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之下跌落神坛?华致酒行“保真”招牌蒙尘
一份亏损的三季报,让“A股酒类流通第一股”华致酒行成为市场焦点。

华致酒行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营收为51.63亿元,归母净亏损达到1.98亿元,同比分别下跌34.07%和218.48%,这是华致酒行上市以来,首次录得亏损的财报,距离其曾经引以为傲的“百亿俱乐部”规模已相去甚远。
其实,华致酒行此番亏损早有征兆。
早在2024年,华致酒行的盈利能力就已显著恶化,净利润规模急剧收缩。2024年财报显示,华致酒行营收为94.64亿元,同比下滑6.49%,净利润则暴跌81.11%,仅剩4444.59万元。扣非净利润为2517.35万元,同比减少85.97%。
进入2025年,华致酒行业绩下滑的趋势并未缓解,其到底正在经历怎样的转型阵痛?
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随着近年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高增长的叙事已然破灭。
从生产端看,上游生产商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战略性收缩,以应对市场需求的转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下同)产量30.6万千升,同比下降15.0%;1月份至9月份,白酒产量累计265.5万千升,同比下降9.9%。
从资本市场看,前三季度,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营收合计为3177.79亿元,同比下降5.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为1225.71亿元,同比下降6.9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877.06亿元,同比下降20.85%。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华致酒行感受的寒意尤为刺骨。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华致酒行营收为12.14亿元,同比下跌35.7%,归母净亏损超过2.54亿元,这一单季巨亏直接将其前三季度的业绩拖入亏损泥潭。
一方面,受经济环境影响,酒类行业处于深度调整中,市场需求下降,酒类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导致部分产品毛利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华致酒行的销售毛利率为7.84%,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为-3.94%,上年同期为2.21%。而2025年第三季度,其销售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为1.72%、-21.54%。
另一方面,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酒类流通环节库存积压严重,导致资金周转效率下降,跌价风险增加。此外,线上渠道的崛起对传统线下零售模式造成冲击,华致酒行作为连锁零售龙头,未能及时适应渠道变革,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华致酒行的亏损只是行业寒冬的一个缩影,白酒行业的“好日子”似乎正在远去。
名酒行情波动,争议与质疑随行
在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华致酒行曾是一个标杆。凭借“名酒保真”的金字招牌与对头部名酒资源的强势掌控,它迅速崛起并成功上市,被誉为“A股酒类流通第一股”。
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与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龙头酒企的深度绑定之上。通过飞天茅台、第八代五粮液等高流通性产品,以及渠道定制产品,华致酒行在过去名酒价格持续上扬的周期中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这种对名酒资源的高度依赖,也构成了其最大的风险敞口。随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该商业模式的脆弱性正暴露无遗。
今年以来,白酒市场全价格带产品普遍承压,高端酒批价持续回调,中低端酒为清库存卷入价格战,多品牌出现价格“倒挂”。
以飞天茅台为例,“今日酒价”数据显示,11月2日,2025年飞天茅台原箱较前一日下跌15元,报1660元/瓶;2024年飞天茅台原箱较前一日下跌10元,报1740元/瓶;2024年飞天茅台散瓶较前一日下跌25元,报1685元/瓶。
作为流通商,华致酒行的利润核心来自进销差价,而酒价倒挂严重挤压其利润空间,导致下游客户拿货意愿显著降低。反映在财务数据上,截至9月30日,华致酒行合同负债约0.33亿元,环比上季度末下降16.51%,与报告期初(去年12月31日)相比下降91.96%,预示其渠道信心严重不足。
如果说行情波动是外部冲击,那么“保真”招牌遭遇的信任危机,则动摇了华致酒行的立业之本。
近年来,在黑猫投诉等第三方平台上,出现了多起指向华致酒行体系门店或电商渠道的“涉假”、“品质不符”、“虚假宣传”类投诉。尽管这些投诉个案真伪有待核实,但密集的出现无疑会损害品牌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旗下公司荷花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京东的“荷花官方旗舰店”因销售假冒专利白酒被罚款3000元的事件被曝光。尽管罚款金额不高,但“假冒专利”与“保真”承诺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任。
接连出现的负面事件,持续消耗着华致酒行的品牌公信力,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其酒品质量产生疑虑。这种信任感的流失直接反映在消费选择上,越来越多用户在购买高端白酒时,会更倾向于品牌官方渠道或大型电商自营平台,而对传统烟酒店及中间商的信任度则普遍降低。
华致酒行的困境,为整个酒类流通行业敲响了警钟。它证明,仅仅作为名酒的“搬运工”,依靠行情的“赌徒”,以及一个不再坚不可摧的“保真”承诺,无法支撑一家企业在周期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前景尚不明朗
随着白酒行业从“黄金时代”步入深度调整期,高速增长的狂欢已然落幕,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与凛冽的生存考验。
过去,酒类流通商的生意经相对简单,依托与名酒厂的合作关系,充当“高级搬运工”,利用信息不透明和价格上行周期赚取丰厚的渠道差价。然而,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套模式的根基已然动摇。
困境之下,突围的唯一路径在于转型。行业共识是,酒商必须从单纯的渠道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这要求企业不再是简单的货品搬运者,而要提供更专业的选品能力、更极致的消费体验和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华致酒行也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去库存、促动销、稳价格、调结构、强团队、优模式”的十八字改革方针,积极推进战略调整。
具体举措包括以现有门店网络为支点,依托“华致优选”平台整合资源,吸引加盟商入驻,并全面拓展美团、京东、淘宝、抖音等主流渠道,旨在打通线上线下,实现“线上下单、附近门店快速配送”的即时零售模式。
若能顺利推进,将能有效盘活其线下资产,提升库存周转率,并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一来,即时零售赛道已是巨头林立,华致酒行需要与平台自营业务、本地烟酒店等众多玩家争夺流量与订单,其品牌优势能否有效转化存疑;二来,即时配送的高成本可能会进一步侵蚀本就不高的酒水毛利,如何平衡服务体验与盈利能力是一大考验;三来,整合线上线下、管理庞大的加盟网络,对公司的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保真”招牌和消费体验。
综上所述,面对行业的整体承压,华致酒行虽然已经踏上了转型求生的道路,但其业绩能否因此重返增长,前景尚不明朗。押注即时零售虽是顺应趋势之举,却也是一场关乎效率、成本与控制力的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