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哪个“战后”?——中美不同的世界观、历史观

两个大国的“战后秩序”之争:联合国宪章与美国规则秩序的博弈之世界观、历史观辨析

导语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承载着全球对和平、安全与发展的共识。然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中美两国对于“战后秩序”的理解已经出现根本分歧。美国强调“冷战后”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RBIO),而中国坚持维护二战后建立、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正视这种分歧,对于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和全球治理理念至关重要。

1️⃣ 美国规则秩序:冷战后霸权的延续

  美国提出的RBIO,表面强调“规则”,实质上却常成为战略工具。谁制定规则、谁解释规则,往往取决于美国自身利益。近年来,美国通过军事干预、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维持全球影响力,而在执行规则时却选择性优待盟友、惩罚对手。

  这种秩序逻辑体现出: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经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联合国、国际法等多边平台,服务于自身战略目标,而非普遍合法性。这种做法削弱了联合国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核心机构的权威性,也暴露出所谓“基于规则”的双重标准。

2️⃣ 联合国宪章秩序:中国的坚持

  中国强调,二战后形成的联合国宪章秩序,是全球维护和平、尊重主权与集体安全的道义基石。宪章秩序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武力或威胁武力,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并通过多边机制解决国际争端。

  如果联合国无法有效发挥维护全球安全的作用,这并非宪章自身的失败,而是制度被少数强权操控和扭曲的结果。中国倡导加强联合国权威、去中心化管理,并在必要时重新考虑联合国选址与治理机制,使其更具公正性和普适性。

3️⃣ 中美秩序理念的深层差异

  中美秩序理念差异,不仅体现在外交策略上,更源自对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史观不同:

美国史观:强调二战胜利是自由秩序建立的开端,RBIO是维护全球秩序的自然延续;

中国史观:强调二战的反法西斯胜利是全体人类的共同成果,联合国宪章秩序体现多边合法性和普遍价值。

  这种差异导致全球治理实践截然不同:中国以合作、互联互通和多边机制推动秩序稳固,美国则以规则解释权、军事干预和经济手段维持霸权。

4️⃣ G2与美国媒体视角:秩序的潜在变化?

  美国媒体和前总统特朗普曾提出中美作为“G2”的概念,暗示世界格局可能演变为两极共治。表面上,这似乎承认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但实际上,RBIO逻辑并未因此根本变化:美国依然倾向以规则话语主导全球秩序,同时保持军事和经济优势。

  换句话说,即便美国承认“G2”现实,也很可能试图将这一格局纳入自身规则秩序框架中,延续霸权逻辑,而非真正实现二战后普遍合法性和多边合作的秩序目标。

5️⃣ 重塑全球秩序的启示

  1. 坚守联合国宪章原则:尊重主权平等、集体安全和多边决策,抵制霸权单边操控;

  2. 推动去中心化治理:在联合国框架内,考虑选址与机制优化,让制度更公平、更有代表性;(禁止老美“挟天子以令诸侯”)

  3. 发展合作优先:以经济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球秩序稳固,而非单纯依赖军事或制裁威慑;

  4. 重视历史责任与史观建设:正确认知二战历史,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防止历史工具化和叙事霸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秩序的未来,将取决于谁能够真正建立普遍接受的规则,谁能够让历史记忆服务于和平与发展,而非霸权与冲突。中美两国的互动,是全球治理理念博弈的核心,也是世界秩序变迁的重要风向标。

💡思考一下:你清楚什么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你能说清楚吗?美国盟友们能理解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