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AI人才注入「耐心资本」?

500

文 / 六金 

来源 / 节点财经 

全球AI行业已全面进入“人才争夺”的白热化阶段。

今年扎克伯格以高达2亿美元的总薪酬包,成功挖角前Apple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庞若鸣,这个消息迅速引爆全球科技圈,毕竟苹果CEO蒂姆·库克的薪酬也才是7460万美元。同一时间,OpenAI的四位核心负责人——余家辉、赵盛佳、毕树超与任泓宇,也相继转投扎克伯格门下,进一步加剧了顶尖AI人才的流动潮。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多次公开表示,“全球超过一半的AI研究员来自中国”。不久前两位清华毕业的AI大牛——朱邦华与焦剑涛,也官宣加入英伟达,扛起研究大旗。

其他科技巨头也在积极行动,谷歌斥资24亿美元,以获取技术授权和引进核心研发人才的方式,与AI编程公司Windsurf达成合作。微软、亚马逊等公司也斥重金请来初创AI公司的创始人和核心研究人员。

01 AI时代,锁定人才是必杀技

不难看出,AI时代的人才大战,真诚又直接——巨头们抢人都拿出了真金白银。

在国内,AI领军企业商汤科技也于10月30日发布公告,宣布向集团员工授予合共约1.12亿份受限制股份单位,进一步强化核心人才激励,实现员工与公司长期发展的深度绑定。

500

此次授出对象为商汤集团成员公司的员工,所授予的受限制股份单位将在归属后,可兑换为约1.12亿股公司B类普通股,或同等价值的现金。

《节点财经》发现,商汤这次的激励条款很清晰,兼顾激励性与约束力。

首先是无偿授予,本次授出无购买价,授出当日B类股份收盘价为每股2.39港元;

其次是长期绑定:归属期介于12个月至49个月之间,首个归属日不早于授出日起12个月,体现长期导向;

重要的是绩效挂钩:归属条件与公司及部门业绩等指标紧密关联,由董事会核定,确保激励与发展目标一致。同时设有严格的回拨机制,若员工出现一些有损公司发展的情形,未归属部分将失效,已归属部分也须退还。

为什么要给员工发出“大红包”?底气来自上半年成绩单。2025年中报显示,商汤总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36%,亏损大幅收窄一半,生成式AI业务收入更是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增幅达到73%。现金储备达132亿元。业绩超出市场预期,自然也更有底气分享发展果实。

其实自商汤集团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财报以来,股价在两个月内上涨约20%,走势一路上扬。近日,里昂证券发布报告,将商汤的目标价从1.85港元上调至3港元,并维持“跑赢大市”评级。报告指出,商汤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将有助于借助国产芯片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算力。同时,商汤在AI模型的商业化方面也取得可喜进展,尤其是在AI眼镜和AI视频生成工具等领域落地开花。

《节点财经》了解到,在芯片适配方面,商汤与寒武纪将携手推进最新软硬件产品的兼容与优化,共同打造面向算力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一体机解决方案上,双方将聚焦企业服务等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各自的软硬件能力,为不同场景定制高效的一体机产品。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探索区域市场的协同机遇,整合地方产业资源,构建更有活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生态圈。

还有今年6月,小米发布了首款AI眼镜,定位为“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和“随身AI入口”。而商汤的多模态“日日新”大模型以探索姿态接入小米AI眼镜,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在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帮助用户实现“看、说、记、想”的全链路智能体验。

500

由此可见,商汤此次的股权激励,远不只是简单的短期激励,更是激励体系与公司战略深度融合,并驱动核心业务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02 核心AI人才的厚度,决定发展程度

商汤在人才版图上的最新布局,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其“1+X”战略加速推进与深化演进的关键落子。

《节点财经》了解到,“1+X”战略于2024年年底完成调整,其核心逻辑是“聚焦核心、赋能生态”。“1”代表商汤核心AI云业务,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大装置、基础模型与AI应用集成平台,尤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深耕通用模型与多场景应用;“X”则代表被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覆盖智能汽车“绝影”的自动驾驶业务、家庭AI下棋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善萃”、智慧零售“善惠”等。这些企业设立独立CEO,自负盈亏,并拥有更灵活的激励与融资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汤董事长兼CEO徐立提出了一个内部概念——“Re-CoFound”(二次联合创业)。

