是灵巧手出现严重技术难题。特斯拉Optimus团队遭遇的灵巧手技术难题只是冰山一角,整个行业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效率等核心环节都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500

这一延迟直接导致了高盛下调三花智控评级,反映出短期内机器人业务收入贡献的不确定性。

更进一步地思考,技术挑战仅仅是冰山一角,即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真实价值分配也存在着诸多疑问。

回顾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除少数头部企业外,大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并未获得预期中的超额利润。类似的故事很可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重演。

特斯拉等整机厂商势必会通过垂直整合、多方比价等方式压缩供应链利润空间。这意味着,即使三花智控成功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其盈利水平也可能远低于市场当前预期。

此前,东吴证券的预测显示,若按100万台出货量测算,执行器总成价值5万元,三花智控凭借70%份额和10%的净利率,可贡献35亿元利润。这一乐观预测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机厂商的定价策略和行业发展总体前景。

问题在于,很多人可能高估了产业对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需求。

当前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大多停留在演示阶段,离真正的规模化商用还有相当距离。

对此,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就认为,类人形或半人形具身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落地存在明显限制,即使能够24小时运行,效率也往往只有人工的1/3到1/4,因此短期内工业应用的前景不被看好。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局面:资本市场热火朝天,实际需求却尚未真正爆发。三花智控A股当前估值已隐含了未来一年90-200万台的机器人出货量,这甚至超过了特斯拉2030年的百万台目标。

显然,在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与新兴业务尚未成熟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对三花智控估值存在过度前置的可能。从技术突破到量产交付,再到产生规模收入,这中间需要跨越的远不止是技术门槛,还包括商业模式的验证和产业链利益的重构。

那么,面对传统业务增速放缓与新兴业务尚未成熟的双重挑战,三花智控应该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布局?在产业热潮与资本期待的夹缝中,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又该如何构建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打造多元增长曲线,穿越产业创新的焦虑与渴望

近年来,从智能穿戴、AI到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资本市场总是从对创新的狂热中转变为“泡沫恐惧”,再回归理性。

面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狂热“冷却”,三花智控需要在这场技术与资本的博弈中找到平衡点。

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看,人形机器人确实代表着未来方向。

中美科技巨头不约而同地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下一个战略高地,这背后反映的是传统产业增长空间收窄的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传统硬件创新陷入瓶颈,当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陷入价格战,科技巨头们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马斯克将人形机器人提升到特斯拉未来价值核心的战略高度,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中国信通院等机构“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可能超过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的预测,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理论上的想象空间。

然而,宏大的产业叙事不是资本催熟就能实现的,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需要持续的迭代与资金投入。

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技术演进的长周期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来穿越产业波动。

当下,三花智控最重要的是,为机器人等新兴业务提供持续的造血能力。

一方面,持续巩固在电子膨胀阀、四通换向阀等核心部件的优势,通过拓展工业制冷、商业暖通等高端应用场景,寻找新的稳定现金流和利润来源。这些传统优势领域是支撑公司向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持续投入的底气所在。

500

另一方面,拓展新兴业务领域,比如,储能热管理和数据中心液冷等领域。

在储能热管理领域,三花智控的产品已获得宁德时代等企业认可。在数据中心液冷领域,随着AI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公司凭借流体控制技术优势,已可提供除冷媒和压缩机外的液冷控制单元所有核心部件,价值量占比高。

这些新兴业务既与传统技术优势形成协同,又比人形机器人更接近商业化落地,为公司提供了更为稳健的过渡路径。

展望未来,三花智控通过并购或合作,快速获取新技术、新市场资源,加速业务多元化进程,或许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从国际制造业巨头的发展历程看,霍尼韦尔、博世等企业都经历了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业务扩张和价值提升的过程。它们的经验证明了,核心技术能力的持续深化与战略性并购扩张的结合,是应对产业周期波动的有效策略。

总之,在人形机器人这场漫长的产业马拉松中,真正的胜者并非那些起跑最快的选手,而是能够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布局,在产业热潮中保持战略定力的企业。

毕竟,产业的宏大叙事需要时间的沉淀,而企业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靠扎实的业绩来说话。

来源:港股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