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宿命”:网文里藏着现实生存的安全感焦虑

500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而如今网文世界的主角,却恰恰活在“无地方性”的焦虑里。

看了十多年网文,摸到一个铁律:所有主角都得不停往上爬,一刻不能歇。

他们头顶总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停下就可能万劫不复。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停下?答案只有一个: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也就是所谓的“至高者”。

玄幻小说里,《斗破苍穹》的萧炎要成“斗帝”打破天道桎梏,才能免于被追杀的命运;《遮天》的叶凡得证道天帝,才能护住身边人不死不灭。

都市小说里,《天道》的丁元英即便想“隐居”,也得先布下资本棋局,手握足以抗衡势力的资产,才能避开世俗纷扰。

武侠小说更直接,《射雕英雄传》的郭靖要练到“降龙十八掌”大成,成为武林公认的领袖,才有资格谈“守护襄阳”的退隐;《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也是先破了“辟邪剑谱”的纷争,成了武林敬仰的人物,才能归隐梅庄。

500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归隐山林?网文早把答案写透了。

底层角色的“归隐”,从来不是安稳,而是任人宰割。小民小贩会被地痞流氓勒索,普通百姓会遭官家势力欺压,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握不住——这不是虚构,是对现实中“弱肉强食”的直白映射。

网文里主角的“不敢停”,本质是所有人潜意识里的“安全感缺失”。这种缺失,不止在故事里,更在现实数据里。

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数据,中国居民储蓄率约34%,远超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约8%,欧元区约12%,日本约15%。咱们的储蓄率,常年稳居全球第一。

为什么存这么多钱?不是不爱消费,是“太怕了”。怕失业后没收入,怕生病付不起医药费,怕意外来临时没缓冲——这些“怕”,和网文主角怕“停下就被淘汰”,是同一种焦虑。

老话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细想之下,这句话的内核其实很残酷:它默认了“人要分三六九等”,要想不被欺负,就得爬到别人头上。

我们都反对“丛林法则”,说要讲规则、讲公平,但行动上却都在践行它。年轻人拼命考公、进大厂,本质是想抢占“更安全的生存资源”;家长逼孩子补课,是怕孩子落在底层——这些行为,和网文主角“拼命往上爬”,逻辑完全一致。

网文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它是现实焦虑的“镜子”。主角必须登顶才能停,就像现实里人们必须攒够钱、握稳资源才能安心——不是不想停,是停的代价,谁都付不起。

当我们吐槽网文套路太单一的时候,其实是在吐槽:现实里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

500

(周愚,评论人、商评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站务

全部专栏