在这一框架下,大多数“X”业务都成立独立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的激励体系、CEO和董事会,从而将团队利益深度绑定,形成“同船共济”的创业氛围。这一模式已悄然重塑组织行为:

首先,业务负责人开始像“真CEO”一样思考。他们主动关注财务报表、管控现金流,甚至亲自争取资源与支持。自2024年12月战略推出以来,已有6家生态企业完成或接近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融资超20亿元——市场的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

其次,年轻一代获得更多担当机会。徐立透露,在部分业务中,90后、95后已担任部门负责人,而资深前辈则转为辅助角色,共同推广AI原生产品。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自然也属于敢想敢干的年轻人。

不难看出,在人才战略上,“1+X”战略实现了“核心人才聚焦”与“生态人才共享”的双轨并行。所以对于核心业务,商汤通过股权激励、项目分红、职业发展通道优化等方式,锁定核心技术人才与管理团队。

今年为什么集中发力,时机选得恰到好处:港股上市公司通常在上市后2-4年里推出新股权计划,覆盖不同阶段的核心团队,形成可持续的激励生态。让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才是最硬核的留人方式。放眼全球AI圈,用“股权+绩效”锁定核心人才,已是基本操作。OpenAI用员工持股绑住核心大脑,国内AI六小龙、字节等也时不时就发期权,商汤这一次,既是主动应对行业竞争,也是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毕竟AI时代,人才在哪,未来就在哪。

03 培养AI人才,商汤磨剑十年

商汤故事的开端,要回溯到创业伊始,当时AI领域前景未明,顶尖人才寥寥,融资更是步履维艰。但就在这片行业迷雾中,创始人汤晓鸥进行了一场关乎未来的豪赌——他力排万难,坚定地向数十位AI博士发出了诚意邀请。他始终坚信:人才,才是AI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唯有储备足够多的一流大脑,才能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

随着AI行业步入商业化初期,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逐步落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顶尖个体”转向“专业化团队构建”。这一阶段,商汤开始组建涵盖算法、工程、产品的完整梯队,并着力培养团队的跨领域协作能力。2017年,商汤奖学金项目正式设立,以“自主申请、择优支持”为基本原则,选拔和培养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学生,鼓励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2018年,商汤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人工智能实践课》,将企业一线案例引入高校课堂;同年,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成立,标志着商汤在产学研融合上迈出关键一步。

500

2025商汤奖学金keywords

进入生成式AI爆发阶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攀升,但也暴露出“通用型人才过剩、场景化专家稀缺”的结构性矛盾。此时,企业的人才战略进一步升级为“体系化培育”,构建从校招、内部培养到外部合作的全链条人才生态。商汤继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2022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在数字空间、智能汽车等领域展开联合研发,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与实战机会。

截至2025年7月,商汤的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出一批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大模型的科研骨干;其奖学金计划累计资助250名AI青年学者,逐步形成“校园育苗—企业任用—生态输出”的良性循环。

可见商汤对人才的态度,并非短期砸钱的“抢人战术”,而更像一位深耕不辍的“AI人才养成系大佬”,拼的是长期陪伴与共同成长。中国的AI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土壤,技术得以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在这场既拼速度、又拼耐力的AI长跑中,商汤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高薪挖角”,而是沉下心来,搭建一套更考验格局的“人才生态基础设施”。

从创业之初就系统性布局人才梯队,到如今推行“Re-CoFound”二次创业机制,商汤不仅在雇佣员工,更是在培养未来的合伙人。它将员工转化为“自己人”,让每个人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成长。

真正的“AI第一生产力”,从来不只是算法、算力与数据,更是那些能持续创造顶级算法、运营高质量数据的人。商汤似乎已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好的人才,从来不是价高者得,而是道同者与之。

*题图由AI生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